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里坤汉城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及建筑方案研究
2013-04-29张雪坤
张雪坤
摘要: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任其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次规划设计重现了巴里坤县古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特色,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以浓重的笔墨充分展现了汉文化建筑的灿烂与辉煌,也是巴里坤现代文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延续的体现。
关键词:巴里坤;清式建筑;歇山式;悬山式
一、巴里坤县的历史沿革
巴里坤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镇,汉城南街以西300米,303省道以北260米在清代时期被围合成汉城。从汉武帝时期,这里就是兵家重视的战略要地,主要用于屯兵、屯粮,内有清代粮仓现已经成为历史文化遗址被保护起来。
元代忽必烈西征之时曾占领这一代,直接导致明代以后这里还遗留大量蒙古人的后裔。明清时期许多汉族老百姓随商队来到这里,一部分人后来随部队回到了内地,不愿离开的人们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共同生活多年,不分彼此。之后清朝时期康熙大帝的堂弟福宁安来到巴里坤,建立镇西将军府,他把驼商编制成正规的驼队,建立马场、粮食基地。
从雍正以后,内地的汉族人民才大量涌进巴里坤,大部分是来自山西、陕西和甘肃的老百姓,这里草原辽阔土地肥美,使得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长久的居住下来。1731年雍正7年建立巴里坤汉城,东、西两侧为稳固的防守城门,这里易守难攻,是十分重要的战略基地。到了雍正37年,满洲官员非常多,老百姓逐漸减少,为保证安全,巩固清政府政权,在汉城的东边修建满城,后于民国初期被付之一炬。
汉城也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消磨殆尽,只留下残桓断臂的土城墙在西洋下毅然地像是要证明曾经在这片土地上拥有过的辉煌。
二、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角度看,巴里坤的封闭性保留了文化的原始形态。尽管沉淀在这里的文化交融渗透后成为一种具有鲜明西北汉文化色彩的巴里坤式文化,但这种血脉与陕甘仍然是水乳交融的,这种特色造就了它在新疆的唯一性,也是巴里坤的幸运。清代是巴里坤历史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然而随着历史动荡,遗留下来的仅余清代粮仓建筑和残破的城墙旧迹。
解放后,明清两代修建的寺庙早已被拆毁,后建了县发改委、武警边防大队、县百货公司、公安局、粮食局等,以及围绕清代粮仓、遗留商宅以及松峰书院的大量民房,这对巴里坤物质文化遗产区是极大的破坏,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发展巴里坤的旅游文化,应对古城历史文化区进行重新规划和改造。
三、历史文化街区总图规划
依照十二五规划政策,在保护原有历史遗迹的基础上,对清代汉城遗址进行重新规划,修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一期规划用地红线控制在武警边防大队南侧、汉城南街西侧,古民宅街区以北,距清代粮仓东墙退线15米的空地上,总用地面积约11151.84㎡。其中主入口设置在汉城南街,距离303省道和汉城南街道路交叉路口中心线267米。
入口宽度保留20米,并设置清式柱式牌坊。从牌坊进入历史文化街区后是面积为600㎡的入口广场,正对20米高的三层八角攒尖顶塔楼。塔楼是整个一期建筑群落的制高点,为标志性建筑。这种制高点设计也是中国古建筑群落规划样式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塔楼南边是原有的通往清代粮仓的宽8米的通道,与入口广场和主入口形成S形轨道,打破了原有直通汉城南街的通道。
从中国风水学上来讲,中国古建筑群落从来都反对道路的直来直去,这会导致冲煞。山海经中也曾经有云:“直来直去损人丁”。而通常会以在入口设置照壁或者建筑物的方式使得道路形成人为的曲线。历史文化街区一期的道路也是通过设置牌坊、塔楼的形式破掉原有的道路。
一期建筑共设有五栋,除了与入口牌坊正对的2号塔楼外,还有四栋功能以餐饮和购物为主的矩形建筑。其中牌坊两侧是与汉城南街平行的1号、5号楼。进深都为16.7米的两层歇山顶建筑。其中5号楼长度为73.7米,1号楼为37.4米。1号楼北侧与二期的建筑在后期加设二层架空走廊,使得其相加的总长度和5号楼长度保持一致,统为73.7米。后期从主入口观看,整个外立面是以牌坊为中心,两侧相对称的矩形建筑群落。这种中轴对称的建筑形式在古代中国是中央集权等级制度政治思想的一种集中表现。
塔楼两侧是与1、5号楼平行的3号楼、4号楼。为悬山式屋顶、进深为12米的三层矩形建筑。除入口广场外,在南边4、5号楼之间预期设计以巴里坤文化为背景的主题雕塑群和主题绿化设计。提高绿化率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历史文化街区的街景风貌,为游人提供休闲舒适美观的环境空间。
四、历史文化街区建筑设计方案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是巴里坤清代遗留下来的汉城遗址,内有“清代粮仓”保留建筑,所以一期整体规划建筑形式都是以清代样式为蓝本设计。其中主入口牌坊是四柱三开间两面坡式。朱红色柱子高出屋顶,柱子下端是汉白玉包袱角抱鼓石。中间字牌上书有“巴里坤历史文化街区”的字样,两边绘有金龙和玺彩绘,高大的牌楼伫立在汉城南街上泽泽生辉。
迎街的1号、5号楼作为入口门面建筑高度为15米,制式相对高些,为重檐歇山式屋顶。两栋楼平面布局相同,四周设有围廊,二层围廊上的挂落用第二等级的青绿色旋子彩绘做装饰。建筑以8.4米×8.4米柱网框架为主,迎街和内街双面开门,一层为6米进深的小空间,主营巴里坤特色小吃如羊肉焖饼、艾面、椒蒿、野蘑菇汤饭等。一层层高为4.2米,两端设公共楼梯间上至二层,二层层高3.6米,是三个开敞大空间,后期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随意划分空间,不会影响建筑的整体稳定性,这也是框架结构的优势所在。
与1、5号楼平行的3号、4号楼格局基本相同,高度为17米。制式为等级相对较低的悬山顶三层建筑。进深为12米,东边设廊,单边开门,一层为进深9米的小开间,主要经营巴里坤特色烧烤。其中有三户设内置楼梯可直通二层、三层,二、三层为开敞大空间,完全可以满足游人来巴里坤享受特色美食的需求。
作为一期标志性建筑的塔楼,高度为20米,长、宽各18米的矩形建筑,共有三层。其中台基高0.9米,二层设置十字顶四出抱厦,顶部设计高1.2米的平座,用金龙和玺彩绘作饰。塔楼顶部为装饰有金色宝鼎的八角攒尖顶。塔楼作为一期的核心建筑,也是整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点睛之笔。
五、结语
巴里坤是新疆汉文化的发源地,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迹却逐渐被人们淡忘,任其消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次规划设计重现了巴里坤县古城历史文化建筑风貌特色,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以浓重的笔墨充分展现了汉文化建筑的灿烂与辉煌,也是巴里坤现代文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延续的体现。
【作者单位:昌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