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2013-04-29王明辉

考试周刊 2013年77期
关键词:阅读课孔乙己文学作品

王明辉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就是如此,教师片面强调“教”的一面,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语修逻、段章篇”,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事实上,在阅读课上,“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教师的“教”只能立足于学生的“学”上,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以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同时发生、交互作用,它们共同组成阅读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阅读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当然,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生的阅读任务就难以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将荡然无存。

语文阅读教学要摆脱阅读教学中的唯认知主义束缚,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这就需要弱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性”,强化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性”;弱化阅读教学中的“唯认知意识”,强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的情感体验”,走出两个教学中常见的“误区”。

1.教师上阅读课时,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唯恐学生疏忽了某个知识点,典型的“唯认知”教学。

教师在阅读课上,传授阅读的技能技巧本是好事,但一味地从“知识点”出发,大到文章主旨,小到标点符号,大讲特讲,教师讲得不厌其烦,学生听得不胜其烦。如果把一篇文学作品比做一棵大树,某些教师就是喜欢进行肢解,把它分割得支离破碎,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树根,这是树叶,这是树枝,这是树皮……”“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学作品的美被破坏殆尽,学生的阅读兴趣从何而来?曾听一位教师上《再别康桥》,一篇美文,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读了一遍,其余就是教师讲,听课的教师感到课文“知识点”确实落实了,但授课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阅读感受,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堂气氛压抑到了极点。语文阅读教学课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反而给学生的阅读当头一棒,怎么向课外延伸?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认知活动本身及其认知活动的质量进行大量的反省与体验。”只有讲而没有读的阅读教学是无源之水,因为没有学生的阅读体验,即使教师苦心孤诣传授所谓的“知识点”,也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学生一方面在单位时间里不可能记那么多,另一方面上阅读课,犹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即使当时记得所谓“知识点”也必然会忘记得很快。

阅读本身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但是,一旦套上“应试”的枷锁,再加上教师的急功近利,那么快事就变成苦差事,因此,阅读教学课的原则之一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读。教师少讲,当然不是不讲,必要的阅读技巧技能要讲,学生普遍感兴趣的要讲,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要讲,但自以为是、越俎代疱的讲解可以休矣。古人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揭示了阅读的真谛,阅读教学重在读。阅读教学课理应返璞归真,书声琅琅才是阅读课的本来面目。

2.教师在阅读课堂教学中以自己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主体性体验。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课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普遍存在重传授、重灌输,轻学生感悟,轻学生体验的倾向,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把学生看做主动学习的主体。事实上,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必须产生自己的感受与体验,只是对于这些体验,学生有完全意识到而且能够表达出来的,也有模糊不清而不容易表达出来的,但不管怎样,学生还是有自己的体验,有体验就会有阅读兴趣。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把自己的体验强加给学生,而且要求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体验与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一致,这样忽视了学生才是阅读的真正主体,抹杀了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难以体会到阅读的兴趣,也不可能在课外主动地阅读。

语文阅读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学生才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才可能长时间地在课内课外阅读,把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语文阅读教学为学生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与人生境界。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认识有关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就阅读教学本身而言,文学作品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冲动提供了一个通道,使学生心理更健康;阅读教学理应有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它能提高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个人表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大幅度提高。

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固定、自闭、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使其具有科学性的同时,具有开放性与趣味性。学生的活动才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习主体与认知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的学习活动,面对优美的文学作品,学生与教师都必须老实地读,通过长时间的读,不同形式的读,增进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阅读学习活动充满活力、生机。学朱自清的《春》,我就让学生反复地读:默读,朗读,带着感情地读,通过联想和想象读。然后,我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动手能力,选择文中的某一段内容,各用一幅画从不同角度展现春天的特点,画完后要根据图画上台朗诵所画的段落。学生兴趣浓厚,纷纷动手,而且边画边读。整堂课下来,教师虽然没有详尽地逐字逐句地分析,但学生通过朗读和画画真正读懂了《春》的意境,达到了阅读目的。

2.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议”。

阅读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就能增强教学效果,因而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议”起来。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与程度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感。我在教鲁迅的名篇《孔乙己》一文时,请学生归纳形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认为是黑暗的封建制度,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森严,贫富悬殊;有学生认为是封建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冷酷虚伪、麻木不仁;也有学生认为是封建的科举制度,造成孔乙己热衷功名、不思劳作。应该说这几点已经分析总结得相当完整了。这时有位学生却提出:“老师,我认为是孔乙己性格中的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才造成了他的悲剧。”本以为这个意见不会有多少人附和,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认为这个原因很重要,如果不是孔乙己自身的懒散、性格的迂腐,他的结局就不会如此悲惨。面对学生对作品的主体性体验,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安排,让他们自由討论:到底是孔乙己的自身性格造成了他的悲剧,还是孔乙己的性格或是社会因素造成的,抑或是两种因素兼而有?学生经过一节课的激烈讨论、辩论,最终达成了共识:科举制度似一根无形的绳索紧紧攥住了孔乙己,虽然他本性善良,也想改变命运,但这根绳造就了他好吃懒做的性格,使他越勒越紧,最终被送上了断头台。我从头到尾都没有否定学生的主观感受。如果这节课为了求统一,非要把自己对课文的体验强加给学生,或者把学者的意见强加给学生,那么,这堂课结束时,虽然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绝不会意犹未尽,不可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这堂课,由于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很多学生事后阅读了很多相关作品,以便佐证自己的观点,课内向课外延伸得到了真正落实。

3.在阅读教学中要倡导“评”。

阅读教学活动是一个评价活动,文学作品读得怎么样,可以开展自评、他评的形式巩固阅读的成果。通过评价,学生的思想观点可以碰撞出全新的思维火花,引发全新的思维感受,既能展现自我风采,又能超越自我,达到一个全新的阅读高度,学生从中能体会到阅读的愉悦,成功的快感。我在教《唐音宋韵今犹在——古诗词阅读欣赏课》时,当各组学生通过音乐、绘画、器乐、多媒体等手段配合阅读欣赏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等唐诗宋词,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评论欣赏意境,有的评论音乐选择,有人评论画面表现,有的评论语言表述,更有的自己补充在刚才阅读欣赏中的遗漏之处,真正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欣赏的快乐、评价的快乐,将这堂阅读欣赏课推向了高潮。

总之,“体验”是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桥梁,是语文素养的基石。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引导学生研读体会、合作讨论、自由辩论,适时甄别和评价,达到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蒯超英.学习策略.湖北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阅读课孔乙己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基于主题意义的“生本”高中英语阅读课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初中英语阅读课有效词汇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