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艺经典 用心传递你的美
2013-04-29
国艺经典 用心传递你的美
栏目总监:吴清富
栏目主持:东 庵
本期推介 李晓轩+孙健+陈俊锋
咨询:13901169339 邮箱:13811988018@163.com
一国之魂,在乎精神昌明。
山川大地,飞鸟游鱼,可发掘其存身立命、经世致用之资;亦可泼黑三尺,施以丹青,为修心养性之皈依。
文人雅士,游身其间,可续中华之慧命,存文明之火种;社会贤达,收之于堂屋,可正衣冠、明行止,护持为众生谋福利之浩然气度。
适值文化回归,产业萌动,学界与资本共识文化产品在收藏鉴赏、投资增值、圈层交流魅力日增之空前利好时期,《中国商人》特辟《国艺经典》栏目,以栏目为载体,通过平面与社交新媒体平台向商会、企业等高价值群体推荐展示精品创作,并整合京城高端会所、展馆资源,举办线下主题交流、交易品鉴沙龙,为国艺大家、各界民众及投资机构相互交流提供一席风水宝地。
我们是一群热爱生活、热爱文化艺术的人,文化艺术就是我们的第二生命。
本着以“真诚、互惠、共赢”的准则,将更多优秀且富有深厚实力的艺术家展示推介。让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通过“国艺经典”这个栏目架起我们彼此之间沟通的桥梁。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欢迎来国艺经典,共襄盛举!
李晓轩甲辰年九月生,号乡农、止禅,别署禅一堂主人、清水布衣生。
现为中国画艺术家联盟主席,中国彩墨画艺术家协会会长,中国画研究创作中心主任,易艺网艺术总监。
酷爱国画艺术,崇尚禅意文化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妙境逸品、和谐大美之艺术境界,书画之道,以从容自得,识心见性,悠然意远为上上乐事,万法归一,一生无极,尽在自身修为,画自已的画,走自已的路,妙悟一切法门,化生真象,妙法自然。画,笔墨留痕,已不仅仅是技法、心胸、禀赋、气度、积累的印迹,是才情和学养的符号,更是人格修为的标志……
李晓轩国画欣赏
观李晓轩先生的花鸟画,顿会让您感觉到一个艺术家所蕴含的丰富的想象力,让您感受到大自然欣欣向荣且又平淡朴实的情调,他笔下的荷花、芭蕉、小鸡、竹石、兰花、玉兰等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体裁。当他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后,结合从传统中汲取的营养,不断探索,融合,揣摩,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用笔用墨豪放泼辣,用水大胆随意,且胸有成竹。水与墨的相互撞击,任意渗化,恰如其分,自然天成。那笔线墨痕中的浓淡干湿的变化,以及点、线、面与色彩的构成形成了李晓轩自己独特的花鸟画语境。在其纯熟的笔墨技法的背后,李晓轩在他的花鸟画作品里彰显着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为。写意画追求“象外之境”,是用有限的笔墨来抒发画家无限的心灵空间。李晓轩将这些常见的平实的素材与自己的心灵融为一体,在其有序的笔墨次序中,其画面中的节奏、韵律、气脉的相互贯通,赋予了物象的神韵和光彩。在其纵横潇洒的笔情墨趣中,体现出李晓轩先生那雄厚的气魄和放达的豪情,他用其简洁洗炼的笔墨,酣畅淋漓气韵生动的气息,去传达着大自然栩栩如生的意象境界。体现出他奇崛从容的个性精神。
中国画之花鸟画
花鸟画是中国画传统中在审美特点和形式风格等方面最具典型意义的门类,它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画发展的高级阶段。而其中的大写意花鸟画难度较大,近年来学习的人少了,懂得其奥妙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写意花鸟画除了必备的笔墨功夫之外,更多的是生活的沉淀,文化的积累,道德品质的修养和包含、内敛、宽广的胸怀。然而就有这么一批年轻人,知难而上,坚忍不拔,痴迷于中国的写意花鸟画,京籍画家李晓轩便是其中之一。值得称道的是李晓轩如同历代名家大师那样,经历自学成才之途,凭着执着坚毅与博取并蓄,而步入绘画艺术殿堂。最初见他的作品还是一两年之前的事情,画面中透着一种“少壮当年心事多,浓墨重彩写春秋”的意气,而今,改变甚大。他沿着以意写形,以神取形、缘物寄情的路子探索追求,在大写意和水墨花卉中将纯朴的自然美凝练为全新的艺术美,有着些许不受羁绊的大家风范,笔墨流畅。于花鸟画学习方面,李晓轩有着努力创新、勤奋攻习的艺术精神和态度,而他又有着不错的天赋及悟性,且注重生活积累,因此作品中才蕴含着内在的力量与饱满的生机,进而有着朴实自然却又飘逸清透的独特艺术风格。画如其人。
孙健:男,1968年生。1990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毕业于中国书法院研究生课题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家协会美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法院校友会副秘书长、香港书谱学院访问学者。
漫谈孙健书法艺术
文/贺 进
在中国书法理论中有这样的阐述“篆籀入行草”。所谓的“篆籀入行草”,其实就是将篆隶的用笔运用到行草书的笔法中,简单的阐述,却在实践中很难完成。清代袁克文曾说:“书法始于篆,学书者必以篆始,篆书体划整肃,行白谨严,习之而后攻他,庶免若、俗、荒之病。”从他的阐述中明显看出他给予篆隶书的地位是很高的,也阐明从篆隶书入他体是书法学习之要务的观点。然而,我们在书法史中找寻相对应的书家却很难,擅于篆书创作的书家如李阳冰、吴昌硕、邓石如、邓散木等等,我们看到他们留下来的行草书作品极少,而擅于行草书创作的书家如米芾、赵孟頫、董其昌、徐渭、傅山等,流传下来的篆隶书作品又微乎其微。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无疑是两种原因造成的,一是这些书家不擅于主攻书体之外的另一书体,二是不屑展示另一书体。而我更倾向于不擅长,既然不擅长,那么又将篆隶书与行草书的关系模糊化了,既然都承认“篆隶入行草”,为何又独善专长呢?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研修篆隶书,对掌握书法的用笔是大有裨益的。篆隶书属于静态书法表现,而行草书属于动态表现。篆隶书的用笔是静态书法用笔之基础,更是动态表现的基础,所以从这一点来说,篆隶书的用笔练习对行草书创作是有极大帮助的。比如傅山、徐渭两大行草书家,即使我们见到他们的篆书作品表现力不强,但恰恰是这样的“篆籀气”融入到他们的行草书用笔中才会让他们的行草书用笔更沉稳,张力更强。
毫无疑问,孙健的书法表现恰恰是动态与静态表现的两种方式,他也是采用将篆籀与行草相融合的方法来表现他自己的书法艺术的。我们不难看出,他的隶书作品开张有度、雄浑大气、结体丰富。然而在大气表现之外,他也极好的处理到了细节的变化,还有最重要的是他明晰严谨隶书用笔的法则。孙健曾跟我说,他的隶书主要取法汉《张迁碑》,并试图将《张迁碑》的雄浑表现加以化之,呈现出自己对隶书的理解。我对他的观点非常赞同,《张迁碑》的特点一是结体错落有致,二是用笔沉稳大气,还有一点就是章法布局点线面有机统一。我们看《张迁碑》,其实更加吸引我们的是那种独有的篆籀气息。我想孙健是非常明白这一点的,在他的隶书作品中,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他对篆籀用笔的理解,也可以看出他对于节奏变化的把握,节奏的变化让他的隶书更加雄浑且不乏灵动之美,在结体上,他更是注意到了横线与纵线的关系,我们看他的隶书,并排横线都做了巧妙的变化,结体上错落有致,然而却不失汉隶的庙堂气息。总之,《张迁碑》的各种元素在他作品中都有了极好的表现,正是他精于对隶书的研究,所以在他的行草书中无论是用笔还是结体变化都有了很好的诠释。
孙健一直是秉承行草书的“碑帖互参”奥理的。他也无数次地跟我说,碑帖同步学习对于行草书创作来说是极为恰当的方法。首先我应该再次肯定的是他的隶书学习过程对他的行草书一定是有了更大的启发,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他的行草书作品中有了碑的影子。在中国书法史上,对于碑的学习与研究,大抵都是在明末之后,在明之前,有对于碑的研究,但是真正实践还是明末之后,文史资料逐步被大肆发掘,文字考证的进步,让碑学运动有了破天荒的意义。大批学者与书家进行了新的探索,所以才诞生了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于右任等大家。对于碑学的新发掘形式,更衍生出了“碑帖融合”的新路,代表书家例如徐生翁、陶博吾等,他们将碑学用笔用于帖学的学习,呈现出特有的艺术面貌。这是碑学运动中“碑学互参”的简单概述。孙建所阐述的“碑帖互参”观点,其实被他很好的用于实践当中了。当今行草书家很多,但独开生面的书家却寥寥无几,呈现出一味的“伪二王”书法充斥着当今书坛,孙健的行草书显然与这些书家大不一样,他的行草书吸取了二王的笔法,然而更多的加了碑的趣味,比如用笔方圆兼备,结体错落有致,大小、远近等章法布局都是从碑中来,让人耳目一新。我从他的作品中更看到清代、民国信札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他对信札的研究也非同一般。孙健的行草书作品有趣味,却是不怪诞,这是碑学互参学习中最高的境界,他用正大气象去诠释“碑帖互参”奥理,他果然很高明。
每次见到孙健,给我的印象永远是文雅的知识分子,那种与生俱来的书卷气是他永远摆脱不掉的。每与之聊天,他对于书法的解读都会给我以启发,我想他是擅于思考、擅于学习的人,他的思想都是建立在对于书法挚爱的情感之上的,我觉得,对于书法,思想性是高于一切的,孙健做到了。
说说孙健其人其书
文/一 木
芸芸众生,千人千命,个中景观,殆有不可解者。一般的努力求知做事业,有人自小一路春风,到老金紫光耀;有人则终生颠踬,至死穷愁。这种事例,史不绝出。便是被人称为“谪仙人”的李白,到了三十多岁,也还在可怜巴巴地上书荆州长史韩朝宗,极尽阿谀,冀其赏识。孙健兄不同,一路走来顺风顺水。大学毕业后弃教从商,而立之年便事业大成,家丰底厚,妻贤女乖,衣食无忧,专嗜书艺。而今身心状态极佳,人生目标明确,艺术道路畅达,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全冲着他笑,令旁人羡艳也。
吾与孙健兄相善于中国书法院,至今五载有余。文艺相往,形神相契。兄文质高禀,勤奋好学,低调谦和,不虚捧、不浮夸、以仁待人,以诚待艺,以淡视名,触之温润,叩之有声。正如他言:“仁者无敌于天下,凡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起名,兄更是戏曰:神马都是浮云,名可使人光鲜,亦可让人扭曲,凡事不可强求,名至实归为佳,切莫贪图故意。
每与孙健兄品茗谈艺,脑中总有些迷惘,此君咋的?爱情、家庭、事业、艺术样样得意。究其缘由,除其风流倜傥、形容俊朗、家资丰厚之外,更是其为人朴厚诚信、知性聪颖、勤奋执着,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耳。
其一,它有良好的禀赋,天资聪颖,具有审时度势、给自己立定长远目标的机敏,知己知人知天下。说来容易,行之则难,他却能清醒把握,弹无虚发。
其二,立意高远。他从书法史的纵深发展和当今书坛的横向状况出发思考问题,确立自己的努力方向,志在有所建树,义无反顾地前行。
其三,他生性平和,襟怀坦荡,理性胜于感性。认真近乎较真的个性,能容人容物,尊长敬贤,友爱同侪 ,怜助弱小,识大体,明是非,有真情,知好歹,故前进的阻力甚小。
其四,他有平常心态,会平静地对待一切。说是“失败了,不会气馁,不妨再来;成功了,也许近乎自然,不妨换种方式再试。”总是一副无忧无惧、洒脱随意的神形,也就是输得起更赢得起之豁达状。
书艺之道,狭而拥挤。几千年来,留名百世者几何?真谓来者熙熙,去者攘攘。然嗜艺术者各自胸吞云梦,苦乐其中矣。孙健兄近承书作多种,面貌既异,形式多样。综合披览,气息醇正,格调高华。从中见其积学深研之功效,遂远离俗调,而进雅境矣。
君之书作以篆隶为主,旁涉行草。“篆隶”一途贵在书写者对一点一画的经营,知一画,而后知晓轻重长短,高下分合的道理,大体已经得个五六分了。至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还得书写者进一步努力,所谓“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但写得出精神洒脱、笔致活润、朴貌苍古的篆隶书却不是容易的事,恰恰如此,人们在欣赏篆隶书时,往往要在安静中去慢慢体会,有时就不如观看行草书来得痛快,一下便可入眼。苏轼言曰:“凡世之所贵,必贵在其难。篆隶难于飘扬苍古,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读孙健的篆隶书,其中朴直流露灵秀,浑茫隐约性情,让人看着不烦不腻,吾甚喜之。
孙健隶书用笔绵密沉厚又不失洒脱松活,结字精劲丰腴又不乏灵动秀雅。方整处似《张迁碑》,浑茫处似《石门颂》,清丽处似《乙瑛碑》,恣肆处似《西狭颂》,求欹而反正,似古而能新。在学习中,一方面他努力获得表达技巧,一方面苦心经营自己的审美格局。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他的朴实厚重一直保持下来,朴厚散淡是当下诸多书家面临的一大问题。有些不得“法”的信笔而就,就像史上早期的孙过庭、黄庭坚,徒多信笔,空被嗟赏;至于当下有些书家得一点要领,便空炫技巧,或百般点缀,或空落无依;待说厚朴散淡,就无从谈起。个中缘由,“人”的品质性情许是其一吧。诚如刘熙载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笔端之妙,人所共求;个性显露,各各不同。其要统归于高格调之追求与呈现,所谓美之表现在此,耐得鉴赏者亦在此。
孙健行草书,用笔洁净,结体舒和,气息典雅,有晋人简札隽逸之风。与其篆隶书之朴质高古相较,宛然别一副手腕而能相映互发也。世之宗晋者而大畅用笔变化之宗风。晋人潇散简远境界,不特树高标之尚,亦兼务点画之精到,转折见意,法度谨严,从容无懈,凡此数端,又可得以锤炼也。持之既久,自能脱庸俗,去狂躁,而于淡远、遒丽之品格,有以再现之。此论固余友之所认同,又切实践行者也。
一艺之成,必有所从来,孙健兄居其京华,广闻博学。恩师刘文华先生耳提面命。加之生活富足,无忧无惧,雅操翰墨,寒暑不辍,乐此不疲。其成绩也显,屡入国展,并有获奖。然冲怀向远,不自满足,朝乾夕忆,未曾懈怠。爰作简文,实无漫然鼓吹之意,读者幸有以鉴之。
陈俊锋 河北迁安人,1985年九月生人,又名,俊之。别署,馀味斋,丹僖堂。2007年毕业于唐山师范学院,现为自由职业者。
砺数载寂寥,追于食砚之耐力,披刃横刀于方寸之间。谓之天道酬勤,正为不负信其求者,渐入佳境。毫墨千发,立于胸达。篆刻虽小技也,却另入其境。刀落石飞,力若劲马奔云。石开升线,心之烂漫。铃落纸上,朱白染人。别另有天地豁然之情。而刀笔相耕诠释于心,笔墨易浸出容金石之气。
——俊锋闲语
印亦当分五等,别为九品。神品一等,妙品、能品、逸品、佳品,俱分上下,然近作自订之,以质同好焉。
天成者神品,横直相安者妙矣,思力交至者能事也,不谬者为逸,有门境可循者佳耳。五者并列,优劣易分。若意无新奇,奇不中度,狂怪妄作,皆难列等。苦心孤诣,愿索解人,草草习之,未堪语此。
昔人云,古来无不读书之书家,无不善书之画家,夫画原从书出,而善书又必本于读书。凡其所必读之书,务须焚香独坐,三复得深思。又取古人石刻之可学者,朝夕临仿,形神俱肖。如此则其流露于楮素间者,无非盎然书味也;无非渊然静趣也;无非古人法则也。而画法在其中焉,余向来持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