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2013-04-29刘洪军张跃国李佳
刘洪军 张跃国 李佳
[摘要] 目的 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和氨氯地平组(B组)及联合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 结果 治疗4周后,C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显效率达76.7%,也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显效率,但三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B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 结论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缬沙坦;氨氯地平;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8-0048-02
原发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临床降压治疗的目的主要是尽量将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以及降低由高血压所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性,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钙拮抗剂(CCB)氨氯地平的降压疗效已得到广泛证实,且研究发现,其对靶器官也有有保护作用[1]。本研究旨在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90名,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定的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2],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冠心病、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病例分组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组(A组)和氨氯地平组(B组)及联合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C组),每组各30例。缬沙坦组30例患者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平均(57.4±6.6)岁,病程1~12年,平均(8.2±1.9)年;氨氯地平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41~75岁,平均(56.2±5.7)岁,病程0.5~13年,平均(8.4±1.5)年。联合组(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例患者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3~74岁,平均(55.7±6.1)岁,病程1.5~14年,平均(7.8±2.1)年。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物或停用抗高血压药物2周以上。A组给予缬沙坦(代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80 mg,每日1次口服;B组给予氨氯地平(络活喜,辉瑞制药有限公司)5 mg,每日1次口服;C组给予氨氯地平5 mg联合缬沙坦80 mg,每日1次口服。4周后测坐位舒张压>90 mmHg时剂量加倍,直至疗程结束。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血压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3]
疗效按卫生部制定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DBP下降≥10 mmHg并恢复正常或下降>20 mmHg;有效:DBP下降<10 mmHg,但可达到正常水平或下降10~20 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治疗4周的疗效比较
入选的90例高血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一例中途退出。治疗4周后,C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组的显效率达76.7%,也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显效率,但三组间的有效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见表1。
2.2 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转氨酶、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无未见明显异常。A组出现咳嗽4例,头晕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2%(7/30),B组出现头痛3例,踝部水肿1例,皮肤潮红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6/30),C组出现头痛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6/30),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组、B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 0.05)。上述不良反应中,恶心、面红、心悸均为一过性,未影响继续治疗,其余经对症治疗好转。见表2。
3 讨论
对于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的目的主要为积极控制血压的同时,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多采取联合用药控制血压。缬沙坦是一种非肽类强效和特异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选择性地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Ⅱ相关的AT受体亚型,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引起的血管收缩、醛固酮释放、平滑肌细胞增生等作用,从而降低血压[4]。氨氯地平是新一代的长效二氢吡啶型钙通道阻滞剂,其作用与硝苯地平相似,但对血管的选择性更强,可舒张冠状血管和全身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5,6]。氨氯地平的特点是:降压作用平稳、安全,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较高(64%),半衰期长达3.5~5 h,每日服药1次,可持续控制血压24 h以上。降压同时不引起反射性心率加快,并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特别对伴有心绞痛及缺血性心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7]。本研究中将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用,二者发挥协同降压作用,结果显示,C组的总有效率达96.7%%,明显高于A组和B组的总有效率(P < 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 < 0.05)。俞波[8]对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缬沙坦+氨氯地平)和对照组(氨氯地平)各100例,分别治疗12周,结果显示,两组SBP、DBP均较治疗前明顯降低(P < 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 0.05),进一步证明缬沙坦联合氨氟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好,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能更有效地降低血压。
综上,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由于本研究观察时间短,病例数较少,其远期疗效、靶器官保护作用、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等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陆再英. 内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48.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 高血压杂志,2004,12(6):483-486.
[3] 胡春松,胡大一. 高血压治疗原则的进展及我国高血压治疗策略的特点与变化[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380-382.
[4] 樊留敏. 氨氯地平片治疗50例原发性高血压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157-158.
[5] 赵浩.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0,50(5):107-108.
[6] 李鲜淑,黄山. 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成本与效果评价[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6-47.
[7] 蔡德印.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42例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6):86-87.
[8] 俞波. 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 海峡药学,2011,23(6):190-192.
(收稿日期:2013-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