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2013-04-29曾昭皓
[摘 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揭示了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多维发展观。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尊重学生主体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构建核心能力培养和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抓好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理性抉择。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高校 学生工作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134-0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科学发展观”上升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战略性思维。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统揽全局,用科学发展观审视高校学生工作,它反映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本质、目的和发展规律,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开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必然会促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它们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的有机整体。科学发展观高屋建瓴,统摄全局,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到高校学生工作层面上,“以人为本”就是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而不是片面的、单向度的、短期的。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工作并没有树立科学发展的教育和管理理念。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往往把精力放在显性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外部灌输上,而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学生管理方面,注重把学生管理好,而疏于引导。学生工作始终没有把“管”与“导”的关系处理好,或者说是重“管理”而轻“引导”。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越来越难管理,非人性化、非人格化的教育和管理是管得越多,学生越反感,学生工作的价值越来越遭到学生的抵触和质疑。究其根源,在于高校学生工作没有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甚至与科学发展观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就高校学生工作而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理性抉择。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树立“以生为本”的高校学生工作理念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增强,追求个性,崇尚自由,强调平等。如果还是继续沿用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制学生接受的学生工作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潮流,必然会遭到学生反感和抵触。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生工作,首先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和理解学生的需求,加强与学生的平等沟通,以引导学生成人成才为工作目标,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运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方法,把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
(二)坚持引导与体验相结合,改革学生工作方式方法
要改变传统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尽量少使用简单说教、生硬灌输的方法,一方面,要灵活地运用 “启发式”、“交互式”、“对话式”等引导方法,强调方法的个性与双向性,增加教育管理的启发性和探索性;另一方面,要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归生活,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深化思想认知、增强情感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北京师范大学在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上借鉴一些心理咨询的方式方法,,强调双方地位的平等,以及重视对方的情感需求,这也是对政治工作情境中教育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认知反应。因此,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上两点,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工干部要正确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改革学生工作方式方法,使师生之间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这有利于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加深。另一方面,要求政工干部不但要认真研究教育管理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了解和研究,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学生档案,包括学习、心理、生活、生涯规划等内容,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前,要认真调查研究和阅读学生档案,然后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根据交谈的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教育管理内容,引导学生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
三、构建核心能力和创新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一)推行以大学生核心能力培养为体系的学生工作模式
我们认为,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任何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四大核心能力”。其中学习能力是其他各种能力的主体与核心,也是构建其他能力的源泉;专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基础和条件;创新能力是检验学习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职业生涯的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创业能力则是大学生涯的目标和归宿,一切能力最后都是为了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侧重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巩固提高专业能力,注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为其日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高校学生工作要始终围绕培养学习能力的主线来开展,着力培养学生“四大核心能力”,并以此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具体实施中,强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基本特点,强化目标管理,分步实施能力的培养。
(二)对学生工作采用三维评价体系
由于高校学生工作所付出的劳动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其效果无法立竿见影。如果学校在对政工干部进行评价时要考虑学生工作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实行量化考核。为了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对学生工作应该采用三维评价体系。
第一维是建立学校对政工干部的评价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政工干部大胆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可以把工作创新性、学生综合素质高低和个性化发展水平作为考评政工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与工作考核、先进评比、晋升、外出学习机会、职称评定相挂钩,促使政工干部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生工作的改革与实践中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评价体系由部门领导和同事评定,通过打分方式进行。这一评价占20%。
第二维是建立学生对政工干部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生工作的主要依据。学生是学生工作的主体,也是政工干部的服务对象,学生对老师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更加客观公正。政工干部在工作过程中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能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发展,学生必定会对政工干部的劳动做出自己的真实评价。这种评价通常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和集体打分方式进行。这一评价占60%。
第三维是政工干部自评体系。比起其他人的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有时候更全面、准确,毕竟自己最了解自己,最清楚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自评可以反省自身的努力程度,也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成绩与不足。这有利于提高政工干部的自身素质。这一评价占20%。
诚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和育人工作的长期性决定了考核周期不宜太短,太短了容易导致短期行为;太长了也不行,太长了容易导致懒惰行为。可以两年为一个小周期,及时了解学生成长的进展情况,评价阶段工作的效果;以一届学生为一个大周期,让政工干部可以制订一个长远的育人计划,然后从容不迫地有目标、有步骤地实施这个育人计划。
(三)对学生要形成一种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
学生的出勤率、四六级通过率、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一些定量标准,仍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不少学校更是以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和就业率来评价学生工作好坏的主要指标,而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却得不到应有的关注。导致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反而被评为优秀,这势必会挫伤学生发展个性的积极性,对学生培养方向起到错误的导向作用。因为记住教师和教材所传授的知识,会考试、拿高分,不是学生读大学的目的;读大学的三大任务是专业成才、精神成人和培养高尚品格,使用定量的行为控制工具来评价学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因此,我们应该改革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较多使用自我分析和定性分析。故而,对学生的评价要形成建构主义的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化的自我建构和“人”的意义建构作为评价目标,然后在教育管理活动过程中,政工干部对学生成长情况、参与情况、创新性、团队精神与存在问题等情况不断进行分析、诊断、评价,这样不单可以及时掌握教育管理的阶段效果和学生成长的进展情况,而且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学生工作,使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具体操作上,可以通过让学生去实际完成一项科研课题、社会调查、工作实践等真实任务来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建构主义的评价,检验学生素质和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四、抓好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生工作氛围
教育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学校规章制度、文化氛围、文化环境、文化活动风格、师生共同的行为方式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它与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紧密相连。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工作的健康发展以及功能发挥,与高校校园文化密切相关。高校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校园建筑和人文景观以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校训、校史和学校精神教育;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则以无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教育;演讲、辩论会、学术报告、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则是以声情并茂和亲身体验的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但能丰富大学生活、锻炼学生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应该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旋律,精心设计载体,大力发展社团文化和第二课堂活动,让健康、高雅、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的主阵地,抵制腐朽、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学生工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
(二)抓好以核心能力构建为基点的学风建设,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加强学风建设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保障。
学生学习目的的确立和学习动力的维持是高校形成优良学风的关键所在。政工干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引路人的角色优势,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身心特征和主要任务,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然后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涯,按照目标有步骤地实施,分阶段构建各项核心能力。大一年级重点培养新生的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大二年级主要是对学生介绍专业发展状况和相应的职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确定职业方向,修订和完善学习生涯规划,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专业知识基础;大三年级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各种素质和能力,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寻找专业突破口,选定在一两个专业领域或方向进行深度学习,可以进行一定的专业实习和知识创新,撰写和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参加挑战杯或创新大赛,培养创新能力,出一些创新成果。大四年级主要帮助学生确定职业定位,确定科学合理的就业目标,做职业生涯规划,同时,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掌握求职技巧,做好求职应聘的准备。
当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也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团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团组织在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以及密切联系青年的优势,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保障高校学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永新,何小忠.论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改革[J].民办教育研究,2004,(3).
[2] 罗国斌,曾昭皓.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术论坛,2005,(2).
[3] 郭泉真.北师大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路[N].人民日报,2000-08-01.
[4] 李卫东.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新华.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党员教育[J].大学教育,2012,(2).
[6] 李卫东,曾昭皓.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0.
[7] 曾昭皓.对辅导员量化考核问题的合理性反思与探讨[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
[8] 曾昭皓.大学生发展辅导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9] 李现曾,王凤英.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系统论探析[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10] 唐开锡.科学发展观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2,(8).
[责任编辑:碧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