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殇”的误用

2008-10-10李瑞河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8期
关键词:国难国殇书面语

李瑞河

“国殇”一词现代汉语口语已不用,书面语也很少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大地震,伤亡二三十万人。地震发生后就开始有媒体用“国殇”一词来形容这场人类的大灾难。5月19日至21日全国三天哀悼日期间更是有不少媒体使用这个词。如中央电视台连日醒目字幕:“骨肉相连,同此国殇。”5月20日新华网:“据法国《费加罗报》20日报道,中国19日开始了三天的国殇日,与此同时,新的紧急卫生情况使救援任务更加复杂。”山西新闻网《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这一刻让泪水尽情流淌》:“这一刻,骨肉相连,共此国殇。”还有的媒体将“殇”独用,如《北京日报》5月20日《以最庄严的仪式寄托哀思》:“对于这一国家之大灾、国民之大殇、人类之大难,全国哀悼三天……”5月20日《江西日报》电子版:“举国之殇,九州同咽。” 新浪网5月20日黑体字幕:“举国之殇,全国同悲。”

以上各例或者把“国殇”解为国难,或者把“殇”解为“灾”、“难”或单纯的“死亡”义。揣摩其用意,或许认为这个词还含有深悲大痛的意思。也许是编辑或者作者心情悲痛没有细酌词义,也许是理解发生了偏差,这样理解和使用“国殇”一词或独用“殇”字并不准确。《汉语大词典》(2000年版)“国殇”条只有一种解释:“指为国牺牲的人。”《现代汉语词典》(1983年版)解释相同,并注明是书面语。其实“国殇”并不是指国家的灾难,也不是指人民因自然灾害大量死亡,而是指为国捐躯的人,并且一般用于抵制外侮、抗击侵略而共赴国难者。封建社会里有时也用来指为平定叛乱或忠于本朝而战死的人。要之,“国殇”指的是为国而死的人,此后词义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最早使用这个词的人是屈原,他的《九歌》中有《国殇》一诗,就是歌颂为国捐躯的将士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赞美他们活着是人中的英雄,死了是鬼中的豪杰。汉代王逸为之注:“国殇,谓死于国事者。” 此处“国事”即指战争。今天使用这个词当然不一定非要指战死的人,凡是为了国家利益而牺牲的人都可以称为“国殇”。比如多年前空军飞行员王伟在南海上空驾机巡航被美军飞机撞击而牺牲;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三名新闻记者死难,都可以称之为“国殇”。

把握“国殇”词义的关键在于“殇”字。“殇”字的本义是未成年而死,即夭亡。《说文解字》:“殇,不成人也。人年十九至十六死为长殇;十五至十二死为中殇;十一至八岁死为下殇。”如王羲之《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由未成年而死引申为战死者。如唐陈子昂《为副大总管屯营大将军谢表》:“将士同心,誓雪孟明之耻;殇魂共愤,思亢杜回之仇。”因此,“殇”与“国”结合组成的“国殇”一词的基本含义就是为国而战死的人。

迷信认为人死在外面成为孤魂野鬼也叫“殇”。《小尔雅》:“无主之鬼之为殇。”国民党元老于右任1964年在台北病逝,他的临终诗《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诗中有“天苍苍,海茫茫,山之上,有国殇”句,这里的“国殇”属于借用,是感叹自己将要成为远离祖国的“野鬼”。

总而言之,“殇”字的意义指向是人,是不能指事或物的。前引各媒体例中的“国殇”或“殇”很显然指的是遭受地震灾害这件事,因此都可改为“国难”或“灾”、“难”等。对于一些低频词,或者启用一些旧词,我们在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斟酌它们的含义,以免犯类似的错误。

[作者通联:江西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国难国殇书面语
钱静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发端于国难 熔铸为精神:抗战文化的根基和走向
七律·为赴鄂抗疫白衣战士写照
词赞逆行者·采桑子
——国士
“口语和书面语转换”备考指导
关于初中学生书面语感的思考与提升策略
汉语书面语与口语的特征
张恨水国难—抗战小说创作探析——以《满城风雨》为例
从语法范畴视角解释日本学生英语书面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