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益为导向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研究
2013-04-29刘红磊
刘红磊
【摘要】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能满足职业教育的需求,究其原因在于参与各方缺乏一个有效的利益约束和激励机制。因此,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以利益共同体为研究视角,对于深化校企合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利益 深度合作 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3-01
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更离不开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这已日益成为职业院校、广大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识。校企合作的关键在于校企互惠互利,这种互惠互利的形成则取决于科学的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的形成关键在于将校企合作转变为行政部门、行业企业以及职业院校的自身需求,以利益为导向建立一个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将由学校主导、以感情联络为主的浅层次合作转变为由校企共同主导、以依法依规办事为主的深度合作。
一、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内涵
(一)满足各参与方的利益诉求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前提
任何主体在进行相应活动时都有其利益诉求,只有满足其利益诉求,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所以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过程中,其关键核心是能否满足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并存在能够保障这样的利益的机制。同时,在校企合作中,各方角色关系是随着市场、国家宏观政策等环境因素不断变化的,因此一个动态的,随时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方需求的动态机制更是关键。
(二)尊重校企合作各方利益诉求,合作和发展是核心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各方都是不同利益相互博弈的主体,因此如果将焦点集中在短期之内的利益分配资源分配之上,这样的合作必然无法长久,因此校企合作各方,应当从战略的角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校企合作,尊重各方的利益诉求,将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以合作以发展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
(三)校企合作各方利益共赢是深化校企合作的评价标准
如何来评价校企合作效果优劣并不是由行业协会或者政府来评价,一个现实的、客观的标准就是各方的利益共赢。因此企业、学校、政府、行业协会的利益分享是评价校企合作优劣的唯一标准。
二、校企合作机制的利益诉求分析
(一)职业院校利益诉求
1.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职业院校可以吸纳企业专家能手进入专业教学委员会,改变以院校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品牌效应,扩大社会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自愿进入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效益。
2.建立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建技能教室、共同培养教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产品技术研发中心、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师生技能大赛、共同设立优秀技能人才奖学金等形式,职业院校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建设实验、实习设施设备的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二)企业利益诉求
1.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通过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企业可根据行业发展趋势与自身需要培养人才,获得岗位针对性较强的毕业生,缩短企业招收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降低企业培训成本,提高企业效益。
2.优化技术结构,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企业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实践证明,企业与教育机构进行产学研合作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优化企业技术结构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利益诉求
1.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和谐。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之基。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学校不再机械地重复课堂理论教学,更多地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2.整合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职业教育与产业联系最为密切,但职业教育仍然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企业、学校和公众都是教育公益性的利益主体,在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议
(一)政府要发挥公信力,有针对性地约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
建立责任分担机制和市场化利益分配机制,减少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风险成本;制定校企合作评估法规与实施细则,对培训企业、教育人员的资质和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给予全面的规定;完善落实劳动力市场法规,建立合理有效的区域技术型人才聘用价格体系,避免因劳动力价格偏低使职教服务得不到补偿;设立“职业教育税”,规定达到某一经营规模的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责任,并以法律形式固定向企业征收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等。
(二)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健全相关制度标准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培训师队伍建设,形成一套具有现代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将企业是否履行教育责任作为考核标准;完善企业绩效考核标准,将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效纳入企业绩效考核范围,通过定期考核评估,把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企业实行“奖、补、免、返”的依据,以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使企校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常态化,避免短期行为;制定或完善职业院校内部校企合作制度,建立校企合作体系,确保微观层面的执行性。
(三)建立校企互动人才交流机制
职业院校应以利益共享为出发点,驱动企业、政府参与职业教育运行。例如,创新教育模式,吸纳企业以资金、实物等股份形式参与办学,使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前沿技术理论研究及相应的人才,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岗位用人标准并参与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统一,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企业需求为根本目标。
(四)建立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之间的对接机制
要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保障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之间的对接。校企双方可通过共建实践实训设施的形式,提高实训设施的先进性。双方可以共同购买一些设备供教学和实践之用,并按比例进行收益分成。这样不但提升了职业院校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合格人才的需求,节省了企业的培训资金。此外,学校还可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立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资源。对于提供设备场地或设备的企业,学校一方面可以通过资金进行补偿;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互惠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利益机制及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4):66-68.
[2]贾建忠,李君.高职校企合作中利益不一致问题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3-14.
[3]贺修炎.构建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