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创造性教学策略举隅
2013-04-29王静
王静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文精神成为古典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那么古典诗歌教学方法也应当做出相应的探索和调整。教师若能根据诗歌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式,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策略;书法;绘画;歌曲;剧本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8-046-2新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笔者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也尝试创造性开展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诗词入书法
纵观人类文明史,毫无疑问,汉字是世界上最具有艺术魅力的文字。书法艺术是陶冶学生高雅情趣的载体。潇洒漂亮的字具有艺术欣赏价值,是美的享受。由于电脑的普及,现在的好多学生已经不会好好写字了。作业本上的字真可以用惨不忍赌来形容。适时在教学中穿插书法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美,进而激起他们创造美。笔者就经常利用多媒体或板报向学生展示诗词书作。可以选用教材中的作品,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商隐的《锦瑟》,李煜的《虞美人》等等。端庄的楷书、大气的隶书、流利的行书、狂放的草书都是书法中常用的书体,在向学生展示的时候,也要选用多种体例。诗词教学课中穿插书法比赛课,布置学生临摹书法作品,气氛活跃。学生工整地书写一篇篇优美的诗词,既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提高对汉字的书写水平,得到了诗词、书法两方面的艺术体验。诗书合一,相得益彰。这不也在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吗?
二、诗词入绘画
“谁的诗,如果真是诗,里面没有画?谁的画,如果真是画,里面没有诗?”艺术都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意象不能成画,徒有情趣亦不能成诗。诗与画都是由情趣和意象融合而来的。诗与画,原本就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融合最早体现在“题画诗”的出现。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精彩的题画诗存世。诗主要用文字和语言,画主要用线条和色彩。因此在古代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画静止、可观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趣味,化深奥为浅显,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圆满的教学效果。
画家选用诗歌题材创作“诗意画”,那么我们何不也尝试一下呢?笔者所在的是一所以艺术特色为主的学校,美术是他们的主修课之一。教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优势,用绘画来辅助教学。笔者在教授苏教版必修四时,选取了其中两首诗词《雨霖铃》和《登高》来让学生体会。
崇山峻岭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一个年迈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水倒进桶里。和尚挑水,表明附近有寺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可以想象那是座破败的古寺。寺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就表现了“藏”字。
然后,向学生展示画家为两句名句所创作的诗意画:“野渡无人舟自横”:在渡口的船头有一个水鸟在悠闲的休憩。“踏花归去马蹄香”:一匹骏马在奔跑,马蹄周围有几只飞舞的彩蝶。
在学生对于诗意画有了一定的感受以后,开始切入这节课的正题,赏析两首诗词并配上图画。柳永的《雨霖铃》被人们千古传诵,“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景色的描写更是精妙。笔者让学生根据“骤雨初歇”为题构思一幅图画,使之寓有含蓄的诗意美。学生经过讨论之后画了这样一幅画:画面主体为两枝花枝,枝上附着四五片湿漉漉的残叶和两个残存花蕊的花蒂,枝下是满地零落的花瓣,一只麻雀立于落红之处,抬头凝望枝上花蒂。湿叶、落红表明雨骤,麻雀闲立意味雨歇。
针对不同的诗词还可以更广泛地运用,譬如用绘画来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等等。运用绘画这一手段必需恰到好处,连同其他教学方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有助于促进教学,避免枯燥乏味地分析,从而确确实实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诗词入歌曲
大多数学生对音乐情有独钟,那么诗词与音乐之间是否也有着一定的联系?自古以来,诗歌就与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与音乐本是同根生,古今中外的艺术史表明,音乐离不开文学,文学同时也离不开音乐。文学是具有音乐性的文学,音乐是具有文学性的音乐。
歌曲具有强大的表情功能。欢快的歌曲能使人体会到欢乐愉悦;低沉舒缓的乐曲令人感到压抑沉痛;缠绵悱恻的恋曲又让人情不自禁、追忆绵绵。将音乐引入诗词教学课堂,可以使学生快速进入诗境。那么,我们何不在诗词教学中融入音乐呢?笔者是一位喜欢音乐的青年语文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常常有意解读二者的联系,并且尝试让音乐走进课堂。这大大开阔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眼界,为学生学习语文找到了新的视点,带来了新的视角。
巧用音乐导入新课。一个成功的导语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很重要,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而音乐对人的感染最直接、最迅速、最深刻。比如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先给学生播放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学生在这低沉悠扬婉转的歌声中,感受到游子的寂寞伤感和无限惆怅,自然沉浸于诗词的意境中。
巧用音乐背诵诗词。要把诗词熟练地背诵下来并能够默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如果把诗词唱出来,就比单纯的背诵简单多了,而且不易忘记。比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学生分别学唱邓丽君的《几多愁》、蔡琴的《月满西楼》、徐小凤的《别亦难》。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把这些诗词轻松地印入脑海。可以说,把背诗词变成唱诗词,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实际上,古典诗词很容易找到与之相通的歌曲或音乐,在选择音乐时要注意选取的音乐和诗词所表达的意境相一致。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利用音乐为教学打开方便之门,使我们的教学艺术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四、诗词入剧本
尽管中国古典诗词重抒情,但并不乏优秀的叙事作品。有一些古典诗词故事性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开展课外拓展,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诗词改为短剧进行表演。学生可以按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自主参与,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所以,适当进行“入剧本”的舞台实践是一种新的探索,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在叙事中省略了很多叙事要素,在我们再现这一过程的舞台剧中可以予以补出。例如杜甫著名的“三吏”之一《石壕吏》。笔者与学生通过讨论研究曾把这首诗改编成了一出剧本:
人物表:老妇、老翁、差役甲、差役乙、杜甫、媳妇、孙子、致辞者
场景:秋天,晚上11点钟。一破旧房子。房子大门紧闭着,秋风吹来,门有些晃动,门上的油漆已脱落了不少。不远处,立着一个刻有“石壕村”三个大字的石碑。风吹打着这弱不禁风的房子,让人为它担心。唉,也许,又将有一场悲剧在这开场……
[幕开,远处传来几声犬吠,屋子里时不时地传出孩子的哭声。]
旁白:又是一个深秋的晚上,诗人杜甫来到了石壕村这个房子里借宿,有些疲惫,早已睡下。而老夫妇在昏暗的亮光下,正在痛苦地说些什么。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就在此时,一个粗鲁的声音打破了寂静……
……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创造性的演出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