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说法,老物件,唤起点滴旧时光

2013-04-29

世界文化 2013年8期
关键词:黑胶唱片电话

时代变迁,语言也在一天天经历着演变。人们关注的目光总是集中于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却往往忽略刻有历史印记的老说法。仔细想想,每当我们坐在车上,请别人把车窗“摇”下来(wind up the window)的时候,其实是让对方简单地按动一下电子按钮而已。今天的汽车里,电控车窗早已经替代了曾经的手动摇柄;然而把玻璃窗“摇”下“摇”上的说法,却一直挂在人们嘴边。那么,究竟是时代的进步变换了语言的内涵,还是曾经的语言保存了历史的印记?

其实,每一天我们都会使用到这样的语言,实际的意义与其原先的意思早已大不相同,譬如“dashboard ” ①(汽车仪表盘)、“paraphernalia ”②(随身装备)和“tenterhooks” ③(六神无主)这样的词汇。有趣的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 “频繁出场”的词汇,本义往往与今日毫无关联。究其原因,我们不得而知,那是历史出给我们的思考题。然而“摇车窗”的例子,却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这些停留在人们生活中的老词汇,随着时光流逝披上了时代的新衣,却没有改换面貌,让老人念着旧时光,新人体会着新时代。80后们倘若被一个孩子问起“什么叫B-side(磁带的背面)”,是不是也会感叹时光如梭,青春流逝呢?

黑胶唱片、声槽、DJ及其它

若你曾在Beatles(披头士乐队)最火爆的时代为他们的摇滚激情尖叫过,那么对你而言黑胶唱片应该并不陌生。然而,黑胶唱片曾经在时代中的“闪亮登场”,你却不一定会有多么清晰的概念。对于上一代人而言,黑胶唱片(LP Records)与电视机一样,是改变人们生活的新鲜事物,很是了不起。这种以乙烯基为主要材料的唱片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随后在60年代与70年代成为人们必买的潮流物件。然而,随着CD的出现,黑胶唱片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渐渐销声匿迹,只剩为数不多的收藏爱好者或低保真音乐好爱者存有一部分。但尽管黑胶唱片淡出了生活的舞台,关于它的语言却留了下来。形容絮絮叨叨、喋喋不休的人,人们会说“sounding like a broken record”(像破唱片一样呲呲啦啦);形容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人,人们会说“stuck in a groove”(卡在唱片槽里了)等等,沿用至今。

CD的出现代替了曾经的唱片。然而,这种单面碟片最初曾让人们颇不适应。曾经,即使最落后的黑胶唱片也会有正反面(A-side / B-side),而CD却只有一面。那时候,唱片公司、娱乐公司和艺人们都习惯把有潜力成为主打的歌曲灌在唱片的正面(A-side);但到播放的时候DJ们往往自有主见。他们会选择更小众的背面 (B-side)来播送,也正因如此,就连当时在美国红极一时的正义兄弟合唱团(The Righteous Brothers)为影片《人鬼情未了》演唱的单曲《锁不住的旋律》(Unchained Melody)常常在电台里还没播放就没了机会,所以仅仅爬上了排行榜的末端。时过境迁,为唱片“翻面”(flipside)早已不存在,但在今天的各种软件里,仍会被人频频使用。同样,今日的“DJ”也早已不是昔日的“DJ”:过去仅仅指在电台里的唱片播送员(Disc Jockey),现如今更多地指电台里的流行音乐节目主持人。

或许对于上一代人而言,20多岁的青春时光里,唱片一定是珍贵的典藏。美好韶华中的情感,一丝一缕都印刻在了唱片细密的纹路之中。70年代末唱片逐渐落寞之时,英国的警察乐队曾有走红单曲《不能失去你》(Cant Stand Losing You),主唱Sting的歌声透着淡淡的忧伤:"I see youve sent my letters back / And my records and theyre all scratched."(你退回了我所有的信件/还有那些划痕斑驳的老唱片。)甚至到2011年,澳洲歌手Gotye(高缇耶)的主打单曲《曾经的人》(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也在吟唱着这记忆中的旧时光:"You didnt have to stoop so low / Have your friends collect your records and then change your number."(不必黯然神伤/不必让朋友们拿走那些旧唱片/不必更换电话号码。)

对于85后生人,收拾行囊时“将唱片打包”或许听起来很是陌生。在今天这个数码文件光速飞行的信息时代,85后更为熟悉的或许是“将下载歌曲保存在云端”(Store music downloads in the Cloud account)。然而,“一张老唱片”所承载的记忆中的美好,却被永恒地刻在了语言里。

电视,电影,电脑?

或许在上世纪30、40年代,家长们警告孩子少看电视时使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小心把眼睛看方了”(Getting square eyes)。自1926年电视的发明者贝尔德首次向世界演示了电视的播发和接收起,往后的40余年中,电视画面一直近似于正方形,长度与宽度相差不大,也难怪在电视刚刚诞生的那些岁月里,家长们会对迷恋电视的孩子发出这样的告诫。有趣的是,直到今天这样的告诫语仍在使用,似乎全然没有注意如今的电视机早已演变成为长方形,再不是早先的正方形。1985年,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电视开始试播:新型电视画面中的扫描线多达1125条,图像质量也由此提高了100%;画面纵横比改传统的9:12为9:16,增强了观赏者的现场感。宽屏电视逐渐取代了曾经四四方方的传统荧屏。

在电视屏幕悄然发生改变的同时,电影屏幕也经历了变革。传统的电影屏幕使用以银为材质的晶体透镜屏,而今天的屏幕则早已是高科技材料的布唱主角。但尽管如此,“silver screen”(银幕)这样的词仍是人们至今的口头用语,就连美国娱乐媒体巨头《综艺》杂志(Variety)也不例外,依旧使用“silver screen”指屏幕,传统的大屏幕似乎在人们心中从未被遗忘。

荧幕更新换代,语言始终如一。如今,录像机、录影带这类东西已退居到记忆深处,可人们仍会说"Ive recorded the show"(我把节目录下来了) 。 “电影”(film)在以前专指以胶片形式在电影院大屏幕上播放的影片,强调它的播放途径与介质;但在今天,许多电视频道(channel)都自称“电影频道”,全天播出影片,以电视为媒介播放数码视频,呈现出曾经只能在影院银幕上观看的“电影”。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电影”早已不必专门去影院观看,网络上海量的资源可供人们任意下载,只需鼠标轻轻一点,潮流大片便尽收囊中。

挂电话,插磁盘

通话不悦,引得对方勃然大怒,继而“怒摔话筒”(slamming the phone down),或者“自顾挂了电话”(hanging up right in my ear)……这样的说法,倘若曾经经历过,再听起来或许会有一丝怀旧的意味。今天,人们仍旧沿用这样的说法,却浑然不知曾经的“电话”(phone)已经演变成“手机”(mobile phone),所谓的“挂电话”(hang up the phone)和“别挂电话”(hang on)早已经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同样,“拨打电话”(dial the number)也早已不符现今的实际,因为“dial”这个单词本表示“转盘”,所谓“dial the number”指的是将手指放进号码盘的指槽中,弧形旋转拨号。

每当姑娘企盼心爱的他给自己打电话的时候,总会形容自己是“waiting by the phone”(守在电话旁),并且时不时拿起听筒(pick up the handset),听听线路是否通畅,这样的日子,你还记得吗?尽管座机在家庭中的使用已日渐稀少,但这样的说法仍旧挂在嘴边。手机人人有的今天,其实早已没有“守在电话旁”的时候,只会有“电话在人身旁”(keeping the phone in hand)。

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让曾经熟悉的调制解调器“滴滴”的拨号声成为历史。然而还有一些元素,尽管已经不见,但仍在今天留有难以磨灭的印记。可以打开文字处理器Word观察一下左数第三个图标,是一个3.5英寸磁盘(floppies)的图案,表示“保存”。这个图标始终未变,但曾经的磁盘今天已消失无踪。同样,系统繁忙时鼠标会变成一个玻璃瓶沙漏的图案(hourglass),表示“等待”,人们习以为常,却不曾思考过沙漏这样的计时工具,早已成为历史的古物。

发送电子邮件(E-mail),总会有两个选项,一个“cc”(carbon copy;复写纸抄送),另一个“bcc”(blind carbon copy;秘密抄送),这是旧时打字员之间使用的术语。曾经,打字员用打字机在纸上打字,若需要将文件同时发给目标对象之外的另一人,则需要另外抄写一份,称为“抄送”(copy),而使用的复写纸张,原材料主要为碳(carbon),因此整个过程便叫做“carbon copy”,简称cc。若文件需要秘密抄送,则要将副本内容以密码的形式隐藏起来,让整个文件呈现“blind”(盲眼)状态,以确保内容的机密性。所以整个动作又称“blind carbon copy”,简称bcc。

猜你喜欢

黑胶唱片电话
大自然的唱片
CIT十周年纪念唱片预告与简介
张 晖
坏唱片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
黑胶LP特别推荐
家里的电话等
夜半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