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13-04-29张培
张培
摘要: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现阶段,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今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并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才能推动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由于受到教学观念、师资配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影响,目前,在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不准确。以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具有自己的优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就业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拥有稳定的工作。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毕业生失去往日的优势,学生很难进入政府机关、学校等单位工作,大多数只能成为企业或者公司的文职人员。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学校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也影响了学科建设和发展。
2.课程设置不合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专业性过强。汉语言文学与应用性学科不同,专业性越强越好。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除了继续深造和任教之外,很多的学生不能在相应的领域就业,因此,专业知识背景只能作为学生教育背景,在实际工作中很少涉及到专业知识的运用。而从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专业性过强的情况,理论知识过于浓厚,这种方式对培养专业性人才具有积极作用,但是限制了学生的视野,也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课程内容缺乏特色。专业模块课程、基础教学课程、选修课程等内容庞大、重复,缺乏时代特色,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专业课与选修课比例失调。地方高校对这二者的比例把握不好,致使学生基本功被削弱,汉语言文学素养下降。
3.教学实践被忽视。一直以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三、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根据当前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际和人才培养的目标,今后在教学工作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第一、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应该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应该重新定位,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对专业进行方向分流,例如,分为教育、文秘、广播新闻、对外韩语等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第二、从单语型向双语型转变,汉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给对外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有必要开设双语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学生不仅要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还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2.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重视基础教学,培养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调整传统课程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运用技能。
3.探索应用型实践教学新途径。第一、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要注重整合写作类课程内容,适当布置写作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生努力的方向,根据学生职业规划的不同,有针对性的进行分类指导,在大四的时候吗,对于继续深造的同学进行学科纵深教育,对准备就业的同学重点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第三、推动实践内容的实验化,强化学生办公、制造等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当中,提高学生的办公技能和制造技能。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和追求,今后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认识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的需求,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和英.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现状分析[J].商情,2011(22) .
[2]阮暢.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
[3]刘聪颖.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09(11).
(作者单位:九江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