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缺失及其建构

2013-04-29黄茉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缺失建构大学生

黄茉

摘 要:大学生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但从当前大学生信仰状况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在:大多数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缺乏系统认知,不能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针对大学生思想信仰缺失现状,拟从主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中介因素三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思想信仰建构的思路,以为解决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缺失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信仰;缺失;建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2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状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1这为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好的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深化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加大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开创了新局面。在新形势下,如何使当代大学生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规律,探索其重点,切实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建构的教育与培养工作,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

从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方面看,众多大学生能够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朝着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方向靠拢。但从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和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攻读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来看,大多大学生积极性不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掌握匮乏,不能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究其原因,是当代大学生没能够从基础层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我们应从学生们的基础理论教育入手,不断改善教育形式,从教课素材的选择到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都要引起广泛地重视。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信仰状况不容乐观,无论在理论的认知上还是行动的主动性上,都仍需加强。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用改革创新的形式和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认识。我们应做到循序渐进、因势利导,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来促进大学生思想信仰的构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来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激励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形成。

二、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

1.主体因素—高校不完善的教育方法造成大学生信仰缺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因此全国各大高校积极设置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大多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文科生的专属课,理科生无需学习,便会产生一种忽略感甚至是厌恶情绪。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要求,往往会不知不觉地采取强制式的灌输法教学。长期如此,学生会产生一种一味地听课,而不理解其真正含义的现象,最终越加的觉得思想政治课枯燥乏味。

信仰不是与生俱来的,信仰确立的基础和前提是信仰者对理论、观念等自觉接受和认同的内化过程,是在教育对象不受任何强制指向的作用下,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作用,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以督促和引导,在无意识状态中完成信仰的过程和方式。2那么在上述那种灌输法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自觉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2.客体因素—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的矛盾形成其信仰危机

当代众多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一种脱离实际,空洞无味的高调理论。当今,自我意识、竞争意识膨胀的社会氛围下,大学生们注重的是哪种理论能够帮助自身有好的发展,哪种理论能够帮助利益的实现,才是最终的追求。而造成了意识淡薄,毫无信仰所言的状态。起初,大多数学生还是对马克是主义理论有着正确的认识,并且积极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为物质的极大丰富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这种过于物化的观念和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大学生们越加的忽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于是他们追求“实用理论”,而不是对他们“毫无价值”的“精神理论”。

当今大多青年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父母的溺爱以及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们养成强烈的自我意识感。他们考虑更多的是“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否对我有利”,“怎样才能‘信仰马克思主义但不去践行任何内容”。可以说切身的个人利益以及现实的观点已经打败了高高在上的精神主义。信仰的真正含义是,信与行的统一,在认知的基础上要有切实的行动来服务于信仰的内容,但是单从当代大学生入党的真正动机来看,就早已是为了个人的前途发展而不是为人民服务或实现人类大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了。

这种又是道德规范的行为造成了不健全的信仰形势,也是这种矛盾的心理引发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危机。

3.中介因素—网络媒介的负面引导导致大学生信仰失范

当今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信息量的输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为德育教育以及信仰的培养也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提供了一个多维的学习空间。但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便捷条件的同时也存在着深层的隐患。大学生由于政治方向不明确,思想信仰不坚定,辨别是非能力还处于上升阶段。不能很好地辨别一些西方对立国家利用网络传播的一些对我党不利的信息及影响。不能辩证地看待一些社会问题,并以此放大事实或者曲解真相,从而使一些消极的、反动的思想灌输到大学生的思维中,才会引起众多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失范。

相当多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整天受一些空洞无味的理论而束缚,便找到网络这个平台来弥补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他们认为,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难以与现实相契合,便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还有一些大学生,盲目的崇洋媚外,在网络上了解一些经济上有优势的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和生活方式,以此淡化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淡化和无视。

三、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的建构路径

1.提高教育主体的专业性

教师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者,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的引导者。我们应着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首要注意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信仰缺失的时期,更要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有效的途径来弥补信仰缺失的局面。

首先,教育者应强化自我素养,从自身树立起崇高的政治信仰,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师范作用。只有教育者做好自我形象的树立,爱岗敬业,才能赢得学生们的尊敬,才能在无形中进行言传身教,从而顺利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要强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完善知识储备,用强有力的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最后,教育者应该善于观察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信仰倾向,及时发现与纠正不良思想的滋生与发展。

2.实现课堂教学的大众性

课堂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应采取多种形式,用创新的方式将政治理论大众化。要运用易懂、易接受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关、世界观、价值观,来提高综合素质,使更多的学生更容易通过不同的形式接受教育,提高政治素养。通过开展一些主题鲜明、内容生动且有感染力的教育活动,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学生生活中,以便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坚定的政治信仰。

3.引导学生的主动实践性

信仰不单单是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用实践来服务于精神信仰。社会实践活动会使所学的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他人和社会,在实践活动中充实自己、挑战自己。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

支持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教育形式,巧妙地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表彰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真正的实现社会实践与理论教育相结合,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有机契合。

4.对待媒体中介的选择性

2004年8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个重要文献中就提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3要合理运用网络这个有机平台,有选择性的吸收网络信息,防止不良信息腐蚀大学生思想。应该采取创新的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正确引导大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思想政治网络学习行为达成自律与他律。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人的头脑需要用强大的思想信仰来武装。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目光的关注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的力量。”4当代青年信仰教育任务的成败直接影响到能否确保我们国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傲然地挺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會上的报告2012-11-8

2、丘有光.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一种信仰教育[J].文史博览,2007,(01).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08-26.

4、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2011-7-1

猜你喜欢

缺失建构大学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建构游戏玩不够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