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思维活跃起来
2013-04-29胡长兰
胡长兰
作文本是写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捕捉生活中细小的音符,奏出时代、社会、人生的伟大乐曲。而现今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重,自由活动和社会实践时间少,作文的材料贫乏,写作难有新意。再者,多年的应试作文,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本来学生的思维是最活跃的,视界是最澄明的,生命意识是最鲜活的,但他们写老师总是带病工作,深夜备课;写做好事要么拾金不昧,要么雨中送伞,公共汽车上让座位……作文无新意,性格无差异,完全没了创造力!如何让学生的作文思维活跃起来,是我们当前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使人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生动地去认识事物。
第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丰富的素材,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并给学生提供素材。如郊外踏青,感悟大自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有些课文教完后,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和体会。然后选择好的作文,让学生读给大家听,有的还可贴在教室的文学园地里,或选登到班报上让大家一起欣赏、评析。这样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会很高,人人都想在大家面前露一手。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后,学生就爱写,并乐在其中,从作文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二、注重课外阅读训练,强化写作兴趣。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课外阅读,鼓励学生读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写作知识和技巧,是写作的补充和发展。因此,我要求学生每月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每周抽出一节课,让学生互相交流阅读的收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边读边思,逐渐培养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在作文时自然就会使自己的文章充实起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第三、学生互相修改,增进写作兴趣。每次作文课,我让学生自由坐位,写完作文后学生互相修改。针对修改后的作文,再让学生互相研究、讨论斟酌错误的原因,既增强作文批改的实效性,又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学生改完后再由老师批改。批改时采用书面对话式的批语,批语以鼓励为主。
二、思人所未思,破旧立新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人不敢道,我则道之;人不肯为,我则为之。”黄谷山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大文豪柳宗元听到挚友王参元家中失火后,写信说:“始闻而骇,中而疑,终及大喜”,及至“将吊更以贺”,并说,如果家产“荡然泯然而悉无有”,还“尤贺”!这种态度乍看不近人情,令人震惊。可读完全信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原来王参元进士是一个极有才华的人,但“京师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现在大火一烧,“积货”化为灰烬,“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不污。”一场大火反倒使王进士美名显扬,使人疑虑顾忌都消除,可见柳宗元见解深刻、独到,写出了“人人笔下皆无”的佳境——失火不一定是坏事。所以思考问题不能总是受到原有思想的束缚,要独辟蹊径,别具一格,要在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面前,用自己的眼发现一点新的东西,用自己的心感受到一点新的内容,如“班门可以弄斧”“旁观者未必清”等等。
三、快速思维训练
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训练学生思维的手段主要是教师灌输,思维训练比较少,导致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学生无话可说,也就无话可写,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尽管教师详批详改、详导详评,但实际效果还是事倍功半。所以作文训练的关键是快速思维的训练。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间接的反映。思维的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灵活性等是一个人智慧的标志。通过学习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智力会不断开发,进而写出优秀的作品。
快速思维训练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只要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像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就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考,就挥笔疾书了。而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直接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索,也还是“胸无成竹”。结果时间就在犹豫彷徨中过去了,还谈什么好文章。“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它主要是通过不断训练,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从而逐步地去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
快速思维训练是通过一次一次不断的写作训练,大幅度提高学生思维的训练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思维训练量的加大,有利于形成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我们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就促使学生大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变得更聪明,从而使更多的同学写出创新文章来。同时思维速度的加快,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模糊的游离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晰、活跃和稳定,并且越写越清晰、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动笔写。思维速度的加快,还有利益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习惯。拿起笔来就写作,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是“有实事求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思维速度的加快,还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谴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往咬文爵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的“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有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芙蓉,天然去雕饰”。
这种作文方法使学生摆脱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思想活跃,思维展开,写作自由,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广阔性、创造性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快速地写出具有个性特点的与众不同的文章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