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在生物教学的应用初探
2013-04-29叶桂金
叶桂金
摘 要: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提倡探究教学。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每个教师都要积极研究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模式,改变学生接受式学习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体会探究教学的要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本文主要阐述了探究教学要让学生能正确地确定探究目标,才能真正达到探究效果的观点;还有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及探究教学要发展学生能力等方面的观点。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式教学 探目标 合作能力
《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把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理念,要求每个学生不仅要获得生物科学知识,而且要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倡导开展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以实现这一课程理念。然而由于探究教育在我国缺乏系统研究与实践,国内外有关探究教育的专著并不多见,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对什么是探究教学、如何开展探究过程问题感到十分困惑与陌生,这种状况对新的课程的实验与推广会产生不利影响。下面我就生物探究式教学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探究目标,不可盲目探究
在教学中,确立探究目标,即“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所以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如何确立探究目标。
1.探究的目标不可太高。探究式教学虽然能积极促进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发展创新能力,但是必须明确中学生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是有区别的。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人类社会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为了人类进步而进行的巨大变革的创新。中学生的创新是对中学生成长而言的,重点应放在对其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上,而不在于对科学发现有多大贡献。因此,问题的提出应符合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能力,符合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探究过程。若探究目标太难,就很难启发学生的思维,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这一目标。如果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太深太难时,则教师应给予指导与帮助。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充足的空气、水分和适宜的温度。若学生想进一步探究种子在多少温度时可以萌发,这样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对设备的要求也复杂得多,就不适合学生的探究,并且这个探究目标对学习也没有多大意义。还有比如:在光合作用中,有些学生对叶绿体怎样进行光合作用很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加以指导,指出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以现阶段的条件、能力和精力是不适宜探究这个问题的,鼓励学生看有关这方面的书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2.探究的目标不可太低。如:“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若提出的问题为“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因为学生早已知干燥的种子不会萌发,所以这个问题显然引不起争议,激不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3.探究的目标应把握问题的本质。探究的目标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经过努力,获得新知识,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如给学生介绍了干旱地区、多雨地区的植物生长情况后,若提出的问题是:这些植物高大的有哪些?矮小的有哪些?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两种不同地区主要区别是什么?哪个地区生长的植物的根系向地下深入更深?为什么有此不同?你们可想一想,根的生长与水有什么关系?由此,学生就可想到,根有向水生长的特点。然后,教师就要求学生:你们可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想法?这样,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本质,不但增长了知识,还发展了思维。
4.探究的目标应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利于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如学生学到“细胞”这节课教学重点是细胞的结构,若探究的目标为“细胞的分裂与生长”,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在探究学习中,不可追求探究目标的新颖、有趣,而忽略对要内容的学习。
二、探究式教学应让学生有所发展
新课程改革是要促使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探究教学也应基于新课改这一理念核心,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有些教师误解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含义,课堂上老师一味地提问,然后学生回答。或班级各小组之间进行回答问题比赛,学生答对的给予鼓励、加分,最后各小组统计出总分,评出名次。课堂气氛显得热热闹闹。但这样叫探究活动吗?探究学习的“问题—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结论—表达交流”的学习模式何在?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教师的框架中,怎样发展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在上“观摩课”前把课堂设计发给学生,让学生弄清各种各样的问题。上课时师生配合,不出一点差错。这样的课从形式上看好像是探究学习,但实质上离不开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探究活动只是一种形式,上完一节课学生并没有什么收益。有时听完一节探究学习的观摩课,总让人感到是在看一场表演,并不是真正探究问题,这种搞形式主义的做法是教学的大忌。
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达到共同提高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在探究教学中,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学会合作,让他们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也能让他们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些学生对鼠妇的生活环境较了解,就可带领别人去捕捉。有些学生思维能力较强,在小组活动中对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等方面就起主要作用。在实验中观察的观察,计时的计时、记录的记录,互相配合,其乐融融。同学们在互相合作过程中,互相帮助,互相理解,既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又增进友谊。其实,合作精神也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如果不会与他人合作,则势必降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利学生今后的发展。
四、对探究式教学的认识
我们倡导探究式教学,是希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适量地选用这种学习模式,以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体会,发展学生的能力。但不能误认为生物课堂教学必须以探究学习为主,也不可能每节课都用探究学习。事实上,探究教学有许多局限性。例如:探究教学更适合小班授课或小组讨论。对我国的国情来讲,这种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更突出。探究教学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淡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知识。还有探究教学耗费时间较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难以把握,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了解这一教学模式的不利之处,以免对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生物科学素养。新课程的施行,推动了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需要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的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过程,是教师行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教师不仅应是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而且应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发展者。教师应始终围绕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克服困难,努力探索,逐渐改变当前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提倡探究式教学,努力使这一教学模式为广大师生所接受,领悟这一教学模式的精髓,发挥探究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师大出版社,2002.
[2]刘真.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析.中学生物教学,2003.9:1.
[3]郭永峰,张祥沛.生物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中学生物教学,2004.1:36.
[4]中学生物学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5]生物学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