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要做到全面均衡发展

2013-04-29柯榕财

成才之路 2013年8期
关键词:有效学习制约因素

柯榕财

摘 要:“重专业与实践,轻文化基础课”的理念导致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学科学习出现“低效”和“无效”的现象,而语文学科学习的“低效”“无效”的现实又促使学生产生语文学科无用论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全面、均衡

发展。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有效学习;制约因素

当前,虽然职业教育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迅速发展,然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教与学质量下滑的相关问题。与此同时,“重专业与实践,轻文化基础课”的理念导致文化基础课中的语文学科学习出现“低效”和“无效”的现象,而语文学科学习的“低效”“无效”的现实又促使学生产生语文学科无用论的偏见,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全面、均衡发展。作为长期在一线的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制约中职语文课程有效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一、课程因素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该课程的性质界定来看,其与普通高中强调的“进行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因而是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工具,是进行各项工作的工具”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一样,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的同时,也强调了“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而这种工具性与着眼于对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学生思想情感熏陶感染的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的统一,是承认“工具性”与“人文性”两方面或者两种倾向的存在以及差异的前提下,为课程设计和实践保持一种张力,从而更好地将两方面的目标融合在一起,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囿于学科地位和课时限制,中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多地强调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教学,而忽视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心灵的陶冶和道德感、责任意识的启迪,剥夺了学习主体在学习中应该具有的地位,压抑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

1. 语文课程地位低,学生漠视语文学科,致使学习效

率低

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合格人才。然而,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实际教育时往往片面夸大专业和技能方面的教学,而淡化甚至于忽视文化课的教学,致使传统强势科目的语文沦为辅助课程。在升学教育中重主轻次的教与学的思维下,语文这门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课程便成了学校管理者眼中及学生心里可上可不上的学科。在这种基础学科无用论的主观意识干预下,多数学生便选择性地漠视语文等基础学科。

2. 大纲要求课程学时多而学校安排课时少,致使学习无法达到应有效果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部分组成,其教学学时数安排分别为:

然而,在以专业理论课程和专业技能实训为教学主体内容的职业学校里,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实际能安排的教学课时数不可避免地与大纲要求教学时数存在差距。有的学校甚至只排了一学期的语文课,这种理论和实际教学时数的差距,促使教师只能通过增加教学容量,缩短学习特定教学内容的时间甚至于偷工减料等方式来实现“确保完成教学大纲教学任务”的可能,学生在这种负压、赶工和粗略的教学模式下,无从体验学习乐趣,学习成效自是大受影响。

3. 教学大纲培养要求的泛化,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以基础模块中的“阅读与欣赏”为例,语文教学大纲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指出:正确认读并书写3 500个常用汉字;能使用常用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音字、形近字;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后默写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掌握加圈点、列提纲、纸卡片、编文摘等阅读方法;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总量不少于200万字。不可否认,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 “阅读与欣赏”方面不仅仅能广博学识,还要求增强语感甚至于达到学会学习的成效,这无可厚非。然而,笔者发现,教学大纲中对于教与学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仅有大致框架表述而无明确具体的体验。如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个常用汉字,却没有给出具体的常用汉字,从课程内容确定的角度来看,等于什么也没有说;另一方面,从教与学的规律看,要学生能正确认读并书写这些常用汉字,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构造、内涵和字源,然而,在大纲里却无一语提及。而关于阅读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就作品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说出自己的理解、体验或感悟”的表述里虽然强化了通过文本解读获得阅读乐趣并提升文学素养的教与学的目的,然而,如何实现这一教与学的要求,怎样审验学生的学习成效,大纲里也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无形中增加了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难度、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教学成效的难以评价性。

二、教材因素

1. 教材编撰者人为地编排语文教学模块,语文教师人为地处理教材,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

与旨在培养学生语感和创新能力,广博学生知识的高中语文不同的是,作为职校生就业服务的基础课程的语文教材,被人为地分为三大部分内容即阅读与欣赏(现代文+文言文),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为了突出中职教育语文的职业特色,加强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能力部分的内容。与此同时,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因为课时的限制和实际学情等因素,往往忽视文本解读,忽视学生语感和素养的培养,而着意于功利性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等操作性较强却显呆板的教学,有些老师甚至于为任务而教学,完全忽略培养学生语感,广博语识,提高素养的教育教学目的,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

2. 语文教材专业特色不明显,致使语文能力培养出现“不

均衡”

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在地方经济发展建设特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企业单位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况,合理设置相应专业从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的对应性人才培养模式,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看,基于不同专业、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的差异性,其对语文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而要实现合格甚至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培养构成之一的语文教学就应该针对这种不同职业岗位对人才要求的差异性合理选择提升相应专业语文能力的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然而事实上,中职学校不同专业的语文却制定同一个教学目标、使用同一套教材、采用同一个考核标准,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基本原则。以应用文写作、口头表达能力教学为例,工科类专业中的机电专业与文科类专业中的文秘专业之于语文方面的能力要求明显存在一定的差距。文秘专业的学生在公务文书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与接待、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要求相对较高,而机电专业的学生在应用文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要求则相对要低一些,只需看懂产品说明书、写简单的工作计划小结、作简要的口头交流等。而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文科类专业还是工科类专业,都使用的同一教材,学习同一的内容,参照同一考核标准,这种教学的均衡,导致了不同的语文能力培养不均衡即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吃不饱”,工科类专业学生“吃不了”,学生们体会不到语文学习和自身所学专业、未来就业的关系,故而,产生“学与不学语文关系不大”的轻视语文的情绪,在这种情绪左右下,语文的学习有效性显然很难实现。

3. 传统课文缺少时代精神,弱化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名家名篇,多融文、史、哲、自然科学等诸多学科内容为一体。可以说,不论是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情中有理,还是说明文、议论文的理中有情都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德育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空间,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这是很宝贵的,但是我们也看到,这些作品大多远离我们的学生生活,远离我们生活的时代,加上中职学校普遍漠视历史学科的教学,致使学生对于文本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情态缺乏整体的认知,而在实际教学中,中职教师抓纲务本、忽略文本创作情态及创作背景渗透的逻辑联系的教学陋习,又导致文史脱离,所以学生大多觉得这些文质兼美、艺术精湛的作品晦涩、枯燥、乏味,脱节于专业,无益于素养之提高、品德之形成,进而弱化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因素

1. 校领导对于职业教育认知的偏见导致作为基础课程之一语文备受“冷落”,是影响有效学习的因素

职业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它与普通高中教育一样,均是提升学生素质的教育方式。基于此,职业教育之于学生的培养应该从广博知识、提升能力和强化素质三方面入手。然而遗憾的是,基于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功利性的目标,多数校级领导之于学生的培养总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技能培训,甚至于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因而在学生教育和培养方便坚持以培养学生适应某一岗位的技能和技术等能力为主要目标,加上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基本采用“2+1”模式(三年学制,两年理论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总课时较以往减少三分之一,基于重主轻次的思维作用,在教学课时安排上,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科目在课时安排上便被缩减,教育教学成效也被忽略,教师教学无心,学生上课失趣,很难形成良好的学风,更别论有效学习了。

2. 教师职教观念淡薄,影响学习有效性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迟,不少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皆是从普通中学转过来的。长期的普教经验使这些老师们在认知上对中职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方面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全然忽视了中职教育也是学生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甚至于错误地将职业教育看成是补偿性挽救式的教育,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便先入为主地淡化教学,降低教学目标,应付性地评价考核学生,忽视了实现完善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结构,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文化素养及道德素质的培养目标,而教师对职业教育的本质的模糊认识直接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学习有效的缺失。

3. 忽略教学的不确定性特性,制约了学生有效学习

传统教学理论认为,“教学交流是具有确定性的,即教学要有一定的目的,有统一的知识信息内容,有确定的过程,有必要的教学时间和环境,也就是说要有‘法”。在这种传统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们在课堂上不断追求甚至于淋漓尽致地演绎“预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教学—评价结果”模式的教学确定性,而对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着的学情、课堂随机生成的“師生问答”等不确定因素却视而不见。在教学确定性理念指导下,教师们主观地强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力求让教学的过程严格地按教师预先设计的程序进行,不容许出现“节外生枝”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于学习方面的疑问而产生的师生交流等超越教师设定程序的情况,一旦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教师们总是毫不犹豫地“大剪其枝”,并且以确保完成教学任务为理由,粗暴地中断学生的思路和辩论,搪塞学生的质疑,致使学生陷入有疑而问不得,有见解而阐述无门的学习困惑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进取之心渐渐冷淡,学习成效自然微不可察了。

4. 教师不了解学情与学生实际脱节,致使学习有效性

缺失

必须承认,在现有的中职语文教师中,大多是在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对于中职语文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差异与区别缺乏深刻的解读和适应,在教学中,并没有正视中职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知识不全面,语感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等现实,依然以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和要求进行教学,造成严重脱离中职学生的学情实际和心理需求,形成了师生陌路,教与学脱节的无效性教学。

5.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气氛沉闷,致使学生学习失效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而能引起学生自己思考的,引发学生快乐学习体验的才是有效的办法。如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举一反三式、《学记》所倡导的“道而弗牵”的自行发现式以及西方近年来所强调的通过思考而学习的发现式、问题解决式都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快乐学习体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最忌讳的就是单一,任何有效的方法如果天天使用也会失去效力,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而目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失效便是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教学气氛沉闷造成的。郑俊乾在《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能教学方法的研究》中就调查结果后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十分有限,缺乏职教特点,最常用的仍为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而调查显示20.9%的教师一学期只用“讲授法”一种教学方式。郑俊乾的调查结果阐述了目前职业教育的教与学低效性的困境,也点明了教与学低效的原因:教师对现代职业教育方法缺乏更新,教学改革意识淡薄,教学方法选择过分单一。在实际教学中,师生议论少,会话少,情感交流少,忽视师生互动行为,致使学生感到上课没精神,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无效。

6. 注重教学过程预设,忽略生成性事件应变能力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故而在整个过程中,亦会存在着不可预知性,随时可能遇到各种突发的教与学事件,基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根据所教学科和课程的具体情景,学生的特点等灵活地选择交换教学方法,预设可能生成的教与学事件的情况和解决方法,以使课堂在师生真实的激趣交流中更丰满、生动。然而,中职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更多地选择将事先备好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而忽略课堂生成性事件的预设和应变,这种不全面地关注教学各方面的因素,使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师的这种做法,直接导致课堂呆板了无生气,学生有效学习的目标的实现更遥不可及。

7. 遵循“教——学——测”的单一评价模式

评价方法是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客观而有效的评价方式是改善学生学习情态、实现学习目标的一剂良药。但是,笔者遗憾地发现,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教学照搬普通中学的评价模式即“教——学——测”的单一的评价模式,将学习行为和试卷结合起来,以知识掌握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忽略了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付出等主观努力,也忽略了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基础课的学习中大多数基础薄弱、成绩偏差、学习动机不足的现实,学生能力和素质是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逐步培养发展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渐进性的过程,无法用一次或几次的考试来进行量化和确定学习主体的学习成效,故而其很难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欢迎。必须承认,有些学校也有考虑到了学生基础薄弱、成绩偏差、学习动机不足的现实,对学生的考核进行改革,将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纳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评价中来,这种评价体系淡化了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依据的评价模式,重视了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参与、付出等主观努力,但这种评价方式依然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学生的成绩学生自己没有任何的发言权,而完全取决于老师的主观意识和情态。学生为了能在这样的评价模式中获得中意的成绩,总是千方百计地迎合老师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情态,这样就容易缺失自我在学科学习行为中求知、质疑的主体意识,久而久之,被动接受就取代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自然就低效甚至于无效了。

四、学生因素

1. 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语识不全面、语感不强的现实,影响学习有效性

目前,职业学校招收的学生中,多为考不上普通高中,初中时代成绩不理想,语文基础薄弱、语识不全面语感不强者。笔者在长期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在一张请假条里(仅二三十字),却错别字连篇语言使用不得体、格式不规范、不符合学生学历等现象,甚至于有不少学生语识、语感和文学素养还停留在小学水平。

中职生语文基础薄弱的现实直接导致的是他们对于语文这一学科的畏难心理,他们从本能地害怕学不好语文而强迫自身放弃语文这门学科,加上语文这门学科在中职学校里地位由小学初中的主体课程降低为辅助专业学习手段的文化基础课程,因而,促使很多畏难语文的中职生干脆抛弃语文这门学科。在这种心理影响下,要使学习有效,以达到教学的目标,显然如镜花水月。

2. 习惯性厌学严重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成效

(1)心理自卑促使学生形成习惯性厌学,影响学习成效。我们知道,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依然把升学作为唯一目标,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旧根深蒂固。这种教育体系的特征是以选拔式考试为指挥棒,以智育为中心,以高难度的课程为基本内容,以选拔成绩优秀学生、淘汰落后学生为目的,因而使学生从上学第一天起就面临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并由此产生大量学业“失败”的学生。而学业“失败”给学生带来的最大伤害,莫过于自尊和自信的动摇。与此同时,来自于教师、家长乃至同伴的非议与冷遇则雪上加霜地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到自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因而索性自暴自弃,学生这种消极的表现不可避免地再次换来老师、家长、同学的“歧视”,在此情况下,学生的自卑感便如雪球越滚越大。当他们再次碰到学习困难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自尊又一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伤害,于是内心世界就会竖起一道消极防御的栅栏,逃避学习,逃避考试,避免自尊再次受到威胁和打击。其结果是学生对上课、考试采取无所谓、麻木不仁的心态,在学习上彻底自暴自弃。遗憾的是,这类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低,自认为无法改变现状,失败是因为自己能力低,再努力也无济于事。

(2)习得性无助感,促使学生形成习惯性厌学。中职生大多是学习和中考失败者,学生在经受了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后,进取之心渐渐被失望、畏难等消极情绪取代,久而久之,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而这种无助感又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很大的破坏性。具体有:第一,无限制地降低学习动机即对学习无要求、消极被动对待学习、对学习兴趣索然;第二,出现认知故障,对于学习,总是自惭形秽,全无信心,甚至于自我放弃;第三,情绪失控,在学习中不自觉呈现或烦躁或冷淡或悲观或沮丧的心理,强迫自己摒弃学习中获得的快乐体验。

(3)对語文学科定位失误,导致习惯性厌学,影响学习成效。中职学生进入学校后,有些学生学习实用化倾向明显,即他们认为有用的便学,没用的则不加理会。他们片面地认为上了中职学校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而作为语文课则是辅助学科,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在这种重专业课技能培训课而忽略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理念影响下,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厌学自然便在情理之中。

(4)缺乏明确学习目标,浑噩过日子,导致习惯性厌学影响学习成效。笔者与我校学生交流为什么选择职校时发现,自主选择中考后进入我校的人数远远低于教师或家长建议进入职校的人数;而进职校后以继续升学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了解和适应社会能力为学习目的的人数远远低于读职校时为找份好工作进职校目的的人数。这就说明,目前中职生在学习目标即为什么学习上是不明确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也制定不出有效的学习计划,故而常常会出现稀里糊涂地上课,以后做什么以后再说;学习只求能过得去,得过且过只想混日子拿文凭,习惯性厌学,这些情况影响了学习成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才能全面改变这种情况,只有改变了这种情况,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周国韬.习得性无力感理论再析[J].心理科学,1994(5).

[2]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有效学习制约因素
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
高中文综学科学习方法的中学生视角分析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试论如何有效进行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管理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有效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