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一元的咏史诗

2013-04-29李炳鑫李彩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隐士

李炳鑫 李彩春

摘要:咏史诗在孙一元的作品中作为重要题材之一,它集史实、诗情、哲理于一体,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文情并茂,情理相兼。对于研究孙一元的诗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吟咏;隐士;咏人

孙一元作为明代中期的隐逸诗人,在学术界引起诸多学人的注意,对于这位痴迷山林的诡异诗人,除了他扑朔迷离的身世外,他的诸多做法叫人费解。他漫游祖国名山大川,参加文友诗会,交结社会的各类朋友,如果说蔑视权贵不屑仕途他却与官员交往实属频繁,在他现有的诗歌中虽然没有发现他想步入仕途的作品,但他的诗歌总是在貌似隐士的平淡诗风中掺杂着对于社会对于时政批判的檄文。

一、咏人主题的呈现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集《太白山人漫稿》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却也是其诗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不能不说是他的思想中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在他的咏史诗的诗歌中对于人物的偏好,在缅怀往事、追慕先贤、抒发感慨时,也就会以诗歌的形式加以表现,在咏人的诗歌中,通过历史人物的追忆以及人物事迹的的重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

誓死从来建大勲,长驱虎旅破妖氛。中原故旧今余几,四海相看独有君。吾道千年元气丧,皇图万里一江分。至今风断黄龙府,铁马犹嘶战后云。

——岳武穆王祠

岳飞作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被奸相所害的事实以及赫赫战功被载入史册,金军的“憾山易,憾岳家军难”感慨,亦流传至今。此诗开篇即创造了宏大的气势,显出了将士视死如归精神,致使金军一泻千里局面,此诗再现岳飞当年大破金军的壮观场面,宏大气势,正面情感喷薄而出。

又如,陶渊明的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诗歌一向视为居庙堂退隐之后“隐士”以此保持自我心灵的淡然生活状态,而孙诗中的《陶潜》表现出的情感正好相反:

江山万里云无色,归去柴桑日已斜。风景满前非故物,东篱采采独黄花。

——陶潜

诗中所选景物均是衰败萧条的特征,云是“无色的”,日是“西斜的”,物亦“非故物”,花也仅有“黄花”。如此破败的景物烘托出人物的生存条件及精神状态不言自明,在大部分人笔下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园之乐,又何尝没有劳无所获的劳耕之苦呢?那么孙诗中情感之所以不同大众的原因究其根源正是正德年间武宗荒淫无度腐败朝政的黑暗现实致使一些官吏报国无门的情感真实写照。

与借景抒情相反的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孙一元的咏史人物诗歌中也有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情感的,如他的咏怀人物诗歌,借人物的吟咏来抒发影射自己作为隐士的洒脱旷达的思想。如:

钟鸣山阁静,晨起自栉头。霜树被繁实,日出红欲流。稚子褁糗粮,下涧汲寒湫。焚香开卷帙,静坐法前脩。因看龎德公,鹿门真可求。

——读高士传

诗人所选取的物象古庙,钟声、霜林、红日、秋涧、焚香、鹿门等物象的筛选直接明了的赞扬那些脱离世俗生活,甘于淡泊,不慕奢华,居住在深林古庙中的一些高僧高尚品行。

这类作品中的有:《读高士传》《石川子》《读孟浩然诗》《谢安》《陶潜》《林逋》等这些人在文学史上“隐逸一族”各具佳话,孙对他们的吟咏即是对这些人事迹的再现。在咏人的诗歌中分为两类,一类作为全隐的石川子、高士传隐居山林隐姓埋名,这些人都具备诸葛亮的才干,怀有治国韬略,但有的生不逢时,有的不蒙明主而无奈隐居;另一类属于半隐陶渊明、孟浩然、谢安、之流这些人在官场上是烜赫一时的贤人,但由于受奸佞小人的排挤迫害,最终看破世俗过起隐居生活。这两类人在孙一元的笔下无论全隐还是半隐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是对于社会的关注。

二、双隐思想的形成

孙一元的咏史诗中“咏人”在诗歌中的比重虽不大但其咏史诗存内容书写过程中既有在文艺作品“知人论世”脸谱画的一面,亦有其“千人千面”不同表现形式。通过其歌咏各类人物,既可以看出同而不同的同类的“情感”表达,又可在不同亦同的诗歌赏析中领会同类“隐人”。最终汇成咏史中“双隐思想”——通过古人抒发的“隐情感”,如:

纨扇歌初歇,开帘草又新。如何双燕子,占断六宫春。

——班婕妤

这类诗歌在古代诗歌中创作中是普遍出现的,历代皇帝后宫宠幸妃子的事迹,这首诗写的是汉成帝由宠幸班婕妤到宠幸赵飞燕,赵和德姊妹的同时亦勾勒出又写出了班婕妤的的才华。虽然短短的四句话,却交代清楚所咏的核心,首先第一句双隐语“纨扇歌初歇”,暗喻班婕妤最终失宠,也指出当时班婕妤的《团扇歌》在后宫中很流行,最后两句写的是赵飞燕姊妹的在后宫独宠的事实。咏史诗的作用在于咏史以明志,孙一元没有明确的谴责语气,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双燕”独占后宫,而德才兼备的班婕妤却失宠。而这种笔法正是孙一元诗歌中“隐情感”表达的特点。

孙一元在咏人的另一类詩歌中即是借咏“隐士”形象来抒发自己“隐居山水”的洒脱情怀。如:

我爱陶弘景,不受万乘束。挂冠事栖遯,归来卧空谷。青山读玉书,白鹤下高木。乃知悟悦心,长日云相逐。

——我爱陶弘景

诗中第一句即点明“我爱陶弘景”原因是“不受万乘束”及“挂冠事栖遯,归来卧空谷。”而其生存环境是“青山读玉书,白鹤下高木。”情感表达则是“乃知悟悦心,长日云相逐。”这首诗中的“隐士”陶弘景肃有山中宰相之称,分析诗歌可以看出孙一元在赞颂陶弘景不为世俗名利所缚的高风亮节时,用简笔素描勾画出陶弘景生活环境。一生布衣隐居山林的孙一元对于山水之乐的体会通过对陶弘景的隐士情怀的咏怀来抒发自己更加洒脱明朗的情调。

小窻酒醒夕阳低,草色撩人思欲迷。曵杖起来出门去,山樱子落竹鸡啼。

——睡起效赵子昻

从内容上看颇具白居易的“白俗”,只有四句话,通俗明了,无雕饰、无藻饰、自然而然,通俗易懂,写夕阳落山景色,一目了然。从景物的描写及艺术构思上与王维的鸟鸣涧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如此娴静的环境中作者心静止水。

子陵太公流,垂钓迹相似。一朝载后车,尚父任国事。陵也帝王师,谏议非所志。桐江一丝轻,烟水从此逝。文叔惟故人,侯霸乃奴隷。高踪邈难攀,清风满天地。

——严子陵

刑人弄神器,汉道日将覆。群贤抗大义,机露身先戮。矫矫南州士,云卧匡山曲。高鸿眷青冥,潜虬媚幽独。朅来世可遗,力耕食自足。四海吊黄公,千里刍一束。下榻走陈侯,身尊道不辱。缅邈有斯人,千古仰高躅。

——徐孺子

渊明豪杰人,出处亦有道。昔读荆轲诗,彷彿见怀抱。晋室渐陵夷,一官非所好。刘裕乃何人,天意亦草草。归来卧浔阳,甲子纪年号。酒乃寓真情,菊也见孤操。

——陶渊明

我们在读上面的三首诗歌这三首诗里三个人都三人的才华都为当朝引起士大夫一族的足够重视,最终都退隐江湖,远离庙堂,过起隐居生活。

严子陵说的是子陵是一个虽然没有身居朝中,但却与刘秀情同手足,曾经帮助刘秀起兵,对于刘秀成就霸业有着不朽之功,但当刘秀称帝以后严却远离朝野过着隐居的生活,其高风亮节为后世垂颂,孙对其评价“高踪邈难攀,清风满天地”;徐孺子不与当官之人交往的布衣学者,泊明淡志,千古传诵“人杰地灵之典范”。而陶渊明历代公认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居诗人,在孙一元笔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蔑视权贵的陶渊明,酒菊情操透视其“南山精神”。这三位隐者之所以成为为孙一元吟咏的对象有着与孙一元相同的精神归宿,孙一元在怀有恋山情节的同时还是希望能为朝廷所用,能在社会上有所贡献,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又不为社会所接纳的事实使他不得不通过咏怀古人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孙一元的咏史诗歌中,在貌似平淡述说人物,吟咏风景的表面里实则是经过孙一元深思熟虑的思考,运用艺术手法中一些简单的白描勾画,从而使那些简单的吟咏诗歌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要求我们去探析挖掘。

【参考文献】

[1][明]孙一元.太白山人漫稿[M].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

[2]赵望秦.古代咏史诗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12)

【作者单位:李炳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彩春,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隐士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随波逐流还是齐物逍遥:隐士文学的批判性阅读——以对渔父形象的讨论为例
DOWN TO EARTH
隐士的文艺范儿
DOWN TO EARTH
中国的隐士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朝
隐士家世、从政考论
——以“二十六史”隐士传为例
梅妻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