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殇墓园

2013-04-29赵良冶

四川文学 2013年8期
关键词:国殇远征军日寇

赵良冶

人说腾冲之美,美在和顺古镇、热海景区、北海湿地、叠水河瀑布,无不各有其妙,算得一方胜景。

不过恕我直言,上述景观虽也风光无限,但最壮美的一道,当数坐落腾冲城边来凤山北麓的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闻名遐迩,盖因是中国大陆唯一保存完好的国民党军队陵园,安葬着二战时期远征军的抗日英烈。

1941年岁末,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横扫东南亚,兵锋直指英属殖民地缅甸,意图阻断国际社会援华通道滇缅公路,包抄大西南。为支援节节败退的英国军队,确保西南大后方和国际通道的安全,中国组建远征军,先后投入四十万精锐部队,转战滇缅地区,历时三年又三个月。其间,远征军两进缅甸,抗敌滇两,强渡怒江,收复失地,几度走出绝境,立下赫赫战功。历经十多次战役,凶残的日军遭受沉重打击,伤亡十一万多人,被迫撤离缅甸。英勇的远征军,也有近二十万将士殉国或受伤。

以光复腾冲来说,那城垣火山岩砌筑,高大坚固,再加侧面以来凤山为屏障,地堡暗碉纵横交错,易守难攻。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在美国空军支援下,耗时三个月,强攻来凤山,突破城防,最后与日寇决战街巷,九千多中美两国官兵血洒疆场。胜利之日,除去尸骨无存的,遗体被亲人领走的,腾冲国殇墓园,成为三千多位民族英雄最后的归宿。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壮歌一曲,可谓感天地泣鬼神,悲凄惨烈回肠荡气。

然而,在我读过的历史课本,乃至一切书籍中,关于远征军和滇缅抗战的只言片语,从未得见。尘封的历史,让英雄无言,令国民茫然。

直至改革开放。历史逐渐被正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浮出水面,有关远征军的研究文章、文学作品、电视连续剧层出不穷。人们眼前豁然开朗:八年抗战,竟然还潜伏这么一段壮举!

理所当然,此行腾冲,我最大的心愿便是去国殇墓园,瞻仰驱除日寇光复河山的英雄。

又何止于我,每一天,出入国殇墓园的人,总有成百上千。去年国庆大假高峰时,每日竟达两三万人,把墓园挤个满满当当。

寻访先辈足迹,远征军中威名远扬的烈士戴安澜将军的儿子来了。率领一九八师攻人腾冲城的叶佩高将军的一对儿女来了,远征军美军联络组组长司徒德上校的女儿来了,指挥战斗壮烈牺牲的美军联络官麦克姆瑞少校的家人来了。

祭奠英灵,有海外侨胞;有台湾的普通百姓,退役老兵,新闻界人士;有港澳同胞,也有大陆东西南北各行各业人士。

如愿以偿,2012年那个秋天,刚到腾冲的我,置无数美景于不顾,怀着沉甸甸的心情,踏入国殇墓园。

刚进大门,一群老人迎面而来。老人们行走不便,或拄着楞棍,或相互搀扶;衣着简朴,赤裸双脚,穿的不是黄胶鞋,就是塑料拖鞋。更有一位老人,腰杆无法伸直,靠放在双腿膝盖上的两只手,支撑整个上身。

眼瞧这群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好奇心顿起。动问陪同的年轻女护士,方知这是,本地养老院的老人,怀念当年的将士们,每一年总要来上几趟。今个儿见天气晴朗,不顾年事已高,吵着闹着,非要来走走看看,了一番心愿。

果真好个艳阳天!腾冲阳光遍洒,国殇墓园人来人往,却只有一个字:静。

也难怪一片静寂,环境与氛围使然。凭吊者花圈打头,人人手捧菊花,个个蹑手蹑脚,脸色凝重。

好大一座墓园,青松翠柏修竹簇拥,火红的三角梅好似烈士的鲜血浸染,黄色的菊花寄托无尽的哀思:长长的甬道,直通主体建筑忠烈祠,檐下悬挂蒋中正所题“河岳英灵”匾额,门楣上方有于右任手书“忠烈祠”,侧面石碑刻阵亡将士英名;两厢辟有陈列馆,图文并茂,史料详实,当年景况尽现眼前。

1942年4月,远征军折戟缅甸,退守怒江一线。5月10日,腾冲沦陷,为避魔掌,百姓纷纷出逃,留下空城一座。

在那漫长而又难熬的八百五十多天里,日军四出扫荡,烧杀抢掠,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丝路明珠变成人间地狱。

腾冲人民付出惨重代价:死亡两万多人;损毁房屋一万多间;损失粮食两千多万斤,牛一万多头,马一万多匹,猪四万多头,鸡鸭十多万只。

日寇兽行令人发指:对腾冲百姓,烧杀奸淫集体屠杀算是轻的,更有油炸活人,水煮活人,炒食活人心肝;对战死同胞,粮尽之时,竟然割取大腿、臀部的肉食用:对慰安妇,兵败城破,强逼自尽,不从者格杀勿论。

请恕我破坏了大家的好心情,上述惨不忍睹怵目惊心的文字,不过据实记录下日军暴行。这些充满血腥的文字,正应了泰戈尔所说:“人比动物更坏,当他是动物时。”不过在我看来,中国有句成语说得更到位,那便是:禽兽不如。

连做动物都不配,日寇焉能做人!

光复腾冲,时在1944年的9月14日。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和地方武装以牺牲九千多人的代价,突破腾冲城防,歼灭三千多日寇。腾冲之役,不仅打通滇缅公路,更在抗战史上创造了几个第一:第一次正面战场大规模全歼日本守军,第一座中国军队收复的滇西县城,第一个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土地。

残垣断壁满城焦土,此刻的腾冲,百姓顾不上恢复家园,首先想到英烈们的遗骨。国民党元老、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首倡,觅得既是风水宝地。又是中日两国军队激战的来凤山,建成国殇墓园,掩埋忠骨,告慰英魂,供后世千秋祭祀。

至于国殇墓园之名,显然语出屈原楚辞《国殇》,以之礼赞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勇士,颂扬远征军将士的英武刚强壮志豪情。

忠烈祠内,正面悬挂孙中山像,左右是国民党党旗、民国国旗。祭拜者秩序井然,挨个默哀,鞠躬,敬献菊花和花圈。

周遭石碑,皆当年纪念文章和挽联,但落款所示,多近年重刻。唯见几方碑刻,名字模糊不清,显系钝器敲击所致。仔细辨认,方知为于右任、孙科、何应钦诸位民国要员,顿时若有所思。

想这腾冲虽极边之地,但当年的“文革”风暴席卷全国,哪有漏网之处。蒋介石及诸多名人题词,国民党党旗,民国国旗,国民党军队墓园,焉能保全?

由不得疑云重重,叩问声声。

所有的答案,终从一位老人口中获知。

忠烈祠背后,一个不大的山包,人称小团坡,属来凤山余脉。

沿石梯,登临至高处,纪念塔屹然挺立,为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光复腾冲阵亡将士而立。凭吊者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唯独一位老人,绕塔徐行,一圈又一圈,依依不舍状。攀谈之后,知老人姓刘名安林,本县人氏,今年八十有四。

老人记忆犹新,说日寇入侵,自己一家逃到乡下,侥幸躲过一劫。忘不了,远征军光复腾冲,每天担架转运伤员,一队接一队排成长龙。亲眼见,一场恶战,沟渠里,城墙边,随处可见烈士遗体。心疼呀,这些烈士来自四面八方,为了我们,满腔热血洒腾冲。

英雄壮举,世代铭记,腾冲人感恩载德。大凡求子,必先到国殇墓园,寻出一个英烈的名字,默念着径去朝拜送子观音。菩萨像前,毕恭毕敬道慈悲,恳求英魂投胎家中,寄望也能光宗耀祖,出一个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好儿郎。

这墓园好壮观,好气势。老人虽已暮年,但多年习惯,只要不刮风下雨,必来游走一圈,方才舒坦。

烈士们的坟茔,以纪念塔为中心,呈扇形状,均分八块,顺山势自上而下。按生前部队序列,依职务和军衔高低排列整齐。墓碑低矮,好像战士俯卧草丛,悲凉中透出壮观;三千多块墓碑,一排排一行行,似乎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正隐蔽山野,蓄势待发。

墓中的烈士,何等音容、何方人氏,年龄大小,皆不得而知。小小墓碑,仪留姓名与军衔。即便有名有姓,墓穴里的骨灰,亦不属于某一个人。想当年,三千多将士遗体,先行集中火化,再将骨灰分装罐内安葬。抗战英烈们,生死与共,血肉,骨灰,灵魂,凝聚在一起,无法分离。

一些英雄的相貌,能从照片中知晓。尤其一些少年军人的特写。格外引人注目,让我倍感震撼而又惶恐不安。一件件宽大的军装,套在童真依旧的少年身上,他们的父母,多在战乱中倒下。国仇家恨,少年拿起刀枪,决然走向战场。

行军路上的少年军人,有的肩挑粮食,扁担悠悠地闪,一脸的笑容,定格在永远的灿烂;有的斜挎军用水壶,脖子上挂着粮袋,右手的大拇指高高竖起,展示出必胜的信念。

更有一幅合影,弥足珍贵,拍摄于决战前夕。照片中的三位军人,同是腾冲子弟,个个稚气未脱,皆是娃娃脸。分手在即,三人相约,胜利之日再聚首,共建美好新家园。孰料此一去,分手成永诀,两人在攻入腾冲城时为国捐躯,其中一位就牺牲在家门百米开外。

倘若今天,这样的娃娃们,青春大好时光,徜徉校园,憧憬理想。而在当年,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身躯。扑向日寇的炮火。化作胜利路上的一块块铺路石。正是几百万这样前仆后继的勇士,以身许国,才使得中华民族在近代以来,第一次打败侵略者。

由此大彻大悟。此处埋葬的何止几千英烈,那是滇缅抗战的十万英烈,中国抗战的百万英烈。

国殇墓园,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至高的象征,也难逃“文革”劫难。我的感慨,被老人的感叹打断。接下来的声声控诉,让人扼腕叹息义愤填膺。

毁灭性的打击,发生在“文革”期间。在此之前,墓园由相关部门管理,安排专人照看。即便一段时间,里面入住解放军部队,官兵们对墓园秋毫无犯,妥为保护。浩劫临头,自然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国殇墓园成为最大的“反动”。

不出所料,墓园里的一切,造反派哪里容得,炸毁纪念碑,敲碎烈士墓碑,砸烂碑刻门匾,一切在所难免。自诩的“革命”,让国殇墓园化作废墟一片。

亲者痛,仇者快,国人的奇耻大辱哟!

炸毁的哪里是纪念碑,敲碎的何止是墓碑。那是一种精神,民族精神,抗战精神;那是一种情感,对爱国者的尊敬,对侵略者的痛恨。一个民族,一旦不知自己从何处而来,也就不知向何处而去。迷失方向,国家危若累卵。

民心向背,回望腾冲城可知。街心花园内,那座一九八师攻克腾冲阵亡将士纪念碑,至今依旧耸立。“文革”乱世,为留住此碑,民众煞费苦心,朝其涂泥抹灰,再写革命标语,总算瞒天过海,保全下来。

眼前的国殇墓园,修复于1984年。忠烈祠的碑刻,由于损毁遗失,多数重刻。唯有于右任、孙科几人题字的石碑,侥幸逃过劫难。虽说残破,好在是原物,被人们找回,镶嵌原位,正如我先前所见。

老人说,拨乱反正,墓园修葺一新,英烈们终得正名,屈辱尽扫。更可怜的,倒是那些抗战老兵。腾冲这边,就有那么十来位,大多疾病缠身,生活贫困。

抗战老兵,自从入滇以来,旅途中多次听人提及。莫不满怀敬意。

感受最深令人难忘的一次对话,发生在五天前,丽江至大理的火车上。

当时,两位青年男女,与我相对而坐,相互交谈问及行程,方知他们是南京人。与我小住大理再赴腾冲不同,两人日程紧张,大理下火车后,立马转乘长途客车去腾冲,还得赶七个小时的路程。

此行腾冲,专为拜祭国殇墓园的。女青年十分健谈,补充说,此去是了愿的,非去不可,冥冥中似乎早有安排,英烈们在那里召唤我们!

原来,两人是关爱抗战老兵的志愿者,近几年的空余时间,耗费在这上面的不少。男的叫陈雪,做医药企业;女的叫刘墅,供职江苏教育出版社。两人都在部队大院出身和长大,陈雪还是转业军人,具有浓厚的军人情结。

谈兴正浓,周围旅客也你来我往,不时插言,看来对这话题丝毫不陌生。国人对抗战老兵的关注,始于文学和影视作品,这方面作家和导演们功不可没。

抗战老兵,前些年刚冒出来的一个名词。这称谓具有特殊含义,专指国民党溃退台湾后,留在大陆的那部分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国军官兵。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他们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同八路军、新四军一道,共同筑起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抗日战争的出生人死,杀敌卫国的赫赫战功,八路军、新四军老兵谈起,那是津津乐道,眉飞色舞;国军的老兵相反,人人三缄其口,羞于启齿。

抗战老兵几十年隐姓埋名,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去。

这个群体,政治上遭歧视,每逢运动,战战兢兢;子女受牵连,见人矮三分,凡遇招工当兵读大学这类好事,只能干瞪眼,更别说入党提干。

如果说对那段历史,过去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那么时至今日,是非自有公论。一首歌唱得好: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就是老百姓。

不过,光阴荏苒,今天的抗战老兵,已是风烛残年,所剩无几。他们当中,除少数解放后参加工作有退休金,更多的是老来无依无靠。尤其归家务农的,生活无着,晚景凄凉。更有流落境外的,既无中国护照,又没缅甸国籍,活生生成了人间的“幽灵”,游荡在异国他乡。

资料可见,台湾对在台抗战老兵,发放“终身俸”,最低的每月六万台币。就连二战日军中的幸存者,天皇尚以“恩给”名义,按月发给二十万上下的日元。

关爱抗战老兵,大陆亦不乏乐善好施的。纯属公益,志愿者几万人,遍布全国各地,组织松散而办事高效。互不相识,但共同的追求,让他们手牵手,为一个个抗战老兵营造温馨与关爱。为联系便捷,志愿者还办了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网”,发布信息,互通情况。

身临其境,多数老兵的状况,让志愿者黯然神伤,热泪盈眶。不是同情,亦非怜悯,道义和使命油然而生,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发展完善。

对老兵的帮助有固定的,像按月发给救济金,定时上门看望,依照行政区划,就近专人包干负责。也有临时的,一且哪位老兵遇到难处,诸如生病、维修房子一类的,网上信息一发布,大家纷纷把钱打到指定账号,自有邻近的志愿者庚即落实。

志愿者所做的一切,纯属公益,全部心甘情愿。为老兵做的每一件事,开展的每一次活动,都要拍照摄像,上传至网站,包含广为告知、接受监督和留存资料诸多意思。

一件件衣物,一笔笔捐款,一次次看望,一声声问候,温暖了抗战老兵的心。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老兵们从志愿者身上,感到世人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多年的接触,志愿者产生一个共同的感觉:对抗战老兵的尊重和认可,与金钱的资助同等重要。

刘曌和陈雪尽其所能,一年几千元,长期捐助四位老兵,并登门拜访了其中的三位。她一再强调,抗战老兵需要经济资助,也离不了精神的慰藉。每每拜望抗战老兵,常听他们念叨一句话:此生无愧祖国和人民!

只要你认可这话,比给多少钱都让他们动容。刘望如是道来。

老百姓的心里,早就矗立起一座丰碑。

心中的丰碑化作现实的存在,是在2011年9月14日,腾冲收复七十周年之际,值得大书一笔。是日,秋风秋雨,国殇墓园嘉宾云集,中国远征军抗日将士纪念碑揭幕,远征军雕塑落成,远征军纪念广场竣工,十九位远征军阵亡将士骨灰归葬。

又何止中国远征军,凡是为抗战做出贡献的,中国人民永世不忘。几年之前的墓园,重修盟军阵亡将士纪念碑,费尽周折,寻得十九位美军官兵姓名,逐一建墓刻碑,以资纪念。

与流芳百世的相对,自然有贻臭万年的。早在修建国殇墓园时,当地人就为战死的日寇建了一座坟,并且另藏深意。

墓园大门一侧,紧靠墙角,可见坟包一个,碑上刻“倭冢”二字,埋日寇驻腾冲头目藏重康美尸骨。

置倭冢于此,何意?腾冲人各有说道:一说以此为证,日本军国主义罪恶滔天,不容狡辩;一说仿岳墓旧事,让侵略者长跪烈士墓前谢罪,以倭冢的渺小,映衬小团坡陵墓的高大:一说腾冲人不念旧恶,人道为本,彰显国人风范。

不管怎么说,腾冲人实在是高,倭冢这个反面教材,立此存照,时时刻刻警示后人。

腾冲与日本,远隔大洋,相距万里,日寇何以至此?强盗入室,自是打劫而来。

日本对中国领土的觊觎由来已久。明代,倭寇长期骚扰中国沿海,屡屡人侵浙江、江苏、福建;清代,日寇发动甲午战争,抢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驻军东北;民国时期,日军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牺牲三千五百万人,损失高达七千亿美元;而今,钓鱼岛又是风急浪高。

就在回住所之际,听出租车司机讲,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的消息传来,一连几天,腾冲人民走上街头。那是万众一心,群情激昂,义愤填膺,控诉当年暴行,痛斥强盗行径。

想翻二战的案?没门,恶贯满盈铁证如山,谁有疑惑,就去国殇墓园看看。近万中美两国英雄,以及人所不齿的倭冢!一切的一切,还原一个野心勃勃的日本,一个宁死不屈的中华民族。

这篇文章正写着,赶巧有北京之行。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耸立。那建国之初,毛泽东主席拟就,周恩来总理题写的碑文,我是逐一诵读心潮起伏,其中一段,尤感立意深远定义精准: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显而易见,远征军的英雄们,不正是反抗日寇入侵,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吗!

我心中释然,为国殇墓园。

责任编辑:卓慧

猜你喜欢

国殇远征军日寇
钱静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唐学咏早期抗日救亡歌曲《去灭日寇》回顾
中医药堂传奇 第五十二回 曲焕章研制百宝丹 六十军携药杀日寇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准噶尔远征军进藏线路考
中国远征军
《九歌?国殇》:被误解得最深的一篇神话
“国殇”的误用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日寇“三光”政策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