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新乡土主义风格
2013-04-29缪琳
缪琳
摘要:在全球文化日益趋同的今天,建筑设计领域出现了“新乡土主义”这一建筑文化思潮。“新乡土主义”建筑文化的精髓在于唤醒大众的“乡土文化”意识,协调好自然与人文环境。文章从新乡土主义的设计风格入手,通过对王澍先生所设计的宁波博物馆这个实例的具体分析,阐明了作者对于新乡土主义风格的进一步认识。
关键词:新乡土主义;建筑设计;宁波博物馆;风格创新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全球文化也开始日益趋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式的通用建筑风格开始蔓延到世界各地,各国建筑的地域风貌被淹没,“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建筑设计问题困扰着中国的建筑师。全球一体化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各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经济发展的浪潮吞噬了乡土建筑文化,我们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文化的失落,特色风貌的消失,人们开始彷徨,失去自我……为了反对建筑的“国际式”模式,建筑设计已经开始走向多元化道路,而新乡土主义风格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背景下的建筑思潮中应运而生。
新乡土主义是一种强调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的设计倾向,强调以乡土味和民族化为特征。它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划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特色,使建筑在整体风格上与当地的风土环境相融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建筑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精神和气氛
当我们真正看到一座建筑或者置身其中的时候,我们关注的不是建筑的形状,而是建筑所产生的气氛和传达的精神,可能不需要任何语言,它直接就能击中你,它会让你感动,它会让你震撼。建筑的精神和气氛对人的影响特别大,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甚至都不自觉的就被这种精神和气氛所影响。
王澍先生认为当代中国建筑必须延续中国传统艺术,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方面,而是横跨各个艺术领域。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近现代的中国建筑无不受着西方建筑的影响,在高楼林立、交通复杂的环境中,王澍先生在国内率先提出“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主张,这是在建筑领域内对“现代与传统”关系的全新认知。一般而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以地方建筑的形式为蓝本,原样照搬或是有意模仿或是符号化地体现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上;另一个则是从建筑本身的内涵出发,去研究传统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从中选取我们所需的设计灵感,即在新乡土主义风格的设计中体现对中国传统本土文化的时代解读。
王澍先生一贯坚持“以自然之道、人文地理、景观诗学为出发点,强调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宁波博物馆的设计就是这种主张的探索和实践,设计所采用的就是新乡土主义风格,其建筑设计理念产生于对“建筑非人性倾向的反对”。他的设计没有遵循一成不变的传统规则和设计模式,而是在设计中尽量使用地方材料,因地制宜;同时要用现代技术,符合现代生活且有时代设计感。
二、博物馆要用来收藏时间与回忆
中国的博物馆建筑从最初的仿古建筑(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到后来的仿文物器型建筑(如上海博物馆),都是在一个“仿古”风格的理念上做文章。宁波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鄞州区,围绕博物馆的周边计划建造成一个新的CBD(中央商务区),被叫做中国的“小曼哈顿”。在这样一个CBD的中心来设计一座博物馆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留给设计师一个四面八方都被完全推平的空地,它与周边的环境和原有的文化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仅仅是一块非常巨大的空地而已。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博物馆才能强调这个地方,才能传达它原来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呢?简单地模仿中国传统建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一个3万平方米的建筑单体是套用不上任何一种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在设计方案前,王澍先生在场地周边进行调研考察,发现这里原有的30个非常美丽的村落,已经拆掉了29个半,可以说这里已经是一个几乎没有回忆的地方。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需要一个赋予某种含义的建筑设计来体现博物馆的使命。我们可以看到建成后的宁波博物馆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如图1),王澍先生有意将博物馆的高度控制在24米以下,建成后的博物馆会与周边将要出现的高层建筑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这里将来会是玻璃幕墙的世界,将有一百栋高度至少在一百米以上的建筑要在周围出现。王澍先生的设计还有另一个含义,即博物馆的底层平面是个简单的长方形,但在朝上生长的时候这个建筑就开始开裂,微微向外倾斜,演变成抽象的山体。如果说博物馆的下层是统一的、规矩的,那么上层就是自由的开始,就是它所呈现的一种自由开裂的状态。这种开裂的方式似乎有点像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对于山体的表达方式,然而这种方式是几何形的,又有点像建筑,它是一个几者之间、似与不似的一种抽象的玩味,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试图传达的就是人们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事物会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当走进宁波博物馆里面我们也是看不到开裂的,只有与博物馆有一定距离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这种自由开裂的状态。当我们穿梭于博物馆的平台,会有一种置身峡谷或者是古村落或古城之中的感觉,似山似城。
王澍先生说过“提升传统技术,这也是我们在使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体系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大量使用手工技艺的原因。技艺掌握在工匠的手中,是活的传统。如果不用,即使在形式上模仿传统,传统必死;而如果传统一旦死亡,我相信,我们就没有未来。”宁波博物馆的外墙是最引人注意的,外墙采用浙东民居常用瓦爿墙和模板清水混凝土墙两种方式混合装饰(如图2)。瓦爿墙使用的砖瓦都是宁波旧城改造留下来的青砖、龙骨砖、屋瓦,甚至还有打碎的缸片,相当于把宁波的历史砌进了博物馆。数年后,当“瓦爿墙”布满青苔甚至长出几簇爬山虎,它就真正融入了历史。清水混凝土墙使用的模板由毛竹制成,利用了竹板随意开裂后的肌理效果。毛竹是江南地区的特色植物,承载了许多的中国人文色彩,它使原本坚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就像建造中国园林,特殊材料的用法赋予宁波博物馆不同意义的生命。宁波博物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建筑,而是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建筑设计,在空间中营造时间的感觉,使得环境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将自然、历史、现代这三种不同的元素巧妙的统一糅合。
三、建筑应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
“把过去的生活留住”是王澍先生一直强调的“建筑中的时间概念”,这里的“时间”一方面是指实际意义的时间,另一方面是指一种文化的根源。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其切断,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文化根源割舍的话,我们就会失去过去,就不知道未来该走向哪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令人深省的问题。例如加拿大的文明是建立在以英国移民为主体的文化根源上,无论它们搬到任何一个新地方都会有着英国移民的文化痕迹,这是它切不断的文化根源。这个观点对我们现代来说也是适用的,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剧烈变化的环境当中,我们必须要保证传统的文化根源是不断延续的。中国文明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它不断地向自然学习,而后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其实这些方法都是从自然里学习借鑒而来的,我们在自然当中观察到这样那样的现象,然后经过人为的加工再创造的方式达到一种模拟效果,我们在自然当中并不能简单的看到这种直接的对比。当建筑的设计理念上升到这个层面的时候,我们的建筑所传承的可能不仅仅只是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甚至可以超越了中国的传统而趋近其他文明,当不同的文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们将会自然而然的融会到一起。
【参考文献】
[1]王澍.设计的开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尹定邦,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王澍,虞刚,陈宇.当空间与记忆相遇 宁波博物馆[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9(01)
[5]青锋.建筑·姿态·光晕·距离——王澍的瓦[J].世界建筑,2008(09)
[6]王澍.虚构城市[J].新建筑,2002(03)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