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外”的生成,“意 外”的精彩

2013-04-29徐芳

考试周刊 2013年70期
关键词:意外背影亲情

徐芳

一、主题与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背影》历来是父爱名篇,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远行的游子几番落泪。正是这样一个在特殊环境下活动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点,父子之情跃然纸上。语言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作者对父亲深挚的爱。

(二)学情分析

我接触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认为父母对他们的付出是应该的,意识到亲情可贵的学生委实不多。到底在教学时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亲情并使之产生共鸣呢?我问了一些老教师,无非是教师写出范文打动学生,或者启发学生讲讲自己与父亲的事情。这些招数到底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是个未知数。预定方案太死会成为束缚教师手脚的镣铐,所以备课时我只计划讲述自己与父亲的一段小故事,然后就让学生讲讲。以此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并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二、情境描述

由于上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一切都向着我设想好的方向发展。在找出“四次背影描写”和“四次流泪”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本文的主题——父子情深。接下来,我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体会到父亲的爱呢?

一个男生站起来说道:“有啊!我爸爸也会给我买橘子,买很多好吃的东西。”

另一个女孩轻声说道:“我爸爸会在放假时带我到外地去玩。”

……

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学生对亲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层,对于文章从父亲背影中折射出的深沉博大的亲情不能深切体会。于是,按照教学计划,我给大家讲了我上学时和父亲之间发生的事。谈到自己仍然对当年向父亲发脾气感到后悔,尤其是现在,父亲已经老了,自己却不能在身边侍候,总觉得亏欠他很多。学生听得很专注,一直等到我讲完了,班上都很安静。过了几秒钟,就在我准备请学生讲讲自己与父亲相处的时候,刚才那个男生站起来说道:“老师,那你就多回家呗。”说着唱起了有点跑调的“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全班哄笑。“我也很想啊,但老师家在外地,只有寒假、暑假、五一、十一才能回去看看。每次也就住几天,学校有时候有事还不能回去。”“那你就多打电话呗。”又有人出主意。真没想到他们居然对我的故事如此感兴趣,这点让我始料未及。“是啊。我现在是一周一次,有时长有时短,长的话几十分钟,短的话就几分钟。”“啊?老师和父母相处的时间用分钟来计算?”“是啊!以前我也是24小时和父母在一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看到你们每天放学回家都能看到自己的父母,真的是很羡慕啊!”我由衷地说道。“那我们长大后是不是也和老师一样,要离开父母?真不敢想象啊!”台下一片唏嘘声。“小鸟长大后都要单飞。所以,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就好好体会父母亲的爱,好好地爱父母,不要等长大了后悔。”“那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和父母待在一起?”一个学生急切地问道。下面已经有学生拿笔在算了。

正在这时,铃声响了。我就势布置了一项语文作业:请大家把从小到大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和父母在你身上花的钱算出来,按年龄段列成表格。

布置的作业很快交上来了。令我吃惊的是,我只布置了画表格,但是班上却有不少学生在表格后面写上了自己的感悟。显然,他们也被那些自己算出来的数字惊呆了。我望着那些设计得不甚精美的表格,里面填上了大大小小的数字,有些本子上还有橡皮擦拭的痕迹,有些本子上还有泪水的印记。尽管他们计算的数字不是很精确,尽管他们中有些人的感悟写得不是很流畅,但他们确实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了父母的爱,写出了生命中真实的感动。

如:王慧伶的作业

小结:如果说陪父母在一起是“回报”,父母为我们花钱是“付出”的话,那么父母的“付出”与“回报”是不成正比的。我父母的上下班时间几乎与我上学时间一样(比我还迟一点),这是我与他们在一起时间少的原因。并且他们寒暑假还不放假。粗略地统计完后,我十分难过,妈妈也很难过。

我的父母用近4万元“买”了我两万多个小时,这是“亏本”的,他们却不计较。这大概便是爱的特点——不计得失。

并排坐着的我和妈妈都没说话,爸爸还没回家。

再如,马樱红的作业

小结:写完之后突然发现,我与父母的相处时间在一点一点地减少。我甚至不敢想象高中甚至大学时,我和他们的相处时间还剩多少。亲情与爱在一瞬间占据了我的头脑。嗯,眼睛有些酸了,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真正父爱,这时我才真正感悟了。

这只是其中的两份作业,读完这些文字,谁能说他们不懂爱呢?这一切的体会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吗?

三、反思与讨论

这节课让我感触很多,我由此深入思考:怎样抓住课堂中的意外生成,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呢?

(一)“生成”只青睐于有准备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预设不应是机械和统一的,而应是有弹性、有留白的。它具有丰富的生成性、偶然性和突发性,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宏观设计,着眼动态生成。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可能。

如《背影》这一课,我一直在思考备课时落实了知识、能力、情感的三维目标了吗?尤其是情感目标,学生真的能理解文中的情感吗?真的能体会到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吗?如果他们不能体会,那么老师该做些什么呢?备课时,我尽可能多地把学生考虑在内,尽可能留给学生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的预设,内在地包含教学生成,内在地包含教学创造。

(二)因势利导让教学更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当学生的问题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外时,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及时运用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课堂创造精彩。

在上《背影》一课之前的教案设计中,我只是准备讲述自己和父亲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和父亲的故事,但没有想到学生对我的故事如此感兴趣,纷纷给我出谋划策,于是我就顺水推舟地继续讲下去,讲自己和父母的相处时间是如何一点点变少的。并沿着他们的思路布置了一项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在计算相处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父母的爱,珍惜父母的爱,从而更加深刻地了解《背影》这篇课文中蕴含的深沉博大的亲情。

(三)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生成资源

在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一幕:当学生体验到最深刻情感时,教师就会担心学生“出错”,担心会扰乱自己的教学思路,急着帮学生“体验”,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学生的看法。新课程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悟、体验、积累、生成,强调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语文。本节课,既然学生对自己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如此感兴趣,我就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思考,计算数字,体验亲情。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解决生成资源,在语文学习中感知、发现、提升自己。这样,语文教学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力。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投身于新课程语文课堂,我们时刻都会遭遇“意外”。没有“意外”的课堂是不存在的,而有了“意外”未能处理好的课堂是让人惋惜的。所以,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让“意外”的生成变成意外的精彩。

猜你喜欢

意外背影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两个背影
背影
背影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清明话亲情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山里的背影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