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教会学生学中有所“悟”
2013-04-29仲祥
仲祥
摘 要: 本文从一道题讲起,通过展示老师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悟”,实现“鱼”和“渔”两者兼得。
关键词: 教师思维过程 学生感悟 方法迁移 反思提炼
有感于模拟考试中,一个较难选择题的得分率差异,我们班的得分率高出平行班很多,反思应该是得益于我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注意展示思维过程,而不是满足于把某个题目给学生讲了,让他们听懂就可以了,并且给出类似的题目及时训练。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例题:如图所示,电源电动势为E,内阻为r,定值电阻为R,滑动变阻器为R′.由于滑动变阻器d、e之间的某一位置发生了断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分别置于a、b、c、d、e(a、b、c、d、e间距相等,a、e为滑动变阻器的两个端点)位置时,电压表的读数如下表所示,则下表中的值为(?摇?摇?摇?摇)
A.0.21 B.0.42 C.0.56 D.0.14
1.题目来源
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
2.题目所在位置
21题,即选择题的最后一题
3.命题定位
选择题中的把关题
4.解法探索
(1)分析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均在表格中。
(2)电路结构分析:滑到d点之前,右侧导线无作用,电路即为简单的串联电路。
(3)将表格中的数据,结合电路结构,列方程如下:
接a点时:R=0.84…………………(1)
接c点时:=0.28…………………(2)
接d点时=0.21…………………(3)
由(1)(2)(3)得R+r=0.25R′且ER=0.84×0.25R′
又因为
5.总结
方程容易列,但是学生对这个繁琐无比的方程,解出正确答案要花费很多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找不出解题的头绪而放弃,既浪费了时间又没得到分数,或者花费很多时间才得到分数,不管最后有没有得分,花费大量的时间都不值得。
6.反思
命题者的解题方法无从得知,但是如果采用上述常规方法做出来,则下面的分析显得多余,难道命题者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加复杂的计算来把关吗?一定不是。命题者一定侧重于对某种能力的考查,当然计算能力也是高考必须考查的能力之一,但是在有限时间内复杂的计算,一定不是命题者的意图。那么命题者在考什么呢?题目的已知条件以图表的形式出现,这组数据来源于实验,所以与其花费时间在复杂的计算上,不如花点时间冷静地思考,表格数据的一般处理方法是线性图像。
7.尝试图像解题
8.再次反思
老师常常对学生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慢审题,快做题”六字方针、“学习知识、方法的迁移”、“学会举一反三”、“建立模型”、“方法回归”等。这些联系到实际解题中,正如上述两种解题方法得来的过程。
(1)审题中观察到已知条件是表格形式呈现,且数据没有简单规律。
(2)建立模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列方程组发现问题:方程组比较难解(敢于探索,好方法是探索出来的)。
(4)换个角度,处理图表的常用方法,建立数学线性关系。尝试:用图像解题,可以将所有数据,在同一幅线性图像中反映出来(基本方法回归)。
(5)建立欧姆定律一般表达式,找到两个变化的量,建立两个物理量之间的线性关系表达式(解题方法迁移:模仿—表法测电源电动势、内电阻线性关系的处理办法)。
(6)画图图像,利用图像建立简单的方程。
理科的学习需要悟性。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教师要经常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告诉学生自己是怎么想的,这比讲解这题怎么做更重要。我们在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举一反三,学生自然会将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迁移到自己的解题过程中,悟出同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