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新型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013-04-29吴庆华

青年文学家 2013年8期
关键词:激发整合

吴庆华

摘 要: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单调、枯燥的阅读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要求,新型阅读、高效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必然。怎样建构新型的阅读系统呢?笔者试从立体型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系统的建构中作一探微。

关键词:立体型阅读;整合;创造性阅读;激发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1

作为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有着深切的体会。在当前素质教育理论的大旗下,阅读教学从形式上虽有一些改变,但在应试的背景下,对阅读现状的改变往往缺少内在动力,难以从质上有一个大的突破。目前的阅读教学仍然是一切以课堂为中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理论高度上的系统指导:以老师为中心,老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权被剥夺,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结果是学生可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其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素质被极大的束缚了,而这两种能力又是语文最需要的。

怎样改变这种单调、枯燥的阅读教学现状呢?结合笔者多年语文教学的实践,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加以尝试,以求有新的突破。

一、立体性阅读

阅读文本所传递的信息是作者的个人见解,而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读者的体验才能最终实现。无论是专家也好,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毫无例外地都是作品的读者。而对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就是对解读的信息进行交流,最终形成一个由阅读文本、专家(教参)、老师、学生形成一个立体的阅读系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是信息源,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发出自己理解的信息,又接受文本和老师发来的信息;老师则是阅读的引导者,接受学生理解的信息,又向学生发出信息。只有这四位一体运转起来,把各种信息进行交流整合,才可能对文本有一个较为确切的理解。

在这个立体性阅读的系统中,必须充分发挥阅读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是“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们能说……”[1]的教育思想。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也必须让学生敢想,敢做,敢说,给他们创设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启发其主体意识觉醒,让他们在阅读中发现,探讨,辩论中张扬个性,从而体现创造的乐趣,而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老师作为引导者,相对学生来说掌握了较多的信息,老师不能把这些信息硬灌注给学生,而应在与学生平等地交流信息,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传达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而达到与学生心灵上的对话。

比如在上《胡同文化》一课时,我们尽量给学生提供有关胡同的各种信息,让他们在接触文本之后,对胡同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近几年来东方文化的自我认识及对文化古迹保护力度的加大,胡同及其文化也列入被保护之列。学生的观点也繁芜复杂,众说纷纭,反馈的信息表明,大多数学生认为虽然经济的冲击不可避免,但胡同及其文化不会被放入博物馆,它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加以改造,适合现代人居住。而且它还能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现代建筑比,它更接近自然,加上东方文化自我意识的觉醒,胡同及其文化必将长远地传承下去。而且北京的胡同游览也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老师也做相机指导,一种建筑及其文化能否得到发展,能否有永恒的生命力,关键是以哪个视角来关照它,以何种方式保护并利用它。

这样,经过四位一体的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往复循环,师生在教学中形成一个互动的发展过程,并且教学相长。

二、创造性阅读

大哲学家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被不少人误解为:只要掌握了知识,就会有无穷的力量。这关键是一些人把知识当成了一种静态的、无变化的东西,而没有认识到知识只有流动起来,把拥有的知识加以创造性地转化和应用,才能产生效能。而以“知识力核心”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导致知识成为静态的无用的资料性工具,学生的创造力大大被束缚。

作为创造性阅读,我们在这里讲的并非完全是要中学生在阅读中受到文章启发,发现新问题,从而超越文章作者及他人的认识和体验,而产生新见解或提出新问题。

作为学生来讲,他们接触的阅读材料几乎都是一些新的信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切合学生的阅读实际,学生对这些信息的解读对他们自身来讲都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因此,他们的解读对他们自身来讲都是有创造性的。我们只有从这个层次出发,激发起学生阅读创造的意识,让他们的解读一步步深入,才能让创造性阅读深入开展下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到不断地发展。

在讲到《项链》时,我向学生介绍了法国文学评论家圣·勃夫的一段评论:“最伟大的诗人是这样的一种诗人:他的作品最能刺激读者的想象和思维,最能够鼓舞读者,使他自己去创造诗的意境。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得最好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他的作品的意义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的,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追索,去解释,去研究,他留下许多东西让你自己去完成。”[2]然后提问:那么,你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有什么追索、理解和研究呢?学生在品读、争论之后形成了两大派,一派认为玛蒂尔德过于虚荣,正是虚荣让她尝尽了人间的辛酸与痛苦;一派认为这是玛蒂尔德的正常要求,毕竟每一个人都想过上一个好的生活,希望有一个好的前途。可以说,无论哪一种认识,都是学生从文本的品读中得到的认识,这都是值得鼓励与期待的,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亮明了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解读,这对他们更全面的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爭辩后,学生认识到争取幸福生活无可厚非,这是一个人的正常要求,也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但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看你采取什么样的手段,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幸福。而玛蒂尔德仅仅是想凭自己的漂亮进入上流社会那就难免走向虚荣了。

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不知不觉地发挥,并在平常的有意识的训练中,创造逐渐取得量上的优势,从而厚积薄发,实现质的跨越。

中学生有着成年人无可比拟的优势,他们年轻,接受新东西快,受传统影响小,没有思维定势的影响,易张扬个性,追求新奇的东西。这为我们开展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最好的基础,我们只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创造就会得到极大的发展。

注释:

[1]、《创造的儿童教育》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2]、〔法〕圣·勃夫《文学肖像》

猜你喜欢

激发整合
高中政治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抓住小朋友的兴趣点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激发中职学校旅游酒店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探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培养想象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