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3-04-29杨璐
杨璐
语文作为传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工具,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于语文教学,我们的要求是百花齐放,不拘一格;更求教师声情并茂,绽放激情。教师要将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到教学中去。在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主观需要所产生的态度在大脑中的反映,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不能没有情感的支持。情感教育是指用心去关怀被教育者,用善良的、美好的、温暖的、正面的、积极的引导方式,而不是消极、辱骂、羞辱、负面的方式,在心灵、道德层面给予指导与帮助,给被教育者营造一个健全、正确、正面积极的道德情感思维方式,使他们成为懂得体恤他人、不自私、不骄傲、有礼貌、有修养、积极向上的人。
“以情优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增加学生的课堂兴趣。以下是我对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一些探讨。
一、以身作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学阶段是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拥有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目光,才能在今后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而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老师。所以,这个责任自然就落在了我们身上。“先成人,后成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口号,只有教师自己先做好这些,才能对学生起到耳濡目染的效果。并且,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绝不能有丝毫的偏袒。中学所选的许多课文都提到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课外文言文阅读所选大多都是忠君爱国亲民孝悌之类的文段。在教学中,教师不单单是教会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鲜明的爱国情感以及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关注亲情,注重课堂教学设计的适宜性与多样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学生品质、情感等因素,来设立情感目标。在诱发不同的情感目标时,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让学生迅速进入情感氛围。比如我们农村地区,大多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失落感和孤独感,更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与理解。当然,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更难以管理。我们就可以从其父母的角度入手,让学生做换位思考。我曾经在课堂上放过一组农民工在大城市辛勤劳作的图画,在学生中起到了很大的震撼作用,许多同学当堂泪流满面,在他们以前的情感和认知世界中,根本没有想到他们的父母竟如此辛劳。许多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教学中,我经常亲切地称学生为“亲爱的孩子们”“宝贝们”,喜欢微笑着走进课堂,在写作中也会涉及与亲情相关的话题。总而言之,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时刻让孩子们被“亲情”包围,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捕捉亮点,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情趣感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一定愿望的心理状态,是人们争取自觉活动的心理动力源,是学生成长和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一名学生如果缺乏自信心,就会在学校群体中产生消极情绪,表现出懒惰、厌学、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心、精神不振、不易创新等状况。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的一句话甚至一个举动都有可能影响一个学生情感价值的倾向。因此,教师要注意多对学生做肯定性的评价。老师的言行是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主要来源,他们需要教师给予的肯定性评价来确立自信。抓住每一个闪光点,多给学生提供摆脱失败,冲刺成功的机会。老师的一句“我相信你一定能行”,这是给学生的一种莫大的鼓舞和动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经常这样去做。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时刻融入情感教育,因为学生需要在爱和愉快中成长。夏丏尊说: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将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入到教学中,去教育、感染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