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读音在梁平方言中的分化
2013-04-29龚雨
摘 要:本文分析了?读音在梁平方言中的分化情况,通过不同年龄和职业?的读音体现了文化对方言的影响。
关键词:?分化;文化
作者简介:龚雨,女(1986.4-),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一、汉语方言和地域文化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注意到方言和地域文化现象之间的密切关系。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研究著作,西汉扬雄的《方言》不仅记录了我国古代语言现象纷繁复杂的地域差异,而且在行文中,也反映出作者对这些差异的形成、分布、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例如说到方言现象的分布区域时,常常使用“自关而东河济之间”、“自关而西秦晋之间”、“自河而北燕赵之间”等等地理名称,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关隘、山脉、河流、湖泊等地形地势与方言现象分布、演变之间的密切关系。
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来自历史文献,而历史文献主要是属于官方的、文人的。所以,仅仅研究传统汉语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能够全面和深刻地揭示汉语与文化的关系,更不能够全面和深刻地揭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方言作为比书面语、共同语历史更为悠久语言形态,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说也更为直接,更为紧密。所以通过方言与地域文化现象来观察我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许会更加清楚,更加深刻。
在研究方言与地域文化问题的时候,人们很容易想到“从文化看方言”和“从方言看文化”两个角度,然而“看”的提法并不能反映这种研究的过程和特点,相反它给人一种简单化、庸俗化的印象,对初学者尤其具有误导作用。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独特作用,或者说它的存在价值和生命力,在于向学术界提供运用方言学知识和方言材料对与地域文化有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而得出的研究成果,而不是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方言问题──这种研究本来应该属于方言学本身。由此说来,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任务应该是从方言事实出发,研究方言中存在的文化问题或与方言有关的文化问题。在此,笔者举梁平方言两例加以说明。
二、?的分化和城市文化
中古汉语“疑”母的拟音是舌根鼻音[?]。影母的拟音是喉塞音[?]。这两个声母所属字的读音,在梁平方言里发生了如下变化:
在梁平方言里,古“疑”母字分化成下列各音:
开口:
?——鹅、俄、我、凝、艾、熬、傲、藕、偶、岸、昂、鄂、鳄、咬、硬、额(包括“果、蟹、效、流、山、宕、梗”诸韵摄的开口一、二等字)
?~i——山摄开口二等字“雁”
?~i——艺、吃、刘、宜、仪、蚁、谊、议、疑、掇、凝、研、砚、孽、验、严、俨、醉、业(包括“蟹、止、曾、山、咸”诸韵摄的开口三、四等字)
n~i——止摄开口三等字“毅”[?in214]、[i214]两读。又同为梗摄开口三等字,“逆”读[ni21],“迎”却读[in21],同为蟹摄开口四等字,“倪”读[ni21]或[?i21],“诣”却读「i214]。
y~牙、芽、衙、雅、讶、逐、眼、颜、涯、吟、言、银、尧(包括“假、山、蟹、深、臻、效”诸韵摄的开口二、三、四等字)
y~岳、樂音~(江摄开口二等字)
合口:
y~鱼、渔、语、御、愚、虞、娱、遇、寓、元、原、愿、月、玉、狱(包括“遇、山、通”诸韵摄合口三等字)
古“影”母字在梁平方言里分化成下列各音:
开口:
?~哀、埃、爱、霭、蔼、换、澳、欧、讴、呕、沤、奥、殴、枢、庵、谙、暗、安、按、案、恩、肮、恶_心、挨、矮、隘、坳、拗、晏晚也(包括“蟹、效、流、咸、山、臻、宕”诸韵摄开口一、二等字)
?~i——山摄开口二等字“轧”有的读[?a55]有的读[ia214]。又同为梗摄开口二等字,“厄、扼”读[??21],“莺、鹦”却读[in55]。同为咸摄开口三等字,“淹”读[?an55]、“掩”却读[ian42]
i~雅、丫、枉、哑、鸭、押、椅、伊、茹、医、意、衣、依、蔫、堰、因、姻、印、乙、殷、隐、央、秧、殃、应、膺、忆、亿、抑、英、影、映、臀、么、烟、燕、碘、宴(包括“假、咸、止、效、流、深、山、臻、宕、曾、梗、蟹”诸韵摄开口二、三、四等字)
u~握(江摄开口二等字)
合口:
n~恶可~(遇摄合口一等字)
v~u倭、窝、乌、污、坞、恶可~、煨、蛙、委、威、畏、慰、豌、碗、腕、挖、湾、弯、温、稳、汪、枉、握、翁、甕、屋、沃(包括“果、遇、蟹、山、臻、宕、通、假、止”诸韵摄合口一、二、三等字)
Y~放、淤、迂、冤、怨、雍、拥、熨、渊(包括“遇、山、通、臻”诸韵摄合口三、四等字)
y~u——止摄合口三等字“慰”有的读[y214],有的读[uei214」
? 通摄合口一等字“翁”有的读成[o?55]
以疑母字“我”和影母字“爱”为例。梁平方言这两字的读音也有分化。不同年龄发音不同,老年人和中年人读这两个字保持?声母的占大多数,而在青年人和少年儿童当中,绝大部分人发音时已经完全变成了零声母;不同的社会职业发音不同,由于我国社会学没有把职业做一个简明易行的划分,这里姑且把城市居民分为脑力劳动者(干部、医生、教师和一般行政人员)、体力劳动者(工人、商人、服务业人员以及无业人员)和学生。脑力劳动者和学生大都读零声母,而体力劳动者发音时则保持了?声母;不同地域发音不同,重庆主城区发音大都趋向零声母,而重庆周边县市,尤其是川东片,如梁平,发音基本保持?声母。
本世纪以来,城市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规模成倍扩大,人口急剧膨胀,文化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交通、邮电、通讯日趋方便,人们的接触、交流、迁移日渐频繁,这些都让城市的方言变得纷繁复杂。作为一个地方的方言,它以往单纯的、一致的状态被打破了,由于与外语和外方言的接触、交融而产生了一些介于原方言和外语之间的形式。另一方面,本方言内部的人员也会因为政治、心理、文化的因素而放弃本方言的读音而采用他们内心认为更时髦或者说更接近他们内心趋向的方言形式。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文化程度高低和读?者的人数成反比。
参考文献:
1、翟时雨.汉语的乐音化发展趋势.语文研究[M]。2001.8
2、曹志耘。山东文化和社会文化两题。山东大学学报[J]。1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