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专题节目之刍议

2013-04-29董柏慧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风格化电视个性化

摘要:电视专题节目的选材、主题的确定、结构的布局,都体现创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一个好电视专题节目,对观众来说是一种享受。文章就做好电视专题节目进行探讨。

关键词:电视;专题节目;个性化;风格化

电视作为二十世纪影响人类生活最为重要的传媒之一,它以超出人们想象的发展势头,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受众对电视媒体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每天都有新的节目和栏目出现在荧屏上。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日趋成熟,可以充分发挥和运用其它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针对一个主题作出比较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是电视三大支柱节目(新闻节目、专题节目、文艺节目)之一。专题节目兼有新闻节目的真实性和文艺节目的艺术性;内容上包罗万象、涵盖大千世界;形式上广收博取,集电视媒体的各种表现手法之大成。总之,电视专题节目能充分发挥电视优势,极具电视特色,使其成为高品位电视文化的代表。

如果要给电视专题节目分类,可为报道类、栏目类、非栏目类和其它共四类。其中专题片与纪录片均为专题节目的主要形式,这是从两种角度,以两种标准对同一节目形态的两种认识。

任何一个电视专题节目,无论它的题材如何选择、主题如何提炼、结构怎样布局,都体现了创作者对人物、事件和客观生活的认识及理解,笔者在此不加以评说,仅对专题节目的采编与主持谈几点看法。

一、人物的个性化

人,已成为当今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的主题。《沙与海》展示人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状况,象沙漠中沙枣树一样的品格。《远在北京的家》写农村姑娘进城当保姆,既有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又有艰辛与不安……这些不胜枚举的例子,无不以人为主题。除了人物性、事件性专题节目,在事物、动物、风光类等所有类别的专题片中,人也是关注的焦点。

二、节目的世俗化

回归世俗,返璞归真,成为现代人的追求。科技的发展,已使电视具备了与生活同步还原的能力。人们正在逐渐认识到世俗的美,世俗化已成为电视专题节目的基本特征之一。世俗化首先表现为平民化,即专题节目的主人公绝大部分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平常百姓。《龙脊》中是一群生活在偏僻农村的孩子及其家长;《远在北京的家》是一群到北京打工当保姆的乡下姑娘;黑龙江卫视《走进千万家》栏目以百姓的视角走进龙江大地普通百姓的家中;《生活空间》更是把“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当做宗旨。

世俗化的第二个表现是生活化、日常化。专题节目关键的是要表现原汁原味、未经雕琢的生活。《藏北人家》不过是描述了一家藏民简单枯燥的日常生活;《山洞里的村庄》也不过是对一个偏远山区人们安装电线的经过进行客观记录。

世俗化是一种美学追求,美即生活,世俗即美。

三、情感是节目的生命线

情感已成为电视专题节目的重要主题,情感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创作的核心。对创作者来说,最主要的是对情感的发掘,对情感的体验,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在发掘并体验到情感之后,创作者必须将情感物化。因为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具有抽象性,应有一个实体来承载情感。物化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渗透在节目的整体。细节、空镜头画面、特写、慢动作与定格等,都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四、突出风格化

风格是创作者对生活和世界的观照方式。只有当各具特色的个人风格在作品中形成时,创作者才会有创造艺术品的快乐,观众才能看到五彩缤纷的节目。

我们每一个电视专题节目的创作者应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角度、艺术方法与技巧,去表现那些自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表现、得心应手、符合自身精神个性和情感体验的东西。专题节目创作者应该不断加强自己的文化、艺术修养,确立自己的个性风格,作品才能具有生命力,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开拓风格的多样化。这样,才能保持艺术生命常新。

五、把握思辨意识

思辨性、哲理性是任何一部作品的灵魂。

回想一个曾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专题节目,它们无不蕴含着令人深思的思辨色彩和哲理意味。《让历史告诉未来》、《世纪行》都以“形象化政治”形式生动而富有说服力地阐明了只有正义、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

电视专题节目中应充满思辨、哲理,给人以启迪。观众不会拒绝思想,只是拒绝过去思想传播的外壳——“说教者”面孔,创作者必须把抽象的思辨思想和哲理寓于形象和事实中,做到真切感人,触及观众心灵深处,令人感到有回味无穷的哲理。

六、反映审美意识

真实是电视专题节目的生命,但仅有真实是不够的,不能只停留在真的境界,还应追求审美意识,提高作品的美学品味。

专题节目的形式美是身体,内容美是灵魂。创作者应追求内容美、重视形式美。作品的內容美要求电视编导用美的心灵去赞扬美的人和事物,用美的理想去鞭挞丑恶的人和事物。在形式上则要使电视画面、声音、蒙太奇组接等表现手段达到和谐、平衡和富有审美效果,在“纪录”的同时进行“再创作”。

只有当内容美和形式美达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时,一部作品、一个节目才真正成为美的创造。

(作者简介:董柏慧(1979.6-),女, 黑龙江省富锦市广播电视台记者。)

猜你喜欢

风格化电视个性化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浅析插画造型的风格化表现
电视如何借力新媒体提升传播力
电视健康节目的受众与定位探究
电视媒体交通事故报道的现状与创新
结合原创漫画《百鬼夜行》谈动漫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