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清代汉口“匣费”形成及原因

2013-04-29徐和阳

北方文学·下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汉口

摘 要:汉口匣费是两淮盐商在运盐、销盐过程中打通官府关系的一种重要杂税。汉口匣费产生于雍正二年之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清初官吏对盐商层出不穷的搜刮。另一方面则是私盐畅销对官盐利润的挤压也加速了匣费的产生。因此,对汉口匣费的研究有利于对两淮盐商于地方官府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汉口 匣费 两淮盐商

“匣”即箱、盒子之意。《朱氏舜水谈绮》卷下“器用”条:“箱,匣也。”[1]181到了明清时期,“匣”的作用进一步多样化,出现了专门存放贵重礼品和钱财的“拜匣”。其中反映在清代汉口盐务中“匣费”,就是“匣”逐渐演变而来的。国内外关于汉口匣费的研究有:罗威廉在《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中把汉口匣费的本质归结为“商务管理金库的开支预算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除行贿基金外还有各种慈善和公共事业捐赠。”[2]130佐伯富对匣费的解释为“汉口、南昌等岸店商人向有关系的官僚奉献的一项陋规。”[3]49徐泓在《清代两淮盐商没落原因的探讨》中则认为:匣费、岸费等浮费的增加造成官盐价格的提升,盐价增涨致使官盐滞销,从而导致两淮盐商的没落。[4]10但是他们在文章中仅仅对匣费作简单的叙述,并没有对匣费作出具体的探讨。本文主要对清季汉口匣费形成的时间和原因作详细的阐述。

一、汉口匣费产生时间

关于匣费时间问题,日本学者佐伯富在《清代盐政之研究》中认为“匣费最早出现在乾隆时期。”他依据的史料是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四三中姚莹的《变盐法议》,姚在文中提出“乾隆中,即有匣费之名,屡经裁减。”[5]但是根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记载:两淮盐商在行盐口岸“俱设公匣”。[6]卷二十五《课程九》两湖地区以汉口口岸为主,江西地区以南昌口岸为主。李周望在雍正二年清查淮扬匣费时,对江西、湖广地区的匣费也一并清查。据嘉庆《两淮盐法志》载:“钦差户部侍郎李周望等,将淮扬匣费清查裁减,止存银二十万余两。其浮费银四十九万余两,概行裁减。至江西、湖广等口岸匣费,另系一项。雍正二年清查扬匣之时未经一并清查。”[7]卷二十五《课程九》到雍正二年,汉口匣费在浮费的比例中占据一个重要的方面。因此,我们可以推出汉口匣费在雍正二年之前就已出现。

汉口的兴盛始于明代成化的汉水改道,至清朝时期就已发展成为与河南朱仙、江西景德、广州佛山并称的四大名镇之一。清人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说:“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皆于此焉转输,虽不欲雄天下不可得也。[8]卷四”汉口基本上涵盖了清代九个省区的贸易,为明清经济贸易重镇。盐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也是汉口诸多贸易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因此,两淮盐商如何处理与汉口盐务官员的关系,从而保证行盐运行、销售的畅通无阻,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匣费”成为盐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下面探讨一下“匣费”出现的原因。

二、汉口匣费产生原因

第一,清初官吏对盐商层出不穷的搜刮,致使盐商在汉口不得不设立匣费来贿赂和应酬官员。康熙后期,由于皇帝实行宽政,对官吏管理比较宽松,致使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吏治腐败的现象。特别是两淮盐场地区,除固定的税额外,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对盐商进行层出不穷的搜刮。在《两淮盐法志》中就提到:“天下盐课惟两淮最多,而天下商力惟两淮最困,盖正课之外私费不资,遇一事即有一事之陋习。[9]卷三《古今盐议录要下》”又《淮鹾备要》卷七载“淮南杂费款目”,有纸硃、淮南匣费、仪征匣费、池太引费、屯船归公、湖广匣费等。[10]卷七”之所以有仪征匣费,是因为淮南行盐从江苏仪征出口,由长江入湖北界抵达汉口镇,因此仪征同样是两淮行盐的重要口岸。在行盐口岸,地方官府巧立名目,采用各种手段征收盐税,除征收日常的正款(正项、正课)外,还有杂款(杂项、杂课)、捐款和摊带。佐伯富认为,为了筹措地方衙门必须的经费,只有从盐商出征收新的款项,杂费也就这样滋生了。[11]49汉口的匣费属于杂费,并且属于杂费诸项里最重要的一个项目。姚莹在《变盐法议》中提到:“楚西岸店,其弊无穷。始为商人卖盐收课本而设,既乃为地方文武取用不穷之府。”[12]卷四三可见,汉阳的盐商和岸店成为汉口官员榨取钱财的重要对象,而盐商不得不设立匣费以应对。

第二,私盐畅销对官盐利润的挤压也加速了匣费的产生。从两淮盐场运盐到地方各个口岸,再通过各个口岸把行盐运往下面的州县,组成一套完整的销售体系。据《陶文毅公全集》记载,“凡商人运盐,赴楚至汉口而止,赴江西至南昌而至,即照所定之价发于水贩,分运各府州县,由城乡各店铺辗转售卖。”[13]卷一《进程文》两湖地区的行盐,先由一级代理运商自两淮盐场运往汉口,然后贩卖给二级代理“水贩”。水贩再将行盐运送到两湖下面的各个州县,转卖给三级代理店铺。最后,再由店铺零售给贫民百姓。同时在《清盐法志》里对两淮行盐的成本作出记载:“自场价、额课、引窝、捆运、包索、水腳以及河工、织造、铜斤并辛工、火足等项。”[14]卷一三〇《运销门二十一》经过层层代理商人的加价和剥削,加之上述所提到的地方官员的征税,真正卖到百姓手中的官盐,其价格必定昂贵。据《陶文毅公全集》卷一五记载:“江西、湖广各州县官盐昂贵,每斤制钱六十文至七十余文,而私盐每斤不过三十余文。”[15]卷一五《奏疏》官盐的日益昂贵,给私盐的发展以可乘之机,人民不愿购买官盐,更钟情于私盐。私盐肆虐着着我国大部分地区。汉口就是一个明显受私盐影响的口岸。“淮北引界则有芦私、潞私,淮南引界鄂湘西皖则有川私、粤私、浙私、闽私、应私、岱私。”[16]卷五十九《转运门》淮北引地受北方私盐的影响,淮南引地受南方私盐影响较大,而两湖地区主要受川私、粤私影响。早在顺治时期,湖北就饱受私盐困扰。“广东私盐由南路运过梅岭,直抵九江;西路从各水透之衡州,转之武昌。”到了雍正、乾隆时期,川私也进一步蔓延湖北。“乾隆二十九年十月,署湖广总督疏言:‘湖北宜昌府与四川夔州府接壤,向来川私充斥,大为淮盐之累。”[17]卷五十九《转运门》随着汉口地区官盐价格的节节攀升,私盐价格的低下,从而导致很多淮盐滞销在口岸。盐商只有通过行贿官员的手段来操纵盐市,导致官盐居高不下,私盐深受青睐,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地方官员向盐商索取的资金越来越多,从而促使匣费的产生和扩大。同时,汉口的私盐除川私、粤私之外,还有从两淮盐场运往汉口的官船私自夹带私盐,行销两湖地区。这种私盐成为“船私”。 据《皇朝经世文编》载:“官盐船户自带私盐沿途销售者,船私也。”[18]卷四九《户部二十四》运船从两淮盐区携带大量私盐,这些私盐不需要向官府税。这也是盐商获利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为保证盐船夹私顺利的运往汉口,盐商们不得不通过大量资金行贿地方官员,也促使匣费的产生。

三、结语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促使汉口匣费最终产生。匣费即“按引捐输以备应酬之用。”[19]卷二《王制门》匣费作为一种重要的杂税长期存在清季汉口地区。对汉口匣费的研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两淮盐商与汉口官府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对清代汉口地区盐商这一群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扬之水.说不尽的拜匣[J].紫禁城,2007,(2).

[2] 罗威廉著,江溶、鲁西校译.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89)[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5] [11]佐伯富著,顾南、顾学稼译.清代盐政之研究[J].盐业史研究,1995,(1).

[4] 徐泓.清代两淮盐商没落原因的探讨[J].徽学(第七卷).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6] [7] [9]佶山.嘉庆两淮盐法志[M].清同治九年(1870)扬州书局重刻本.

[8] 刘献廷.广阳杂记[O].清同治四年钞本.

[10] 李澄.淮鹾备要[O].清道光十二年刻本.

[12] 葛士浚.皇朝经世文续编[O] 清光绪24年(1898)上海书局石印本.

[13] [15] 陶澎.陶文毅公全集[O].清道光刻本.

[14]民国财政部盐务署编.清盐法志[O].民国九年铅印本.

[16] [17][19] 王定安.两淮盐法志[O].光绪三十一年刻本.

[18] 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O]. 清光绪八年江右双峰书屋刊本.

作者简介:徐和阳(1990 -),男, 安徽省涡阳县(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史、徽学研究。

猜你喜欢

汉口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火车站北广场建设及交通组织方案
汉口滨水景观规划评析
民国时期汉剧坤伶登台与舞台新变——以汉口《罗宾汉报》《戏世界》为中心的考察
沈祝三与近代武汉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学译致用的日汉口译教材与教学思考——以留学生日汉口译课三种常用文本为例
1928—1936年汉口人口规模实证研究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