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课本,让你的作文“别有洞天”
2013-04-29陈薇
陈薇
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而学生们常感叹作文难写,往往是因为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
观察生活,阅读课外书籍,固然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但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多,压力大,自我利用时间少,学生们急需找到一种经济高效的素材积累法。而语文课堂也急需改变“无用”的误读状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教学中依托课本和读本中的文章,结合学生的课外阅读,以读促写,读写互动,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水平。
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经典中的经典,且涉及到了各种文体,我们发现,就是这么经典的文章,老师们分析得那么的精彩和透彻,学生们却听了忘了,语文课的低效甚而无效的言论也由此而生。我们要改正这种语文教师课堂的尴尬,必须要引起重视,寻找途径。使课堂教学能落地生根。若是能将此经典文章的教学与写作相连,抓住课堂教学,立足课本经典,让课堂成为能力提高的主阵地,让“课本”成为学生作文学习的“宝典。让学生能真正有所学,让学生的作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并且是实现学生写作的一条“又快、又少、又好”的道路。
曾有不少老师进行过这方面的研究,虽然学生在学业的重压下希望求得捷径在情理之中,但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作文不是一朝一夕练成的“花招”,而是长期积累修炼的“内功”。我们无法给学生充足的作文训练时间,可我们完全可以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挂钩,课文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的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让学生在长时间的课本学习中探寻写作的灵感。
一次的作文题目:本专题中的《报任安书》和《渔父》表现了司马迁和屈原面对人生苦难的选择和态度,相信你在阅读中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心得体会。请以“心灵的选择”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下面是笔者班上一位同学的文章,看后大为感慨,也大受启发与鼓舞。
心灵的选择
当残风来侵蚀你的光芒,当生存和死亡夹紧理想,当枯树在冷风中摇,当野火在在暮色中烧,当到处都漂浮着冰棱,当死海里千帆相竞——你,何去何从?也许你的躯体选择了匍匐,也许你的头颅选择了垂下,但不要忘记,你胸中那火热的呐喊和呼号:抗争!抗争!①
这是你心灵的选择,抗争是人类最伟大的姿态,是世间最可贵的精神。如果你还不明白什么是抗争的话,远远地看去吧:抗争是噤若寒蝉中那一声:“不自由,毋宁死”的怒吼;抗争是沾满鲜血的刑场上,一句“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长歌②;抗争是反动特务枪口前那一场慷慨激昂的最后讲演;抗争是三千太学生目光里那一曲铺天盖地的广陵绝唱!这就是抗争,是你心灵的选择,抬起你的头颅,挺起你的胸膛,托起你的膝盖,直起你的脊梁!③
这是你心灵的选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④。普希金面对沙皇的暴虐和专制,创作出大量歌颂反抗、诅咒黑暗统治的诗篇,被人们授以“俄罗斯诗歌的太阳”这一美誉⑤,杨荫榆面对死水一般的社会现状,投靠帝国主义,依仗封建专制的段祺瑞政府,推行奴化教育,迫害进步青年学生,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可见,选择抗争的人,以崇高的方式被人们永远铭记;而选择妥协与投降的人,则将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骂名千载。⑥
这是心灵的选择。择生,以无畏的勇气和信念,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⑦这类人是顾城笔下的反叛者:“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⑧宫闺深处,以血泪支撑屈辱存活的信念,成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择死,以超然的追求和自尊,把死亡作为最后的抗争。⑨这类人是北岛口中的殉道者:“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⑩汨罗江畔,用怀沙捍卫士人的尊严,将茫茫的生命,托付于茫茫的烟水。其实择生也好,择死也罢,(十一)选择抗争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碧血横飞、浩气四塞的豪迈,就注定了草木含悲、风云变色的雄壮。(十二)所有卑劣者的通行证之所以卑劣,是因为上面写着“孱头”,而所有高尚者高尚的墓志铭上,都无一例外地刻着两个大字:抗争!(十三)
这便是心灵的选择,去认识它、理解它、践行它!(十四)不要忘记那血色中微薄的希望,做一个真正的猛士,扼住命运的咽喉!
我为他的文章做了注解:
①引用北岛《回答》“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冰川纪过去了,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②引用裴多斐《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③选材于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
④引用鲁迅《纪念刘和珍君》:“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⑤选材于普希金《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中的背景介绍。
⑥选材于《纪念刘和珍君》中的内容。
⑦引用鲁迅《纪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⑧引用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⑨化用司马迁《报任安书》“身直闺阁之臣”。
⑩引用北岛《回答》“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十一)化用屈原的《渔父》。
(十二)引用孙文《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中的句子。
(十三)化用北岛《回答》中的句子和借用了鲁迅《拿来主义》的“孱头”。
(十四)化用鲁迅《纪念刘和珍君》中:“苟活者在淡红色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如此准确到位的引用或化用课本素材,让人惊艳。试想,一个语文老师看到这样的文章,怎会不喜出望外,惊喜异常。所以,我认为:结合课文,就地取材来指导写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是的,我们可用《劝学》中的“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来论述“积累”这个话题;可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经历谈母爱的伟大,谈生命中的挫折对人生的意义,谈生与死的意思等等。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文章,汇聚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文章精华,久经岁月磨练,历来脍炙人口。课本中的名句、警语、典故等可明入作文;课文中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可暗入作文;课文中的句子形式(语流、语势、语形等)亦可进入作文。
课本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只要充分开发利用课本,我们可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构思,深化写作立意。活读活用教材,让课本成为我们语文学习的那一不可或缺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