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
2013-04-29蔡继敏
蔡继敏
朱永新教授在其《我的教育理想》中说:“教育是一首诗,可以是田园诗,也可以是抒情诗,有各种各样的情调和内涵”,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应该是充满诗意的。我们要培养出诗意的学生,就应该注重语文课的诗意教学。否则,多少年以后,语文教学就可以和数理化相“媲美”了
我们怎样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首先,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例如:在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人物对话,这首诗歌中的三问三答。这就要求学生去了解诗歌,去展开想象,去深入分析。如果仅仅停留于字面的理解,是不能理解出诗歌的意境的。用德国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要理解作品中的“内在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而这些在具体的作品中都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其次,诗意的语文教学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作者的人生理想。如:隐居终南悠闲自得的陶渊明、仗剑天涯飘逸潇洒的李白、辗转漂泊沉郁顿挫的杜甫、忧国忧民自沉汨罗的屈原。如果仅从他们作品中的一字一句,一诗一文中看,是不能全面的理解这些作者的。如果所有的语文教学都是介绍背景、介绍作者、分段讲解、归纳中心、总结写法。那么语文教学就成了“砌砖式”教学了。如果《我的叔叔于勒》仅仅是写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雷雨》就只是揭露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资本家的矛盾,《小市民》就是深入刻画、描写小市民阶层与无产阶级思想冲突的现实主义戏剧。语文课就不再是语文课了。
第三,诗意语文教学还在于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整体体现意蕴。语文教学的诗意就是那种让人喜之不已、爱之不尽、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让人思索、耐人品味而又思之无穷、味之无极的情味,是那种含蓄而微妙、明朗而清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它感性中有理性,个性中有社会,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可以说,它是积淀了理性的感性,积淀了想象、理解的感性知觉,是积淀了内容的形式。它的这种特质,它最能吸引人、召唤人,感染人、激发人,教育人、改变人。
笔者亲自参加过一堂语文教学:一位教师讲《美腿与丑腿》这篇文章,她不是从论文的角度,而是从抒情散文的角度进行学习。预习时先让学生搜集有关富兰克林的生平资料,了解《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本杰明·富兰克林,了解他给人类留下的财富不仅仅是伟大的作品,还有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表现出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伟大的人格魅力。这样学生就走进了富兰克林的精神世界,感受到了作者的超凡风彩。这样,“富兰克林”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有平凡人生活和伟人贡献的真实生命体。上课时,在《幸福拍手》歌曲响起之后,老师用激情的语言将学生情感引入“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的音乐氛围中。对重点词语稍作注音和朗读指导后,就让学生以第三人的身份“讲话”(朗读)。学生“讲”得激昂、深沉、而又坚定。对那种鸡蛋里挑骨头的人和悲观的人的情感就自然从朗读中表现了出来。学生说:“读着读着,乐观者的形象就像快乐的天使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我对学习和生活顿时有了信心,有了自信。一种崇高的美感油然而生。”
诗意语文是生命力涌动的表现,只有生命力顽强的人,才能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和人生,化为浓郁而绚丽的诗意。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都是诗意语文的表现。
当然,要做到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老师的耐心,学生的用心,在语文课堂老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在老师与老师的探讨活动中,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切磋琢磨”中……慢慢学习,慢慢积累,总之,诗意语文是教学的生机,鲜活的张力和激情的创造。
诚然,高考对学生的确很重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要高考就把语文教学变成机械教学。高考是对学生的一次大检测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终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所以,为了我们的语文教学生动、活泼,为了我们的下一代不再重复我们的老路,不再单纯的重复字、词、句、音、形、义,不再枯燥的介绍背景、介绍作者、分段讲解、归纳中心、总结写法。语文教师们,努力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诗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