防止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新措施
2013-04-29姚文兴
姚文兴
013.07.001
关键词切口感染阑尾切除术预防
2010年1月~2012年1月施行阑尾切除术152例,手术治疗过程中采用切口压迫止血法及清创术等方法对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并发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52例,男102例,女50例,年龄7~85岁,平均32岁,50岁以下84.6%。急性单纯性阑尾炎62例,急性化脓性阑性炎72例,穿孔性阑尾炎16例,阑尾周围脓肿2例。均有腹痛及腹膜炎体征,不同程度发热,白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
切口压迫止血法:即术者及助手分别用干血垫在切口两侧逐层向深部边切开边压迫止血,不予钳夹出血点及电凝止血,切口不用电刀切开,手术操作逐层向深部进行,一般的出血压迫5~10分钟即可止血,如不能止血的较大出血点,继续压迫待将腹膜切开后用止血钳将腹膜外翻压迫即可止血,切开皮下脂肪时力争1次切达肌膜。
清创术即阑尾切除后每次用生理盐水50ml加0.5%灭滴灵100ml配成5:1混合液反复清洗腹腔,干净后用1号微乔线连续缝合腹膜关腹。术者及助手清洗或更换手套,用碘伏溶液清洗切口,两侧的皮下组织及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混合液即用大庆大霉素16万U加生理盐水6ml共10ml,后逐层缝合切口,皮下脂肪丰厚者用园针1号丝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严重腹腔污染者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无引流液引出时拔管。
静脉用药法:术前30~60分钟静滴0.5%灭滴灵100ml,儿童每次静滴0.5%灭滴灵50ml、每8小时1次,連用3天。
结果
152例患者中,146例无切口感染,切口渗液,切口裂开,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仅6例并发切口渗液,均为65~85岁男性老年患者,患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并穿孔性阑尾炎。感染率0.93%。
讨论
切口感染是阑尾炎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多见于厌氧菌是内源性机会感染[1],据报道发生率30%,穿孔后感染率高达70%左右[2],本组切口感染率0.93%,较文献报道为低。
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除了全身因素外,切口的局部操作十分重要,如皮下脂肪层的反复切开,钳夹止血时钳夹组织过多,线结过粗、过多,电刀使用不当,切口留有较大的血凝块,污染切口缝合时未经消毒清洗使切口内留有较多的活菌,皮下脂肪厚而未行皮下脂肪缝合,引流管从切口内引出,缝合时切口张力大致组织撕破,缝合时留有死腔,腹膜撕破而致腹腔内液体渗入切口内,均为导致切口感染的因素。
预防切口感染的措施,归纳起来仍然是注意防污染,吸尽脓液,通畅引流和用含有抗生素液冲洗伤口等方法[3]。在应用以上方法的同时采用了切口压迫止血及腹膜外翻压迫止血既达到止血又达到保护切口的目的,不用止血钳钳夹止血避免了组织的损伤亦不需丝线结扎使组织内的异物减少,切口切开争取1次切达肌膜避免了反复切开使组织损伤过多导致术后脂肪液化感染,不宜用电凝电刀,如果采用电凝止血及电刀切开[4],切口两边组织可因电凝变性坏死使术后切口感染率上升。腹腔及切口的清创必须彻底,术中用0.5%灭滴灵生理盐水及碘伏溶液清洗腹腔及清洗切口,采用3次静滴灭滴灵,对敏感细菌均有杀灭作用,据研究报道[5],急性阑尾炎时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敏感,而厌氧菌对灭滴灵最敏感,因此合理施用抗生素无疑会大大减少切口感染率。
一旦发现切口感染应尽早间断或全部拆除切口缝线,使感染切口充分引流,切口用碘伏,生理盐水清洗,庆大霉素或灭滴灵湿敷约3~7天后切口内脓液消失,炎症水肿减轻,出现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时再行清创缝合手术,二期缝合切口组织再生能力强,具有更强的抗感染力。对于高龄患者亦存有其他疾病时术后应同时对并存病的治疗和延期拆线。
参考文献
1刘银.防止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新措施[J].腹部外科,1991,4(1):48.
2吴昆生,戴诗梅,宝福凯,等.急性阑尾炎的细菌学研究及药敏试验[J].腹部外科,1989,9(12):654.
3史海安.应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及阑尾与疝手术错误的危险[J].腹部外科,1991,4(3):97.
4姜志满,刘文彬.急性腹膜炎手术切口感染的防治[J].美国中华外产杂志,2001,2(1):72.
5郭军.穿孔性阑尾炎治疗方法改进74例报告[J].腹部外科,1999,4(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