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香菱学诗》中的个性化阅读教学
2013-04-29肖光武
肖光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课本中的《香菱学诗》,纵观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新标准,其个性化阅读的教学,十分精彩,也卓有成效,值得当今教师借鉴。
[关键词]名著;林黛玉教学;个性化阅读
《香菱学诗》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虽贱为人妾,可心中对诗书一直向往不已,平日里“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她向宝钗求教,竟遭婉拒,尔后直奔潇湘馆请教于黛玉,此时,黛玉一改往日孤傲的形象,欣然应允:“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此时,黛玉当仁不让、乐于为师的形象跃然眼前。纵观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当下语文教学的新标准。
一、 大量阅读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
1.“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既刻画精细,又意境完整,既色彩明丽,又情味隽永,其诗歌充分体现了诗画意境的统一。
2.“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
杜甫的诗歌内容广博,众体兼长,风格多姿多彩,其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强烈的现实性和政治性的特点。正如《新唐书·杜甫论赞》所言:“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衰,世号诗史。”
3.“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
李白的诗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具有雄壮豪放 、雄奇飘逸、神奇瑰丽、飘逸洒脱 、 清新自然等特点,充分显示了其诗歌浪漫主义的风格。
4.“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庚,鲍等人的一看。”
黛玉深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道,大量阅读名家诗词是作诗的基础。读多了,模仿、转化、借用、引申,都是一种熏陶,都是一种积累。香菱能把这么多的名家诗词了然于胸,自然不会作诗也会吟了。
二、 个性化阅读是一种体验性行为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着独特的审美观点和情感投入以及创造性的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新课程阅读教学经常引用的一句名言。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唯恐讲得不深入、不透彻,面面俱到的讲解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且看黛玉教香菱学诗的过程,就充分尊重了香菱个性化的阅读。
黛玉道:“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 “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在黛玉的循循善诱下,香菱道:“‘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此时,她竟有了 “物我同境”的感受,她对王维诗歌的品读,足见其独特的见解。
三、个性化阅读是一种创造性行为
教师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多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开创性的思维来陈述自己的见解。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是黛玉又一重要的教学方法。
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 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当香菱写出第一首诗时,林黛玉及时点拨“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 指出失败的原因: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全诗了无新意,所以黛玉说: “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并鼓励她要敢于创新:“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当香菱拿来第二首诗作时,虽有所进步,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在黛玉的循循善诱下,直至最后她写出了第三首“句句写月,句句写离别”这样意境真切、余韵悠长、新巧而有意趣的佳作来。
黛玉尊重香菱的个性化阅读,使其在个性化阅读中自读自悟,注入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至此写出绝妙的佳诗。黛玉如此善教,当今老师如果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