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2013-04-29杨书平
杨书平
【关键词】新课改 课堂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8-01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且逐步进入到边远地区,面对早已实行了新课程教学改革,并不断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的先进地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向先进同行学习,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对新课改的内涵作透彻理解,不能对自己作深入思考,不能对种种课改模式作细致甄别,势必会遭遇教育改革的尴尬。现就当下的一些课堂教学改革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新课改内容的主要变化及涵义
上世纪末,国家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现在我们看到新课改内容有了几大变化,即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 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等。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明确其包含的意义,即要树立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等。
二、课改的诸多形式及优缺点
近几年,我们看到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课堂教学改革,教育先进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教育改革形式,而就是落后地区的也都不同程度地吸取这些先进地区的经验,摸索着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子。在这些课改中,其中不乏著名的杜郎口教学模式、山东昌东二中教改模式、广东地区的生本教育模式等,这些教育教学改革的形式,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令全国同行钦佩不已,也更是令同行们心生期盼之心,盼望本地区、本校能够及时地借用这样的改革经验,让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教学能够迅速有大的改观。殊不知,这样的愿望固然是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当我们的眼光太集中在它物的时候,就容易犯脱离实际的毛病,当我们的心中所愿太过于迫切的时候,也极容易忽略一些本质的东西以至犯下轻率的错误,这样最终都会得到一个既花时花力又不得而终的结果。课改成了一场热热闹闹开头,冷冷清清收场的闹剧,最终成为教育同行们一厢情愿的教学改良。
仔细究其原委,无外乎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教师不能对教育教学改革核心思想和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未能深入理解外来教改的精髓,导致外来的教育教学改革水土不服。只能简单地原样照搬模式。而很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做法,有可能使邯郸学步的悲剧性结局在教育领域内出现。
2.缺乏“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当下,一些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新,符合课标要求,但其在具体操作上也存在有不足之处,这样不做深入了解、分析探讨,不动用脑髓的“拿来主义”,势必会导致课改引入的不成功。
下面试就此作如下阐述:
(一)本人觉得,课改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理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思想基础,但必须对课改有清晰全面的认识。比如有些教改模式,也很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讨论分析,合作探究的形式,来完成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紧紧抓住其改革的核心指导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能力,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和解决问题。但本人认为,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时,还应精心研究所带班级学生的学情特点,这在实施课改过程中非常关键,试想,如果课改都不针对自己的学生,那还谈何课改,那种为课改而课改的做法显然是非常不科学的。
比如目前某课改模式的课堂设计思想就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据介绍,该课堂模式主要采用导学案来辅助完成课堂教学,导学案的编写都是提前在假期就已集中教师力量来完成,从表面上看,一是做到了资源共享,也做到了资源的有效留存。二是为教师在后期的操作中节省了不少时间,可我觉得,这里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过程是一个鲜活生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不少生成性的教学现象和问题的出现。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教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成性现象和问题,才使得整个课堂成为一个精彩而又独具魅力的特殊场合。教师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语言及自身才华的精彩展示,与学生个性化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对问题的精彩解读都会在这个场合中来体现,可这样的精彩,却给看似很成功的教改模式抹杀了。试想,这和以往的教师主导着学生,让学生围绕着固定的范围活动的教学形式又有什么不同?这和以往的教改又有多大的区别?这与课程指导的宗旨是否相悖呢?本人觉得对如此重要的课堂环节的忽略应视为教改中的一处败笔。
所以,要让课改的种子成功地在新土壤里生根发芽且能开花结果,一是一定要把先进地区的课改理念植入我们的思想,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让教师明确方向,意识到课改的重要性。二是要把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列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目标。有这样的目标,就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讨制定导学案的情形,而不是教师想当然地给学生设置好问题,然后按部就班地回答、展示、总结就完成了整个课时的学习,三是一定要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教育文化特点,所在学校的文化特色及教育氛围特点,所带学生的学情特点等等方面来进行研究,设计出合理合情合人的课改形式来。
(二)在广大教师队伍中,不乏智慧之士,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岗位上施展着自己的才干,对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课堂教学改革走过风风雨雨,其间有令人振奋的新的教学思想的出现,也有不尽人意的改革之举,但可贵的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同行们矢志不渝的执著精神,从中吸取到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也更看到了教育改革的希望。但在这过程中,我感觉到这个群体里,还缺少一种“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同行们,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如自身文化底蕴不够深厚,基础教育薄弱,对教育改革本身就缺乏系统性的认识等,使得他们在教育改革上严重的缺乏自信心,实践起来也显得畏手畏脚,总是有所顾虑。而这样一来,就易对外来的教改理念和教改模式产生盲目崇拜的思想,以至于不做思考,不根据本身学情而“全盘接受”。而在这样一个教改理念深入人心、各种教改模式层出不穷,而教育机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的今天,在基于本地区、本校的具体情形下,我们是不是应该在勇于接受外来教改理念及教改模式的同时,也要本着“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更应该善于接受外来的教改理念和教改模式呢?
(三)要努力提高自身水平,培养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俗话说得好:“打铁还须自身硬。”要做到善于接收外来教改理念及模式,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做到分清良莠,做到择其善者,要在先进理念的指引下,结合自己的具体学情,摸索出适合自己本地区、本校的课堂教育新模式,这种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是目前我们边远地区所缺但又是必须的。我们知道,一成不变的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今日益变化和进步的社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更是文化的需要。
纵观历史长河,没有哪一次革新是没有经历过风雨的洗礼的,没有哪一种革新是不需要勇气来相佐的,没有哪一种革新是在没有深厚积累的基础上展开的。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学识水平,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培养出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走出一条真正适合于自己的课改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