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的有效尝试
2013-04-29郝艳萍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更新,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新课导入直逼生活、教学方法依托生活、案例应用再现生活、作业设置服务生活等措施作为课堂回归生活的有效尝试,使课堂焕发了活力,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生活化 有效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64-02
新課程改革的一个核心理念是教学生活化。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也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时至今日,仍有部分思想品德教师依然固守传统、墨守陈规,使本学科教学改革步履缓慢,远远落后于其它学科的改革进程。如何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笔者在艰难中进行了大胆地尝试,收效显著,不防列举于此。
一、新课导入直逼生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导入新课是师生在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因此,我在这一环节,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创设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比如,在教学八年级《逆反心理有危害》一课时,我这样提问:“哪位同学曾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和冲突?”问题一出,学生倍感新奇,举手者不会是少数,我再追问:“谁愿意把自己和父母之间一次最严重的冲突讲给同学和老师听?”这时可能会有大部分学生举手,我顺势请几位学生依次发言,其他学生都满怀兴致地听。学生的回答千奇百怪,问题较多也挺复杂,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步步紧逼,把问题引入到所学知识上来,收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二、教学方法依托生活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基本都延用讲授提问式,教师用更多的时间讲述空洞、抽象的理论,有时偶尔会用到举例法,但所举例子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概念,领会原理而已,缺乏生活源泉和新意,也就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内动力,这样导致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讲得尴尬乏味。如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依托生活,联系实际,用讨论、问答、辩论、列举等方法。
教学八年级下册《财产属于谁》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维护财产所有权的方式,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则有关甲、乙、丙三人为了一头毛驴的所有权而发生纠纷的案例。把学生分为三组进行角色换位,分别以甲、乙、丙的身份进行辩论,表述各自不同的理由,维护各自的权利。这一方法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热烈。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情况下,我顺势追问:“甲、乙、丙的理由都很充足,互不相让,那毛驴到底该归谁?谁有权判决这件事?”一问一答,问题迎刃而解,法理昭然若揭。学生明白,今后若遇到类似情况,必须采用民事法律手段,向人民法院起诉,先确认财产的归属,再请求返还原物或赔偿损失。以上问答、辩论、讨论等方法的运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且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理解和掌握了课本知识。
又如,在教学九年级《关注经济发展》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回家后采访父母,了解父母曾经的衣食住行以及他们上学时的情况,并进行整理。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并与自己今天的学习生活条件对比,展示中,学生不但列举了自己现在的衣食住行,还列举了现代交通、通信、数字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学生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和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这样的教学方法看似简单,但因它依托生活,关注实践,所以更能激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案例引用再现生活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生活案例的升华提炼。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运用与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贴近生活实际的真实案例,使学生感受到所讨论的问题是熟悉的、是常见的,从而启迪他们的好奇和思维。在案例讨论中,让学生摆脱书本,回归生活,体验生活,畅所欲言,教师紧扣书本适时点拨,最终又回到书本的理论上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的真实可信,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比如,教学八年级《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及维权方式,我设计了这样一则案例:一天自习课,小林吵闹,被小张告了老师,小林怀恨在心。回家后在网上痛骂小张,骂得很过瘾。第二天,同学们都对小张指指点点,小张受到极大的伤害,不愿来上学。小林得意地说:“我是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他也不犯法。”这个简单的案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小林的做法和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你当法官,如何判决?学生的情绪高涨,讨论热烈。这样,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这无不得益于生活化案例的运用
又如,《权利义务伴我行》这节课,我给学生提供这样一则案例:郑州市公交车上,一女孩因未给一位老人让座而遭到这位老人暴打。这则案例因为是近期发生的真实事件,社会反响强烈。案例一经展示,便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我鼓励学生联系所学的权利和义务两方面的知识对事件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学生争先恐后,积极发表各自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之多,见解之深,是非之分明,出乎我的意料。可见,生活化的案例,的确能很轻松地让学生掌握并内化知识。
四、作业设置服务生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行为能力,除了在课堂上明辨是非,懂得行为准则外,更重要的是将教学内容向家庭和社会延伸,使学生通过学习实现知行统一,使教学服务于生活。在布置作业时,联系学生的生活,提倡他们亲自去实践、体验和感悟。
例如,在学习了《主动沟通,健康成长》一课后,我倡导学生用写纸条的方式和老师沟通,可以把纸条夹在作业本里,告诉老师自己想说的心里话或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心理和学习问题,并向他们承诺老师绝不泄露同学任何隐私。这样一来,使平时性格内向或怯懦的学生也有了勇气与老师交流,我特别关注每次作业,将收到的学生写的或多或少的纸条,认真对待,分析梳理,找他们单独谈话,解决了他们的问题。这样使我和学生关系变得更友好,更和谐,课堂教学因此而更加得心应手。这样的教学效果比学生取得好的考试成绩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
总之,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只要自觉转变观念,善于观察生活,联系生活实践整合教学资源,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让思想品德课教学回归生活,让课堂焕发活力。
参考文献:
[1]《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年第1-3期)
作者简介:
郝艳萍,女,汉族,四十一岁,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