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的课程设计创新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3-04-29覃世艳董波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覃世艳 董波

【摘要】教社科[2012]2号文件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总体指导思想和具体调整办法。《自然辩证法概论》也在其中之列。为了落实文件精神,《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应通过“讲好绪论”、“专题式教学”、“问题导引”、“课堂论辩”等方式,一方面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培养硕士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程设计创新 研究生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2012),项目编号:CSZ12075。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50-02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教社科[2010]2号),“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研究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导指导地位具有重要地位。”该意见高度关注到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与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具体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主要进行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教育,帮助硕士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了解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培养硕士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较之其它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尽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从以前的必修课程变为现在的选修课程,但是它的教育目标更为鲜明,该课程的改革就是既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教育理念,又要提升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能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强化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并举。

目前中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人才直接关系我国科技事业的未来,直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当前,创新型研究生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社科[2010]2号文件无疑具有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总体性要求和目标任务顺应了当前创新性人才发展战略的需要。创新是任何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过,创新不是口号,它需要落实到微观层面。具体到研究生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如何进行《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相关课程设计,以便既能实现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教育目标,也能实现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教育目标呢?“讲好绪论”、“专题式教学”、“问题导引”、“课堂论辩”等措施多管齐下,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该目标的实现。

一、讲好绪论

“万事开头难”。不仅仅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实际上任何一门课程绪论讲授的好坏对于学生是否会产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和热情都是十分重要的。既然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它更要做到独具匠兴的创新设计。传统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绪论部分主要说明学科对象、内容,学科的历史发展,学习的必要性等等相关内容。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面临着学时压缩为一半、课堂时间不够的突出问题。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用研究生能够接受、喜爱的方式说清楚绪论的全部内容,这是一个挑战。结合当前时事热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实践来谈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开设必要性的做法,既能串起了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首先,“中国梦”,尤其是“绿色中国梦”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这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自然观的重点内容。其次,“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历史上的“李约瑟之谜”、当今的“钱学森之问”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这些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科技观、科技与社会观的重点内容。因为“中国梦”、“钱学森之问”都是学生备感兴趣的话题,这样设计能较快调动他们学习的激情。

同时,自然辩证法概论相关知识点关涉到的问题都是当代重大关切话题,同时也是科学问题。总之,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绪论部分应注重突出该学科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充满问题的特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去思考、破解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学科问题。可见,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也能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科研创新能力。

二、专题式教学

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专题式教学是解决该门课程“课时少、任务重”的良药。改革后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内容更紧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更明显。如何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与社会观的知识性内容说清楚说透彻、同时又能体现该学科的意识形态功能?单靠知识性灌输往往会顾此失彼,既不能说完知识点,也会偏离课程的意识形态功能。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专题式教学设计应注重系统思维和逻辑思维。一般来说,可以通过“自然观”专题、“科学技术观”专题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法”专题将自然辩证法概念各个板块的知识点串起来。实际上,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各个专题、各个专题的知识点之间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1.“自然观”专题。这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基石。尽管有些自然科学家不大愿意承认自然观对其科学研究的影响,然而,当代的科学社会学的相关研究却表明,任何自然科学研究都要受到其自然观的影响,比如正影响、负影响;大的影响、小的影响之分。不同时代的自然观跟不同阶段的自然科学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应树立跟当代自然科学发展相一致的当代自然观念。当代复杂自然观、系统自然观、演化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自然观在当代的继承、丰富和发展。2.科学技术观专题。这是自然辩证法概念课程的核心内容。自从人的问世,自然界日益二分为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两种形态。自然界存在的样态影响着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一方面,人类世界客观上展现了一幅物质文明不断递升的景象,人通过“理性的狡计”,越来越多地改变自然界的本来存在形态,呈现越来越宜人的人工自然形态,“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人类越来越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巨大杠杆作用原理。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掌握了越来越多的科学规律、技术原理。人类越来越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同时坚信世界是可知的。科学发展呈现出独特的规律性。科学日益跟技术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各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辩证法”专题。这是自然辩证法概念課程的重点内容。人类形成科学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的目的本质上是为了探索科学技术发展跟人、人类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解决日益增长的科学技术力量跟社会、人之间的矛盾关系。恩格斯曾说,“社会上一旦有技术(实践)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自然辩证法课程应从哲学的角度处理好科学技术发展跟社会发展如何协调一致的辩证关系。

实际上,这三个专题如何讲深讲透能体现任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师的专题式教学能给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提供某种示范功能。

三、问题导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好办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此言甚是,他本人就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伟大科学家,并认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科学问题的提出跟想象力的大小有关——而这一点,成了近年来国人备受诟病的地方。

从发生学意义上看,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相关知识(概论)本身是反思、总结、归纳自然科学的结果。自然辩证法跟自然科学之间是必然结论与前提材料、理论指导与检验证明之间的关系。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的必然结论,自然科学是自然辩证法相关结论的前提材料;自然辩证法的功能在于从理论上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能检验和证实、修正自然辩证法理论。故而,自然辩证法概论的教学也应遵循发生学的逻辑,尽量让研究生从自然科学发展中发现问题、继而提出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引作用无疑极为重要。

以自然观为例,古代自然科学、近代自然科学、当代自然科学;东方科学、西方科学的发展样态迥异。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自然辩证法教学不应直接说出古代自然观、近代自然观、当代自然观;东方自然观、西方自然观的特点,而应通过比较研究和向研究生提问的方式,让研究生说出相关结论,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关于科学精神相关内容的传授亦如是。一般来说,研究生都有科学研究的实践经验、感悟,故而,他们都能总结一些科学精神。要求他们思考、形成论点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实践。

四、课堂论辩

研究生科研精神的激发和科学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所谓“真理越辨越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会涉及到不少似是而非的论点,而这些都能成为课堂论辩极佳的素材,比如“科学万能论”、“科技工作者不需要哲学思维”、“环境保护不利于经济发展”、“中医学是科学”等。对于这些论点,研究生基本上都会形成针锋相对的两派。善于抓住学生疑惑的论题、继而展开课堂论辩,也是培养研究生科研创新精神、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深化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认知的好办法。

为了获得较好的课堂论辩效果,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师应当提前做些准备工作,比如提前告知学生辩题,并要求学生选择立场,依此将他们划分成不同的辩论方队。课堂论辩时,教师还应注意维持论辩秩序,比如不要人身攻击等,这也是科学研究必需的人文素养。论辩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包括点出双方论辩的特点、优点、逻辑上的不足,以及科学的观点应该是怎样的。

课堂论辩形式能弥补封闭式教学的不足,在活跃课程教学氛围的同时,深化研究生对于相关科学问题的理解,继而提升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

总之,落实教社科[2010]2号文件精神,关键在于不断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是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新方案后变化较大的一门课,它从原先的必修课程,变为现在的选修课程。如何在“课时少、任务重”的背景之下完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知识点的教学功能,同时又能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科学研究能力?这需要该门课教师不断创新课程设计理念、形式,比如“讲好绪论”、“专题式教学”、“问题导引”、“课堂论辩”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 教社科[2010]2号 [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

09/xxgk_108814.html

[2]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爱因斯坦、英费尔德. 物理学的进化[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覃世艳(1978-),湖北荆州人,西南交通大學政治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解释学。

董波(1975-),湖北京山人,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