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生》看纳丁?戈迪默笔下后殖民世界的生存困境

2013-04-29徐宏前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生存困境后殖民全球化

摘 要:通过对《新生》中,新生的悖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以及后殖民时期人际关系的异化的分析,尝试分析和阐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世界的种种生存困境。指出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的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在迷茫中求得新生。

关键词:戈迪默 新生 全球化 后殖民 生存困境

一、引言

纳丁·戈迪默,199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因其多年来一直坚持用手中的笔揭露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邪恶本质而被誉为“南非的良心”。在过去的五十多年里,无论是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前还是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后,她从未放弃过对南非和南非人的关注。纳丁·戈迪默在二00五年发表了她的最新作品《新生》,在这部小说里,纳丁·戈迪默力图向读者阐明当前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世界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后殖民”(post-colonial)一词原产生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用来指那些独立后的殖民地国家。所谓“后殖民”并不是什么殖民的终结,而是殖民之后的殖民。“后殖民”和前殖民的根本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文化殖民”。它不需要刀光剑影,也不需要攻城略地,而是派遣文化作和平使者,使殖民对象向着自己的文化靠拢。这是一种“不战而胜”的殖民方式。后殖民是一种文化侵略主义。

“后殖民批评理论”作为一种反对派理论,它的研究取向大致有二:一是针对后殖民地,研究其殖民本土化的文化状况,看它的文化话语之书写与运用,即文化实践是如何地被殖民化。二是针对文化宗主国,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文化和霸权进行历时性的剖析,从中研究它对殖民地文化的态度与方式,并对其充满优越感的文化逻辑进行批判。

从本质上来说,后殖民写作的作家,就是要通过对文化宗主国的揭露与批判来强调殖民地自身文化的独立性以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独特价值。然而,全球化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作为一个学术术语出现后,到目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存在。全球的本质就是要消灭差异性,因此,全球化对后殖民世界以及后殖民写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新生》的解读来阐明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世界的生存困境。

二、新生的悖论

小说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系列的关于新生的悖论。三十五岁的男主人公,保罗·班纳曼,因为甲状腺癌做了手术,术后用了放射性药物以杀死残留的癌细胞,保罗也就变成了一个放射源。为了不给保罗的妻子与儿子造成危害,保罗的父母不顾自身安危,毅然将保罗接回了自己的家里,悉心照料。保罗病愈,重新回到自己的家中,并且和自己妻子又生下另一个儿子,放射性治疗并没有给这个小生命带来任何残畸。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戈迪默关于殖民地在取得独立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的隐喻。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保罗),由于创新疲乏,无法补充和维护自身健全的价值体系,其生存必须依赖前宗主国(保罗的父母)的庇护。在文中,就是保罗出院的那一节“是他母亲把他从医院接回来的。… … 她俯身推开自己身旁的副驾驶车门,充满权威性地拍了拍。……回到了过去的家,他父母的家。”(p3-4)在这里,作者向我们暗示,保罗的父母代表着优越的殖民宗主国,保罗就是殖民扩张的前殖民地国家;当殖民地的发展遇到致命的困难——犯上癌症的时候,他们必须再次回到那个他们曾经努力奋斗才得以离开的家,才能得以新生。这正是许多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前殖民地国家的真实的生存困境。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萨特曾说“他人是我的可能性的潜在的毁灭者”,而我们似乎在这里看到了,戈迪默对此种说法的质疑,她似乎在说,毁灭者也可能是新生的开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前的界限都不再那么清晰了。正如霍米·巴巴所坚持的那样,整个后殖民世界就是一个“混杂体”(hybrid),这个混杂体既是殖民统治力量造成的,也是殖民地人自己造成的。

其实,我们也可以在这本新书中看到作者开始以南非白人的视角去探索后殖民社会生存的种种悖论。保罗的父亲和母亲,阿德里安和琳赛,阿德里安年轻时为了养家糊口而主动放弃自己的考古爱好,结果却换来了天生丽质的妻子琳赛的四年背叛,此事对阿德里安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时光荏苒,转眼人生步入老年,此时,琳赛迷途知返,试图对阿德里安有所补偿,可就在两人恩恩爱爱地去墨西哥踏上考古之旅的过程中,阿德里安却居然爱上了一个小他30岁的异国导游,并最终客死他乡。而经此变故之后的琳赛,竟然将余生的爱心献给了一个患艾滋病的异族黑人小姑娘。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将保罗的父母看成南非有良知的白人的代表,两个人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在当前全球化的冲击下,由于各种族的混合影响,白人殖民者内部的不同理念的冲突开始加剧,白人内部的生存状况也不再是独石一块,各自有不同的诉求,阿德里安与异族女子墨西哥导游的出走与最后的客死他乡,也在悲壮的提醒我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白人已经回不到从前的生活状态了;而琳赛的爱心与异族黑人小姑娘的艾滋病,又似乎暴露了戈迪默对殖民文化与当地的本土文化相结合的前景一种怀疑,值得我们驻足深思。她似乎在向读者昭示:后殖民世界的路在何方依然是个迷;然而,生命之意义就在于其永远不会让任何人可以重复老路,这不正是“新生”的意义之所在吗?应该清晰地看到如今的社会是由不同背景和不同社会经历的人群构成,边缘生存就是当今的生存状态。人们不再局限与自己所属的阶层背景,反而开始受制与生活经历对他的改变和影响。

三、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保护的冲突

小说中另外一条线索就是保罗终于病愈,而且又重新投入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斗争中了。最后,保罗的组织配合国际环保组织(全球化的形式),成功地搁置了国内外企业在“非洲伊甸园”奥卡万戈和蓬多兰地区开发修建高速公路、大坝、核电站和沙丘采矿的项目。不过,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保护,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因为,没有修建“十个大坝”,民众饱受洪水之苦;而采矿项目的搁置又会影响当地的就业。

“你从那大海雕成的沙丘景色中挖出一千万吨重矿物和八百万吨钛铁矿,这不就是存活下来的道德吗,这不就是实现工业化吗?而工业化,不正是利用我们丰富的资源,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提高穷人的收入吗?……假如亚伯必须该隐扔出巢外;那不也是为了一种更大意义的存活吗?……想在这里面寻找一个解决方案,是没有用处的。”(p182-183)

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想要继续独立地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发展经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就有“澳大利亚”公司这样的组织来对他加以开发。开发经济必然要对自然侵害,不同的人做出不同的反应,保罗是“头脑中满是他刚刚离开的他所热爱的荒野”而其妻子,贝雷妮丝则是不理解他的丈夫“为什么她的男人一定要拯救这整个的该死的世界”。

我们似乎可以读出戈迪默的困惑,存在是不是一种绝对的事物,存在是不是一种混合,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能合情合理地相伴存在吗?“主啊!这就是我们想通过吸引外资得到的吗?在海滩上采矿,而于此同时旅游部长则说德国人、日本人,以及什么什么人都在飞来,对我们的经济前景大有好处”(p89)。正如戈迪默所说,或许我们能看得出开发的灾难,然而我们却无法找到一种更新的创新的发展经济的模式来代替现在的模式,这才是“新生”的另外一层含义:新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必须要努力找到,一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式,来重现和保存我们以为即将要永远消失的东西。在此意义的新生才是真正的新生,当然也必然是经历了一定的风险考验之后的新生。就像保罗的第二个孩子的诞生的奇迹一样,在经历了父亲的癌症和放射性照射后,能够正常的出生本身就预示着,这个新生命的强大的对不可与预测的未来的适应性,这才是作者想要的“新生”。在人种混杂的南非,那里的居民不再有清晰的身份;任何族群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都处在与其他族群的关系之中。任何事情都不再是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也就无法单一做出判断和界定。

四、人际关系的异化

人际关系的异化是戈迪默笔下的不变一个主题,《新生》当然不例外。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保罗的父母之间的关系、保罗夫妻之间的关系和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的异化,从而揭示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后殖民的生存困境。

保罗的母亲琳赛因为“偶然之爱”,而给保罗的父亲阿德里安带来无尽的痛苦;然而,“爱,两条爱之河汇聚于孩子这一焦点,孩子是他们相互承诺关系的结晶,孩子作为一种复合的存在状态,……他谈论那有关他俩将共同进入的人生新阶段的计划。”(P85-86)两人退休之后,本应共享天伦之乐,谁料想阿德里安却在夫妻俩共同游览墨西哥之时爱上了他们的导游!这种生存的异化和荒诞,正是我们无法只单纯地从殖民角度去解读的,我们只能说,这是戈迪默站在泛人类的角度,向她的读者表明,在全球化的后殖民时代,我们不能再只狭义地关注反殖民的斗争,因为她笔下的人物首先是拥有人类共有的某种性格和心理特征的具体的人,而不再是依种族或文化身份划分出来的群体特征。

这种暗示在保罗和其妻子贝妮的关系上表现的更为突出,保罗干的是环保的工作,并因此而患上了癌症;说明其信心之坚决。保罗的妻子干的却是与环保对着干的广告招商工作。并且,她对丈夫的工作多有不解。我们可以从中读出这样的信息,即后殖民社会的混杂性使得各民族内部都不再是独石一块,而是在与其他民族的接触中形成了新的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一种民族的新生。似乎可以看见戈迪默对后殖民时代单纯民族主义的些许质疑。

文中对黑人和白人关系的变化的描写更是比比皆是。“保罗是在种族隔离制度下长大的,如今,国家的状况改变了,孩子可以受到种族隔离制度下绝对无法受到的正常教育,但却也提出了新的选择问题。没有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隔离了,可是究竟应该上男校呢,还是男女合校?”(P49)那些狂热的单一民族主义分子,看到这样的描述,定然不会再坚持,只要消灭了殖民主义,就不会有矛盾存在的幻想了。

五、结语

从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算起,非洲的各个国家都开始走上探索本民族的后殖民发展之路。这期间,有过走完全摆脱前殖民宗主国的影响,回到殖民前的世界的道路的尝试;也有过照搬前宗主国的经济、政治模式等,过度依赖前宗主国的实践;甚至,有人提出过要靠殖民地本身的经济发展来解决后殖民时期的种种问题的模式。然而,直至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后殖民世界的路在何方依然是个迷;不过,在戈迪默看来,人类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会走任何人可以重复的老路,人类的使命就是要不断地在迷茫中寻求新生,这正是《新生》的意义所在。戈迪默本人也开始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对后殖民世界进行探索和发现。她向读者展示,只有当人们不再纠结于黑人与白人、隔离与杂居、殖民地与宗主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等等二元对立的世界,而以一种新的姿态来面对这个日益变小的世界,人类才能赢得一次更高意义上的新生。“新生”,正是戈迪默这位年逾九旬的世纪老人,对未来世界的乐观展望。

参考文献:

[1]纳丁·戈迪默.《新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04

[2]任一鸣.《后殖民:批评理论与文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02

[3]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4]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5]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Edward,W.Said. Orientalism[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1978.

作者简介:徐宏前(1971.9-),男,安徽六安人, 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英语文学,现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生存困境后殖民全球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之下的少数族群——霍米·巴巴后殖民理论浅探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后殖民解读与性别研究的有机结合
——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阈中的马琳·诺比斯·菲利普诗歌研究》
全球化陷阱
黑暗月光下的非洲丛林——《大河湾》的后殖民生态解读
农村教师生存困境分析
论被拐卖女性的生存困境
论新写实小说中普通人物的生存困境
《女勇士》的后殖民女性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