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普通高校课程设置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2013-04-29方龙南徐在学白菊

东方教育 2013年8期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方龙南 徐在学 白菊

【摘要】课程设置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毕业生就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课题。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普通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建立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学生的需求,最终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全面提高全方位的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本文使用问卷调查和数据对比的方式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

【关键词】课程设置;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学生需求;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在2001年—2010年的十年间,我国普通高校的招生人数由268.08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61.08万人,增长了2.47倍。毕业人数从原来的115万人增加至2010年的630万人,增长了5.48倍,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期间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格将近700万人(本数据来自2011年2月召开的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公布的数据)。扩招以后的毕业生就业率每年平均在70%左右徘徊,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尤其是朝鲜语(韩语)专业的专业对口就业率达不到20%,其主要原因是朝鲜语(韩语)属于小语种,就业市场相对受限制,二是每年扩招人数急剧增多(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朝鲜语(韩语)专业的情况来看,2003年由原来的1个班到2010年剧增到8个班,增长了8倍),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培养出来的人的综合职业能力差,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对于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用透视的眼光看,一方面,相当数量的高校毕业生求职困难,另一方面,很多急需人才的区域或岗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急需有用人供给不足”和“不适应人供给过剩”的现象。分析这种现象,其主要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普通高校教育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系的。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教条化,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人才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差,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如何去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变革,构建适应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避免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弊端,全面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设置的改革迫于眉睫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仍不尽合理,课程类型单一,结构单一,课程设置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远不相应。过于注重通识教育,存在内容上重叠,忽略实用性和应用性的专业方向教育,甚至存在只为完成学分而设置课程的偏向,尤其是新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新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办学经验,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缺乏研究和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条地“照抄”和“照搬”研究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其结果是严重脱离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需求,从而造成课程设置无特色,学生无特长,造成社会对高校办学的“四不满”(学生不满意,专家不满意,政府不满意,社会不满意)现象。

我们面向本校08届—10届朝鲜语(韩语)专业“大三”学生分别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放卷率100%,收卷率100%(除赴韩留学生外)],结果很大部分学生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表示不满意。

以上数据表明现有课程设置不太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构建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用人单位需求、学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是迫于眉睫的。

二、课程设置的立足点

1.课程设置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课程”一词在教育理论中的意义繁多,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没有确切的定论,在这里,我们认为狭义的课程是指高校的教学目的,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划,是学校为实现教育而组织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划,是高校为教育内容及其实践而设置的课堂教学规格的总和。由此而论,所谓的课程设置就等于教学科目的设置。

“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一词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结果。从狭义上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培养综合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广义上讲,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指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培养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更需要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各种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从两者之间关系来看,应该说课程设置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高校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普通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立足点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的立足点应建立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基础上,建立在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用人单位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建立在提高全方位就业能力的基础上。

1)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

就一所外国语本科院校来说,外语能力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体工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前,如果掌握一门外语就能走遍天下,在就业问题上无忧无虑。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人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一方面,社会需求要求职业者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技能,还要会动手动脑,而且还要具备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各种行业职能的能力,另一方面社会需求也要求职业者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须具备管理者的素质。要具有较强的应变性、灵活性,学会如何沟通,协调人际关系,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主人翁的敬业精神。总之,只掌握一门外语技能,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的需求,一门外语只是一种工具,综合职业能力强调的是能力的复合性和实用性,而不是纯粹的外语能力。要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必须做到外语+一技之长+综合素质。要这样,课程设置也要跟社会需求和岗位设置相适应,从以前主要重视所谓语言基础训练的模式转变到注重综合思维训练的模式。

2)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从课程设置的视角分析,用人单位的需求可以说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全国各种行业工作,企业希望一个新的业务员能够很快进入到工作角色之中,但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学的是理论性课程和简单的语言基础训练的课程过多,很少学习基本的技能性课程,所以很难适应和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为了掌握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我们与浙江省嘉兴地区韩商会联手进行了一次有11家韩资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问卷调查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企业家的意见。

在座谈会上,企业家们异口同声的说,只掌握一门外语就业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现在韩资企业就业除了掌握韩国语,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技之长,要具备财务、报关、单证等方面的资格证书,普遍需求管理、财务、进出口业务等方面的实用性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行业上岗的标准越来越规范化、制度化、法定化,而资格证书是一个人参加特定的工作或活动时所应要具备的能力、条件或身份的认证,每个行业基本上都有自己特有的资格证书。这有必要在校外参加社会职能部门进行的各种学习并获得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的学生予以计算自主学习学分。

3)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校的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应用型本科院校又是与研究型本科院校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此,一方面要避免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的弊端,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校期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谋生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全方位就业能力。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应该把课程设置建立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适应和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为了掌握学生的需求情况,对08届—10届学生的毕业去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放卷率100%,收卷率100%(除赴韩留学生外)]。

以上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入学志愿为本专业的学生占35~45%,不到一半,毕业后志愿在韩资企业就业的占25~35%,想留学深造的学生为10%左右,想当老师的占5%左右,志愿在国内其它企业就业的占50~60%左右。这充分说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因为学生招生来源的多元性和毕业去向的广泛性,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培养具有专业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更要考虑培养具有复合性、实用性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大学本科学生的成长不能只限于某种专业,应该允许各有爱好、各有目标,树立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及实践途径

1.减少总学分,扩大“个性化”发展空间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必须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应用性为主线,以面向市场需求为导向,凸显课程的应用性、适用性、实用性,完成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综合化。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普遍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自由选择性课程过少,总学分过高,不利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束缚学生的手脚,学生为学分而学,有些高校的图书馆甚至成为学生做作业的地方。为扩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首先应该减少总学分,从现在的170分减少至130分—140分,减少的学分留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留给自主学习课程学分。

2.优化课程结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

优化课程结构,重新调整各模块之间的有机结合,调整学分分配,增加专业方向学习的“个性化”发展课程学分,充分体现课程的广泛性和可选择性。“大一”时,课程着重于提高通识基础课知识,“大二”开始,可由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就业志向进行选择,增加选择性课程,“大三”时,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增加“个性化”发展课程,选修课课程可达60%。“大四”时,主要课程为专业方向和“个性化”发展课程,以便扩展学生的专业方向,深化专业能力,同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拓展专业口径,统筹考虑,合理安排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的实施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处于设置容易而实施难的局面,其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的配备问题。因此,首先必须对于师资力量,根据课程的增设,要打破专业界限,拓展专业口径,统筹考虑和安排。其次,要根据课程设置招聘“双师型”教师,壮大师资力量,满足课程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必须适应课程设置,绝不能根据师资队伍制定课程设置。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特别是应用型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又是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课程设置如何不仅是关系到教育改革成功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应用型普通高校有效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还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关系到能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综合就业竞争力的人才以及提高全方位就业率的重大问题。应用型普通高校在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变革过程中不能“照抄”和“照搬”研究型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要彻底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做到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综合就业竞争能力的人才,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应用型普通高校课程改革和课程设置变革正处于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之中,在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是合理的学分分配、几大模块有机结合、壮大师资力量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应该脚踏实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追寻区别于传统研究型本科和职业型专科的应用型“新型教育”模式的课程设置,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徐同文,房保俊.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2-06.

[2] 刘献君.论“以学习为中心”,《高等教育研究》,2012-08.

[3] 陈新民,金劲彪,周朝成,李兵燕.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课程改革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10.

[4] 李红,辛悦.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

[5] 叶树,张洪田,李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视阈下的课程体系的建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05

[6] 朱永新.给中国教育的100条建议.新华出版社,2011-01.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编号:Y201226149】

猜你喜欢

综合职业能力学生需求社会需求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一体化课堂分组教学中确定展示学生的策略
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分析
浅议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与管理水平提升
掌握学情,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效率
关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
高职院校学生演讲能力培养与领袖气质养成
基于“学生需求”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