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上,合肥人这样度夏

2013-04-29李云胜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度夏纳凉合肥

李云胜

安徽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四季分明,但夏季时间似乎特别漫长。在没空调、电扇的古代,合肥人是怎样度夏的呢?

大宅门里避暑忙

有人开玩笑说,古代的皇帝也没有我们现代人享福,我们出门有汽车、火车、飞机,他们只有轿子,顶多是在气势上摆点谱;我们有电影、电视、网络可以娱乐,他们只能找几个歌女跳几支舞;我们夏天可以泡在空调房里消遣,他们却要来回奔波在各地行宫里。

其实,尽管古代避暑条件有限,但聪明的古人还是想出了不少点子。

一些笔记体书籍讲述了帝王之家避暑的奇闻趣事,比如《唐语林》说:唐玄宗在宫内建造一座避暑的“凉殿”,该殿除了四周积水成帘飞洒以外,内部还装有水力风扇。甚至一些贵胄也在府里建有“自雨亭子”,每逢炎炎夏日,便躺在亭内消暑解热。成书于元朝的《武林旧事》,同样记述皇宫内建筑了一座专供皇帝和后妃们消暑的“翠寒堂”,那里浓荫夹道,飞瀑临空,室内置备数十只大盘,盘内堆放冰块,坐在这里,好像凉秋一样。传说,当时有一大学士,从炎热的阳光下,前往翠寒堂叩见皇帝,竟冻得浑身发抖。

这当然只是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过去合肥的大户人家的确有自己防暑降温的办法。

过去十字街一带的中药铺每到入伏,就会配制香囊,里面装有藿香、薄荷、菖蒲等中药材。大宅门里的管家会按照府里的房头买回来,悬挂在屋里,既防暑又驱蚊。大小姐们还在蚊帐内悬挂茉莉、珠兰等香花,夜帐中沁人心脾、香气四溢。

据说明末清初的合肥已经流传进来“风扇”,那是一种悬挂在房梁上的薄板,薄板下面缀着布幔,佣人用一根绳子来回拽,薄板带动布幔产生气流。

那时虽然没有电冰箱,但大户人家一样可以吃到冰镇食品。他们家里一般都挖有地窖,数九寒冬时雇人从南淝河里运回大块的冰,储藏在地窖里,冰上面用几层厚棉被覆盖着,到了夏天再取出来做成“冰盘”摆放在居室当中。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这制冷的效果丝毫不亚于今天的空调,还不耗电,不污染环境。

小户人家寻清凉

俗话说:虾有虾路,鳖有鳖路。寻常人家不可能像大户人家那么奢侈,但也不会躲在屋里让热浪闷死。

凉席和瓷枕是他们解暑的利器。四湾巷的竹器行的凉席摸上去光滑凉爽,买回家先用井水浸泡一下,睡上去凉气直往骨头缝里钻;再去陶瓷店里抱回个瓷枕,那枕面上是清凉凉的釉,脑袋枕着这样的枕头睡觉当然凉快极了。

扇子是老百姓又一个消暑工具,这种小巧玩意儿最初是一种礼仪工具,称之为“仪仗扇”。秦汉以后,扇子的形制主要有方、圆、六角等形状,扇子的面料采用丝织的绢素,由于宫中用得多,故又称“宫扇”。

隋唐两代,盛行于世的主要是纨扇、羽扇以及少量的纸扇。宋以后,折扇渐渐流行。明清时期,浙江、苏州、四川等地盛产折扇,并且逐渐传到合肥地区。一些文人墨客称之为“摇风”或“凉友”,并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当时已经是一种雅兴。

不过,合肥老百姓使用最多的还是芭蕉扇,扇轻风大,价格低廉。主妇们在集市上一买就是几把,回来后用碎布条把边包好,防止扇子边开裂。

识字不多的老百姓也有自己的趣味,他们为芭蕉扇也写上几句顺口溜:扇子在手中,时时有凉风。有人向我借,等到起秋风。

乡野村夫地当床

在广袤的农村,勤劳的人们天刚麻麻亮就下地干活,太阳毒辣时回家歇息。他们在田野里盖简易茅草凉亭,在大树底下乘凉;吃用井水冰镇的西瓜、稀饭等。

同样是度夏,农民的心态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也渴望有个清凉的夏天;另一方面,该热的时候应该热,那才有利于庄稼的生长。

古代的合肥农村没有化肥、农药和塑料大棚,农民基本上是靠天收。那时就有了“双抢”,即抢收抢种。如果天气不热,太阳光不烈,禾稻不长谷子不灌浆,棉桃不结,瓜果不甜,芝麻也不香。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度夏方法,光着膀子,穿一条大裤衩子,干活回来用井里刚打上来的水从头到脚淋下,暑热立马全消。再去屋后的小菜园,摘根黄瓜,摘个西红柿,随便在毛巾上擦擦,咬一口,沁人心脾。

日头正上头顶的时候,在大树下摆个小桌,喝着大茶根泡的酽茶,抽着旱烟袋,摆着龙门阵,一上午的劳累消失得无影无踪。

待太阳下山以后,村前村后已是蛙声一片,几个放牛娃用带着几根线头上绑有钩子的竹竿,赤足走在田埂上。稻田里的青蛙仍然伸脖唱歌,它们还不知道危险已经来临。当时人们还没有青蛙是益虫的概念,他们把绿油油的青蛙一个个剥得只剩下光溜溜的两只白嫩嫩的大腿,一串串地穿在枪尖上,哼着不成调子的曲子,带着战利品,奏凯而归。

乡下人的夏日夜晚基本上是在屋外度过的,他们就将地当床,顶多是撂上一床席子,然后数着星星,不知不觉中一觉睡到了天亮。

夏至后入伏有初伏、中伏、末伏之分。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时期,容易中暑、生病。因此,旧时在这时多驱鬼以求安,同时也讲究中午歇晌,讲究吃补食。此外,还要特别注意防暑。尽管如此,夏天对人体的消耗也是较大的,因为吃不好、睡不实,受到炎热的煎熬,因此称为苦夏。北方有一个风俗,即定期为小孩称体重,看看他的体重是否增加或减少,以观察儿童的生长情况。

来源:2013年7月19日《合肥晚报》

链接:

古人纳凉诗

■柳宗元:悠闲、惬意

翻开唐宋诗,古人的纳凉诗可谓比比皆是,柳宗元在《夏昼偶作》一诗里说:“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诗中描写了诗人临窗在茶几上乘凉午睡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悠闲、惬意的心情。

■白居易:散热由心静

另一位诗人白居易在《消暑》诗里写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读到此诗,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安坐于院内,室空心静,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自得其乐的纳凉场面。

■杨万里:清爽、轻松

宋代,对荷花情有独钟的杨万里也有纳凉诗来演绎在荷花池乘凉的情景,《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颇有“荷花风前暑自消”的意境。

■梅尧臣:清幽、自然

梅尧臣的《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觉寺避暑》:“绀宇迎凉日,方床御络衣。清谈停玉麈,雅曲弄金徽。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该诗描写了在寺院中消暑的情景,寺院殿宽廊长,古树参天,人迹罕至,环境清幽,令人心静生凉。

■陆游:清香袭人

在古人的消暑诗里,陆游有一首诗是颇有诗情画意的:“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该诗写的是诗人常在水波粼粼的莲池边和清风徐来的柳树下乘凉,那沁人心脾的淡淡清香,伴着凉意阵阵袭来。

猜你喜欢

度夏纳凉合肥
“纳凉公交”值得推广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纳凉
度夏
听名画里的人讲述度夏宝典
合肥:打造『中国IC之都』
让玩具陪宝宝清凉度夏
动物纳凉各显神通
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