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2013-04-29石云天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

摘 要:中国传统山水画与禅宗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禅宗突出人性自觉,实现了佛教的自我内观向自然客观境界的转向,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绘画题材,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上均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思想 山水画 意境

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由印度佛教的神秘主义,中国老庄的自然主义以及儒家的实用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禅宗的建立与传播对中国的社会,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尤其是中国山水画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他并未表现在语言符号上,因为禅宗本来就否定了语言的表达的无限性和可能性,他的影响主要通过对中国文人,士大夫性格以及审美情趣的渗透,,反映在对艺术需求的意境和主体的审美观照之中。

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绘画题材上。魏晋以前绘画的题材以人物为主,服务的对象是宫廷寺观。禅宗及老庄思想兴起以后,其在艺术上空,远,淡的境界追求,在人物的绘画上也很难找到着力点,禅宗思想要求能扩展作者的胸怀,这是人物画这种题材的绘画,不容易有太丰富的表现,绘画所能涵容的作者精神已经受到了限制。在中国山水画萌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文人们同样也以虚无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去体会大自然,使中国的山水画自始至终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而不是纯客观自然景物的再现,这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因为在文人们看来山水的美不在于山水本身,而在于山水中的意境,“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体现了道家的“万物自然,道法自然”的思想。选材上,魏晋这个动乱时期,绘画中取材也发生了变化,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中,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促进了江南一带的发展,南方秀美山川的景色给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他们不同程度的在其自然山川中找到寄托,并且在山水画中再现了这种感受。禅宗主张过而不往之,去来认之,是自心与自性的彻悟,在瞬间顿悟的心境中发现自心与自性。禅宗这种在于自我内心瞬间的顿悟的解脱是一种人人可行,并且有时宜行的解脱方法,因此人们逐渐把目光从外向寻求解脱转向了向类内心寻求解脱。自此,绘画者不在是画工,绘画也不再是政治,宗教的附属物,不再是以人为主的单一绘画,而是主题的心灵创造,是“心画”,是人生体会与所悟的“形迹”。所以,如果说玄学的出现使山水萌芽,那么禅宗思想为中国画这种在题材上,立意上有限的绘画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从而,以前的以人物画为主占据画坛的局面,开始转向自然山水。文人们纷纷将思想感情寄于自然山水,寄于绘画笔墨,抒发胸臆,遣兴逸情。

禅宗思想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画的题材,还改变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念,意境的追求是禅宗思想对山水画最重要的影响。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讲道:“真山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所以中国山水画并不要求画家再现眼前的真山真水,而是对真实物象的高度概括,笔意间表达物象的神韵气质,使观赏者看到作品时展开想象,达到身在此山中的效果。山水画讲究“气”“趣”追求意境和禅境,抒写主观的心灵,追求“物我同化”的创作,以及含蓄朦胧的审美意向。禅宗思想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画家用独特的形式将身边的山水绘进画中,大大扩充了他们的创作题材,使内容的精神层面得到升华,让人们能与平常景物和平常心中体会“生活即禅”和“道无所不在”的道理。山水画的意境因为必须是作者通过体验才能感悟,所以画中的意境成为了艺术家内心的情感,心中所体验以及其对景物的形象的联想的凝聚物,这使欣赏着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力最大限度驰骋的在创造过程。因为禅境本身具有无限性,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心灵中的“意”,“空”,“气”,“趣”的感受很难用象征的手段来表达。艺术融合了体验,感知,情感,联想等多种心理因素在其内的心灵活动。这种活动以追求和达到“天人合一”为至境,“天人合一”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禅境。

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上。早期的山水画就有状物抒怀的体现,在展子虔的《游春图》中就可以看出,图中的一些游人在春山之间兴高采烈的神态,以及那春意盎然的情景,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不仅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再以唐代李成为例,邓椿认为他所作的画中的形象多有象征意味的意味,“所作的寒林多在岩穴中,裁札俱露,一兴君子在野也。自余窠植尽生于平地,亦以兴小人在位。其意微也。”以岩穴寒林,平地超植来比兴君子和小人,使人通过画面感受到画外的境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升华。我们知道,禅宗思想是把外界事物的变化的根源看做自己内心的变化,由于自我内心的变化,创作才会具有各种“灵气”,山水作品之中反应了作者的主观意向。所以山水绘画中要求具有灵变,灵不是指具体的某处的物象,而旨在所绘画的景物中有了变化,才能有“气”的存在。这样的变化可能是色彩的变化,笔法的变化,或者是山的布局,云的穿插,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种氛围,这样的氛围不是在无原则的变化中得到的,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所想表达的氛围而变的。北宋画家米芾在其《画史》中曾说:“山水古今相师,,少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似便已。”从中可以看出在山水画的创作中需要作者随心所欲,不拘泥于物象的形态,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按照禅宗的意思,既然法相一界,世间万物的差别都应该是佛法或者本心的幻化了。那么山河大川所能容纳的一切,一株花草或者一棵树木也同样能具有一切,即“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佛法在世间,在万物之中,只要是有所感悟的人,都可以领略得到。

禅宗强调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中国山水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强调人对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性和对环境的心灵感,主张师心自用。两者默契的相吻合。中国画家们在绘画创作中并不是客观再现自然山水的一草一木,而是通过感知,理解,情感和联想等多种心里活动且以客观为基础主观的描绘心中的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也是禅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历纲要》,黄宗贤 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2]《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李来源 林木 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3]《古代山水画论备要》,殷晓蕾 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作者简介:石云天(1988.8.14-),男,四川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国画专业10级本科,研究方向:绘画专业(中国画方向)。

猜你喜欢

山水画意境
我来打开山水画
情融意境韵含美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中國畫的意境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室内山水画最养人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