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13-04-29魏俊香
魏俊香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中学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种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风姿。怎样引领学生发现美、感悟美,进而在生活中创造美、表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取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接触美、发现美
1.精心设计导语,创造引人入胜的审美情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如其分的导语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结合课文内容和特点,设计一段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在新奇美妙的艺术享受中步入审美的殿堂。如学习《雨霖铃》时,我是这样开场的:人生匆匆,聚散不定,生活中总是充满了离别的苦痛,这苦痛触发了诗人们的才情。屈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南北朝时作家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国破家亡后的李煜更是写下了沉痛的诗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学习的柳永的《雨霖铃》就是一篇写离愁别绪的佳作。这样的开头,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引领进美的境地。
2.利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把文字符号转化为真切可感的直观形象,利用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审美直觉,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如讲授《胡同文化》时,我灵活运用多媒体课件,选取了有关北京老胡同的照片,播放了《前门情思大碗茶》的歌曲,展示了北京胡同的风貌,通过真切可感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让学生体会到了北京传统文化的魅力,吸引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了课文的学习中。
二、激发感情,引领学生感悟美、鉴赏美
1.利用美读激情
课堂教学中,教师高水平的朗读,读出节奏,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可以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中。以情感人,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让学生感受美的内涵。如讲授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教师可以用深沉的语调,舒缓的节奏,饱含感情地诵读,让学生跟读、仿读,通过这种声情并茂的诵读,让学生充分领略艾青对祖国深沉的赤子情怀。
2.利用想象,把握形象感悟美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完成“补充”“再创造”,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明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才能领会其中的美。如《荷花淀》一文中,作者孙犁选取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将一种情感化为一种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淡雅秀丽、色彩斑斓的风景画。如作品开头,虽寥寥几笔,却把我们带入到一个饱含诗情画意的艺术氛围中。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洁白”“银白”两个形容词引导学生“悟意中情,感情中美”,引导学生想象月下荷花淀静谧柔美的自然风光和水生嫂勤劳淳朴的形象,感受家乡的美,在学生的想象中,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就得以升华。
3.利用比较阅读,评价美、鉴赏美
语文课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受到美,还要让学生学会在思想上、理智上去分析美、评价美,进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己的是非、得失、美丑观。如学习柳永的《雨霖铃》一词,许多学生对“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感受不深,还有学生认为评价言过其实。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引导同学们品味“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和“酒醒”的特定时刻,并且采用换词的方法进一步比较,让学生反复品味、讨论。如把“酒醒”换成“梦醒”效果如何?把“杨柳岸”换成“芳草地”,把“晓风残月”换成“凄风冷月”“清风明月”,会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品味,同学们明确了酒、杨柳、晓风、残月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不温不火,恰到好处,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情景,有力地烘托了依依不舍的离情。
三、联系实际,创造美、表现美
1.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美、展示美
写作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情感、思想等各方面的积累,发挥学生的创造欲望和表现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写作时抒真情、写实感,自由地、充分地去创造美、表现美,既可以通过写作进行审美创造,也可以通过扩写、改写、续写尽情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如教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后,我让学生给杜十娘写一封信,表达对杜十娘及杜十娘之死的看法,既让学生认识美,评价美,又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化对美的认识和感受。
2.开展语文课综合实践活动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向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儿孟佩杰学习,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向父母发送祝福短信,回家后积极帮父母做一些事情;向雷锋传人郭明义学习,引导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在爱护环境活动中,组织学生收集有关土地、空气、河流污染的数据,播放有关环境污染的纪录片,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家乡污染的情况,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真切的触目惊心的现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重要性,自觉维护校园卫生,创造整洁有序、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学习环境。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