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2013-04-29高建英
高建英
摘 要 介绍了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概念三个方面阐述了初中生物课堂中的概念教学。
关键词 概念教学 生物学概念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它处于学科的中心位置,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生物学重要概念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修订后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增加了对50个生物学的重要概念的描述,展示了“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要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奠定了课程层面的基石。下面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展开概念教学谈一些体会。
1 认同概念
概念是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对象的诸多属性中抽出本质属性加以概括。生物学概念也是如此。由于初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生活经验,在生活中会自己积累一些概念,并且有的概念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点拨,让学生识别,辨认或举出例子即可。特别是一些事实性的概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早已在头脑中建立了,例如: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绿色开花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和死亡等阶段。在学习生态系统的内容后,学生一般都能举出生态系统的例子或辨别出是否是生态系统。当然,教师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概念时,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如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生物分类的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这些概念在课堂上只要教师多举出些例子让学生辨别,加上用科学严谨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基本能认同。
2 理解概念
生物科学不仅研究生命现象,更重要得是要探究生命的本质和规律。而生物学概念正是反映生命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因此,能否理解概念影响到对生物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也会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概念、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利于学习者准确把握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如何来达成这一教学目标呢?
2.1 图文结合,概念直观化
无论是教科书的插图还是简笔化图,能迅速抓住概念的要点,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化,还能直观地反映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学生通过识图能培养良好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概念。例如: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结构及两者之间的异同,通过动植物细胞典型图片的对比,比单用文字描述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教师能在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适当地画一下图,通过画图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效果会更好。在介绍三种血管时,用5个圆圈展示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动脉和静脉均用两个同心圆,两者外圆相似;动脉的内圆较小,显示管腔小,两圆之间的距离较大,表示管壁厚;静脉的内圆较大,表示管腔大,管壁薄;而毛细血管则用一个非常小的圆表示管腔小。学生理解了三种血管的特点之后,就可想像出血液在中间流动时的速度大小了。除了这些静态的概念外,有些动态的概念也可用板图来说明,如通过板图先介绍心脏的结构,然后在图上逐渐加上血管,再根据血管内血液的流向自然就可图解出血液循环途径。尿液的形成也可在板图肾单位的结构时,加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合二为一,最后通过文字加以总结,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些概念。在学习这些概念时,需要教师将教材进行加工、整合,以简单易懂的直观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从直观到形象,开启学生思维,从而使他们领会概念。
2.2 巧用比喻,概念趣味化
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特别是在介绍一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时,是一些概念的相互叠加串联而成,只要其中的一个概念不理解,就会影响到整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如,介绍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当最后得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结构层次时,通过举例说明,学英语先要学好基本单位就是26个字母,但这些字母须通过一定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构成单词,单词通过一定的语法就可形成句子,最后多个句子形成一篇篇文章,字母、单词、句子、文章就分别对应着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通过类似的比喻,学生自然就明白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使他们产生一种顿悟的感觉。
2.3 举例类比,概念甄选化
生物学的概念已很少整句作为考查内容,但这并不代表着不需要理解其中内涵,而概念内涵的理解只需要抓住概念中的关键词即可。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导出其中的关键词,学生对相关概念的内涵就能理解了。如“反射”教学时,教师提问: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的转动而转动,这是不是反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它不是动物。而草履虫能趋向有利刺激,逃避有害刺激,是不是反射?答案也是否定的,原因它是单细胞生物,没有神经系统。通过这两个例子,学生自然明确了反射概念中关键词,那就是是必须是“人和动物”和具有“神经系统”。这样学生自然对其概念的内涵就掌握了,在以后相关的练习中基本不会出错。
2.4 直观演示,概念科学化
韦钰博士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中指出:“心理学通常以人们掌握概念的途径不同将概念分成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这些日常概念会影响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纠正,如生物学中的消费者和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者不是同一概念。通过模型明确平时说的举手其实是举胳膊或举上肢,通过实验得出生活中的“黄豆芽”其实是由胚根发育而来的根。
2.5 分析资料,概念外延化
随着学生学习层次的提高,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的概念越来越多,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学习过的概念,诱导新概念,可起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使原有概念得到充实,使新概念得到发展。如学生在学习的反射的概念之后,出示三个词语,从“望梅止渴”引出“吃梅止渴”、“谈梅止渴”,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结论是这三个词语都表示反射,不同之处是造成反射的是三个不同的刺激(具体刺激的实物、间接刺激的实物、抽象刺激)。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是否生来就有,最后得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含义,而条件反射又分为实物刺激和抽象刺激,从而得出对语言文字的反射是人类特有的。
2.6 角色扮演,概念体验化
心理学家莫雷诺认为,角色置换是一种心理技术,它让人暂置身于他人的社会角色,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方式、态度行事,以增进人们对他人社会角色及自身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如在学习到血液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贫血的症状、原因及如何预防时,教师可设计如下:如果你是医生,你如何判断病人得了贫血?给他些什么建议?说明理由。可先通过病人的血色来判断,贫血人的嘴唇有些泛白,正常的人则嘴唇红润,因为贫血是因缺少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一般建议给病人多吃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因为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这样通过小医生的角色扮演,抓住了贫血的含义及血红蛋白的物质属性。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自己融入到学习之中,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 巩固概念
自然科学中的很多概念、原理和规律都源于自然,是对生活和生产实际的抽象总结,又反过来被运用于实践,指导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果学生能够用生物学概念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解决生活中的疑问,那这是巩固概念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将概念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物学概念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如在介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让学生解释: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为什么太阳没有出来就到树林里去锻炼身体是不好的?在介绍蒸腾作用时可联系实际,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在傍晚进行?为什么移栽植物时要去掉部分枝叶?在介绍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时,可让学生出谋划策、植物在盐碱地为什么成活?如果让你来治理盐碱地,你有什么好方法?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能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去教学,学生必定会建构好生物学概念。如带着一棵草,和学生一起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带着眼球的模型是探究视觉和近视眼的形成,虽说这些和现代教育技术相比显得比较落后些,但这些实物能带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动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那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李智苹.浅谈初中生物学中的概念教学[J].中学生物学,2012(09):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