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指导高中语文教学浅论
2013-04-29张喆
张喆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则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作用,乐于求知,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是创新性教学。把创新教育理念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尝试。
一、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用创新思想来指导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学生的创新精神。素质教育以及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的思想,树立新的教学观。教师的教育智慧在于引导学生勤学,即达到教育家叶圣陶总结出来的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创新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用创新精神指导教学,并不是说教师有“创新”地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彻底地“退出”课堂,把“舞台”完全还给学生,而是整节课还是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的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探究性合作小组便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但教师在组织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时,课堂上往往会出现教师站在教室一角,学生或七嘴八舌,议论不休;或把上网搜索的资料课堂宣读,毫无自己的思想。一节探究课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却没有自主阅读、自我思考,收获甚少。教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且把握好“度”是创新教学的前提。
二、用创新精神实现教学的灵活性,形成宽松、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
语文课的教学与理科的教学不同,在语文课堂上既需要有教师的生动讲授,又需要有学生积极的思考和充满个性的发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充分自由大胆的想象空间,努力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课堂秩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发表观点,阐述思想。最可怕的课堂是唱独角戏,最乏味的课堂是方法单一,只有学生都有兴趣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了才能有互动互助的生动课堂。
(一)用创新精神把教学内容讲活
一篇课文怎么讲,各种教学参考资料中会有很多现成的讲法,但每一节课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的情况却是不同的,学生的知识水平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时,就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要有创新精神把课文中的内容灵活处理,而不应拘泥于各种教参。在安排单元教学时,对于知识点应进行精选,把学习的重点、难点理清,作出创新性的教学安排。比如对文学作品的讲解,由于它诸多的构成因素和理解上的见仁见智,如果教师不能创新地讲解,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其实不仅文学作品的讲解存在问题,从字词到文章的句子和段落,也无一不是这样,例如在试卷中经常出现的诗词鉴赏题,我们说诗歌表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即“诗言志”,对于诗歌情感的分析,就不能拘泥于鉴赏词典,而应是师生多方查找资料,搜集各家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得。如在讲陶渊明的《归田园居》时,对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的恍惚微妙的复杂感受、独特而微妙的意境所蕴涵的丰富内容等,如果教师只是交给学生已有的鉴赏说明,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古板的讲解,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教师预设的条条框框中,不但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实际,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所以笔者主张以教材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活”例子,教师应该用创新精神把课文内容讲活。
(二)用创新精神把教学环节设计好
从导语开始一直到布置作业,教师应该尽量把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设计成具有灵活性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尽量把每一个环节都设计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授课环节。例如对于导语的设置,就可以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适当灵活。可以用音乐来开始。在讲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我们可以放琵琶名曲,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语文课的学习。在课文讲完后也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同时还可以用多媒体教学法,如在讲《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完课文之后放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内容,让学生边看电视边对照课文,学生自然就对小说《红楼梦》中贾府的宏伟的建筑、讲究的布局和华贵的摆设以及贾府的权势,奢靡腐朽的生活有一个形象而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去讲解和归纳贾府社会环境就会比较容易,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更生动,学生理解得也会更好。又如在讲戏剧单元时,教师设计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提前布置学生排演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出来。这些教学设计既可以达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可以改变课堂讲授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语文课的教学更加灵活、多样。
(三)用创新精神把课堂气氛讲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主导者,同时也是整节课的“导演”,教师应该利用这一身份“导好”每一节课,完成在教学活动中的与学生交流的过程。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地方,是师生交流情感以及信息的地方,每节课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都很有影响,所以创设好的课堂气氛尤为重要。没有课堂气氛调动的教学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也可以创设一个悲凉的氛围,无论是怎样的氛围都应该是教师依据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的,同时也应该是教师对文章的独特的情感感受。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有人说教师在讲到兴奋时可以气满声高,在气愤时可以沉声怒气,在紧张时可以气短声促,在平淡时可以气缓声平,把学生引入作品的思想感情中,让学生感知文中的情思。
(四)用创新精神构建好师生关系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教与学的关系,在许多学生的眼中,老师是神圣不可“亲”的,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老师与学生很难进行沟通。语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课时除了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师生共同感悟做人的道理。这样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首先搞好师生关系。现在的高中生知识面很广,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民主意识大大增强,有一定的思想但却不够成熟,有一定的自尊但却不够自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宽容、大度和充满爱。宽容、大度和充满爱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不要过死,现在的高中生自尊心很强,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会都让人满意,但教师应尽量找出答案中的正确部分并给予表扬,这样会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逐步培养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创新教学中的教学目标。
三、用创新精神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变客体为主体。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认识新知识、掌握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课堂上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有时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所授课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心理,以疑激趣,以乐引趣,让学生产生渴望得到答案的心理,使学生想学、愿学,并且带着问题去学。例如在讲完《烛之武退秦师》和《触龙说赵太后》之后,教师可以采取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分析烛之武以及触龙二人的说辩艺术,并试着用二人的说辩技巧劝一位吸烟的亲戚,让他戒烟。学生如果认真完成教师的作业,会认为语文课不只是对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创新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只是一个开始,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将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并使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