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用语

2013-04-29王颖

考试周刊 2013年70期
关键词:西洲荷塘月色导语

王颖

课堂,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而言,都是最富有生命意义的所在。它滋养生命,塑造心灵;它点燃热情,播撒希望。在这里,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这里,心与心碰撞,火与花共燃,沟通交流,构筑一个个知情意趣的演绎舞台。下面我谈谈课堂教学用语的性质和特点。

1.导语

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一下子将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觉得前方“仿佛若有光”,从而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迫不及待地朝着敞开的知识大门迈进、进发。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一切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设计导语,给人们留下了一些精彩难忘的艺术镜头。如《荷塘月色》的导语:“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颂过荷花、赞美荷花、赞美过月亮,(这时,学生就会回忆学过的描写荷花月亮的诗句),人们都会说‘花好月圆。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朱自清先生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荷塘月色》美景的。”

2.诠语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进行叙述并解释的语言。它是使用频率最高,运用最广泛的教学语言,最通俗、生动、活泼,带有趣味性、启发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比如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北平故都秋天的悲凉景象有那么沉重的眷恋情感呢?”有一次我这样解释: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酷暑盛夏时一提到“冷”这个字眼,你的心里立刻就会感到舒爽许多,便情不自禁地向往冬天的白银世界;提到“热”字,立即感到烦躁难耐,当然也就会情不自禁地讨厌夏天。郁达夫当时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感受大概和我们对“冷”与“热”的感受是一样的。这样的诠释,我想学生一定可以轻松接受并理解刚才的问题。

3.问语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针对教材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的爱好和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一个或几个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而且达到一定深度和力度的问题,就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使认识趋于深化。如我讲毕淑敏的《我的五样》这篇课文结束时,留给学生一点时间看书、提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问:“假如五样是‘朋友、父亲、母亲、孩子、爱人,老师你怎么取舍?”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我顺势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这个人是咱们学生中的某一位,你该怎么办?现在在你的五样中逐一划去,最后只剩下一个。”沸腾的课堂一下子静了下来,学生都在思考。

4.趣语

幽默风趣的语言是教学的添加剂和润滑剂,是教学机智的表现,是教师深厚语言积淀的体现,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感染力。比如分析《相信未来》中的诗句,作者是指正值玫瑰色的青年年华,难道他不想品味十六岁花季的芬芳,不想做十八岁的梦吗?难道他不带着燃烧的希冀、如诗如画的憧憬吗?难道他们不希望向你们中许多人一样“几室几厅”明窗净几,却偏要在贫困、悲哀、黑暗、冤屈中度过吗?难道他不想堂堂正正地做个有志气的人吗……这是为什么呢?如魏书生老师在教学《统筹方法》一文时,让学生口头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统筹方法的实例,不少学生列举的是做饭、烧水之类,针对此既不能简单否定,又不能滞留不前,当时魏老师风趣地说:“咱们能不能把自己从狭小的厨房里解放出来啊?把眼光投向最广阔的天地。”学生会心一笑,课堂深入发展。

5.曲语

利用含蓄而曲折的语言有趣地表达本意,不悟不透,富有新意,使学生产生联想,受到启迪,通过类比分析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掌握应有的知识,可谓一石双鸟,一箭双雕。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背诵荀况的《劝学》,第一位学生,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另一位学生,一口怪味的“三合一”(家乡话、普通话、自己的话),无人能懂。两位读罢,全体学生急不可耐地期望老师对两位朗读水平有天壤之别的学生作出评价,我此时却若无其事地微笑着,环视每一位学生,良久,我才一字一顿地说:“各有特色,各有特色!”话音刚落,全班一片爽朗的笑声。是奖?是罚?心照不宣。这种委婉的效果,颇具幽默感,远远胜于毫不留情的评头品足。

6.复语

对于一些重点、难点内容可以反复强调,重复显示,但不是原话重复,应精心设计,从多角度、多方位、正反两面重复,针对教学重点,重锤敲打,给予学生心灵的震撼,使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如学生熟知的宋代词人宋祁《玉楼春》一词中,其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的“红”字,色彩艳丽,是视觉形象,而“闹”字又将红杏描绘得非常生动,把事物无声的姿态描写得好像有了声音,这是听觉形象。它赋予春意以生命,把春天勃勃的生机活脱脱地描绘出来,这就是把视觉形象转化成了听觉形象,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这就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会再次接触,(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出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教师就要采用复语,加深对“通感”手法的理解。

7.补语

在教学过程中常发现有些课文没有深入理解或解释不够全面,致使学生出现思维堵塞、中断或卡壳现象,这时教师须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使信息的传入呈连续状态。如《荷塘月色》一课时,把《西洲曲》的主要内容做简单介绍:一个家住江南的好姑娘和家住江北的情人,在去年梅花盛开的季节,曾在西洲共赏梅花,从那分别以后,姑娘思念情人,一年四季,从未间断。在夏天“伯劳”鸟展翅时,她等待情人,在开门不见情郎时去采莲;在秋天忆郎而不见时,她“望飞鸿”、“上青楼”;在冬天梅花又开之时,她更想起了过去赏梅的情景,于是便想折梅寄给江北的情人,就连自己的梦魂也飞往当时两个人相会的西洲。《西洲曲》写出了一个失落姑娘的离愁别苦,《荷塘月色》则写了一个百感交集的“我”,忆古比今,作者的心情怎能“静”?

总之,课堂用语贵在创新,重在实效,它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运用,又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应不断探讨,大胆尝试,适应素质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西洲荷塘月色导语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
史中人,戏中人
关公、观音
导语
《西洲曲》的接受史与批评史
阳光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