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生自主预习问题探析
2013-04-29金华桂
金华桂
语文学科的预习是指学生在新授课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语文新教材或新课文自我学习,是语文教学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学生自主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钻研,掌握知识和技能。笔者以学生自主预习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突破口,对学生自主预习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
预习是学生一种自主学习方式。主动的预习活动体现了学生对即将学到的新知识的渴求。预习是学生理解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但预习并不是意味着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预习的任务,教师不管不问。教师要对学生自主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调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自主预习的效果。对新知识的好奇是学生积极、主动预习的前提,老师的正确引导是学生能够自觉完成预习的条件。
学生自主预习中的“自主”是指自愿、自觉、自主、自立的学习态度、能力策略等综合而成的一种学生自我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因此,预习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去完成指定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自己所感兴趣的问题。
如在教学《背影》一课前,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带着悬念在课前进行自主预习。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教师由此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能够品味作者在字里行间对父亲的感情,学生的求知欲就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二、教师要关注学生预习产生的疑惑
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预习中产生的疑问,在课堂教学中,化解学生的疑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疑”又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能产生的。教师要在每个环节上都留给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而不是某个环节让学生参与自学,其他环节依然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往往需要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次学习新课文之前,笔者都会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在旁边作上记号或写上相应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从教材中获得更生动鲜活丰富的信息。比如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文章内容主旨并不深奥,劝勉勤奋苦学的思想很明确,所以学生的质疑大多集中在文章字词上,特别是文中多次出现的虚词“以”的用法,那么这样的文章可能字词梳理、文言知识点积累、包括背诵指导就特别重要。而有些文章表面上学生的字句理解没有问题,而文章的内容或是主旨却比较深刻。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之前,笔者在详尽整理学生的预习质疑的基础上,第一课时主要帮助大部分学生解决质疑,激发学习兴趣,抓住“醉翁”,抓住“乐”字,体会作者所乐的内涵。第二课时,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文言基础点的整理,并且进行背诵指导,适当当堂成诵。第三课时进行拓展延伸,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把握主旨。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预习的自主性
学生自主预习是语文学习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在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放心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成果的展现。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之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教师可分组评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即组织学生集体研讨,讨论后,学生对问题举手发言,也可把学生请上讲台,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的表现欲。对于一些仍有疑难的,学生学了也不解的,教师再重点进行讲解、解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明辨是非,寻找结论。
此外,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继续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对课堂教学开展教学反思,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分析和总结学生课前的预习对课堂教学带来了什么帮助,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等,通过反思促进教学。教师还要大胆放手,做足课前功夫,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