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本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
2013-04-29赵静辉
赵静辉
摘 要: 写作教学应与课本密切结合,让学生在课本中学习语言,学习谋篇,学习思考。教师应将课本教学落实到实际写作中。
关键词: 语文课本 语言 谋篇 思考 写作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接近学生的实际水平,易于动笔是关键。而在实际的写作中,学生往往会感叹,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加之缺乏实际的写作技巧,才会有此反应,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我们的写作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写作教学也应该有所凭介,而我们的语文课本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从课本中学习语言
语文课本上的文章是编者经过千挑万选出来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其文学内涵还是思想魅力都有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地方。文中题材广泛,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逸事、凡人琐事等都有涉足;语言风格迥异,朱自清的清幽细密,老舍的质朴蕴藉、冰心的清新雅致……都堪称经典,完全可以作为学生习作的典范。在阅读时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精读文章,反复体会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表情达意的,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其次要勤动笔,在阅读时牢记“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时在书上做标注,圈点勾画,对于好的句子要养成背诵的好习惯,随时随地积累自己的语言素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优美生动的词语和凝练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反复体味,并教会他们怎样将这些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比如在讲解《夏感》这篇文章时,文中对夏季的特点描写非常细腻,如夏天的野草疯长,夏天的灼人热浪,夏天庄稼的蓬勃生长,夏天农民的忙碌紧张。文章通过多角度的描写展示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夏日图景。在引导学生分析了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情感后,我让学生积累了文中大量的好词好句,然后模仿本文写一个季节,由于题材常见,加上有现成的模板,学生动笔迅速,并且出现不少精美的句子。如一名学生写到“冬天的色彩是洁白的。按绘画的观点大约也有这一道理。夏之色为碧的蓝,如天空,如大海,海阔天空,一路是蓝;冬之色为纯的白,如白云,如白雪,飘向我们充满希望的明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描写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语言特色鲜明,又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并且遣词造句通顺得体,读到这样的文章不觉令人眼前一亮。除此之外,我还引导学生反复研究文章,探究其从哪些方面描写景色,反映季节,并让学生活学活用,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另一名学生写道“好像屋檐上的水在逐渐滴着,变冷而终于结成了冰凌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盖上了一层棉被,林带上大片大片的金黄色变成了纯洁的白色。落在地上的叶子堆成一堆,上面再结一层冰,就像是植物标本一样”。以上两段文字,都是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模仿并创新所得的,语言优美流畅,学生写完之后很有成就感。觉得写文章不再是一件难事,并乐于动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初学者要大胆模仿名作,丰富自己的语言资源,并巧妙地做到融会贯通,假以时日,写出优秀的文章将并非难事。
二、从课本中学习谋篇
文章的谋篇布局,层次结构是其骨架,支撑着作者的情感表达。结构清晰完整、层次分明是一篇优秀文章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我选取了朱自清的《春》为范本,重点分析其中的层次之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这一点,我在讲解之前让学生自己写一篇关于“春”的文章,评改之后,发现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结构问题,如不分段,头尾各一段,中间一大段;分段过多,一篇文章下来八九个段,每段三言两语,主题不集中或者文不对题,“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指出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是我的课前准备工作。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重点分析了文章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并且规定学生用总分总的方式来模仿《春》,写一篇文章,学生在有了深刻体会后,效果自然不言而喻。但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所以在后面的教学中,我有意强化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借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也渐渐由单纯地模仿语言深入到学习文章的结构。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欣赏——回忆——感悟的行文思路,反复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处,开门见山,巧妙穿插,情感自然流露。并引导学生也可以这样描写让自己深受启发的事物。经过这一启发,一名学生写了《花霞》一文。文章先是描写开在寂寞处但依旧生机勃勃的杜鹃,接着回忆自己在考试失利中受到的打击,最后感悟到无论是花还是人都要经受磨难,才能成长的道理。文章结构清晰、严谨,情感朴实、自然。
二、从课本中学习思考
顾黄初先生说:“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运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意、理、趣的。”语文课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但靠空洞的说教是行不通的,应该与实际教学相联系,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写作中,思想是文章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思想,打开思维的大门,敏锐地捕捉生活,激发灵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中之重。如我在讲《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时,对其做了这样的定位,文章是一篇很普通的记叙文,语言朴实、简洁,情节略有起伏,从文学艺术角度看没有什么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但编者把它选入课本安排在第一单元,其用意应该重在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解课文结束后,我留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找出文章的写作亮点,并一一列举。学生找出了很多,诸如伏笔的应用,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的应用,在肯定了学生的答案之后,我告诉学生本文最大的亮点应该是它所讲述的哲理即坚持下去、不要畏惧,并强调闪光的思想才是文章的灵魂,再华美的文采,如果没有思想做支撑,也只是一个空壳。艺术源于生活,思想也源于生活。在强化了这一思想后,学生的作文立意就丰富了起来。当我们学习了《行道树》这一课后,学生都被文章中深沉、质朴的情感所打动,随后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学习《行道树》的立意和语言特点,写一篇文章。结果令我分外惊喜,学生的选材极为广泛,有的以煤矿的口吻写作,反映出人类对资源的浪费;有的以流浪动物的口吻写作,反映出社会爱心的缺失……这说明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丝毫不逊色于成人,只要给他们一个思考的方向,一种表达的方法,他们就会激发出思维的火花。再如:一名学生模仿《金色花》写作,化身为一只斑鸠落在窗口看母亲忙碌,他写道“阳光洒在你的头发上,几根银丝闪闪生光,我觉得心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生疼”,这样的句子足以打动你我。课本教学不应仅局限于文字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不忘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把课本与写作紧密结合,那学生的写作能力定能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朝纲.以大学语文观组织和实施语文教学.1994.
[2]研究性阅读:我们现阶段的认识和实践.成都七中.“高中学生语文研究性阅读”课题组,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