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
2013-04-29张桂英
张桂英
数学教学是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过程,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启发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教师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规律,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权学习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而且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但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自主”必须有“参与”,只有充分参与才能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要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过程。
一、以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来自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中获得的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游戏、故事),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探求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游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课一开始,教师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场比赛,你们随意报数,看谁最快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前提是你们可以用计算器。”同学们一听乐了,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当老师很快回答学生说出的数能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很惊奇。“老师不用计算器都能判断得比我们更快。”这一体验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需求,人人都想探个究竟——“老师,你到底能有什么秘密武器?”这样创设情境启动了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愉快地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
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三、以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使他们在“悬念”中激发探究欲望,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如“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时,课始教师写出125×24,就问学生:同学们,能口算这道算式的积吗?”学生表示不能,教师马上写出积是3000。这时全班学生同时发出“啊”的惊奇声。接着教师又写出算式125×56,说:“这道题老师也能很快口算出积,”教师边说边写出积是7000,学生都非常激动,认为老师太神了。教师趁势问:“你们想知道老师口算的秘密吗?”这时学生对秘密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急切想知道口算的方法。这样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有悬念的教学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以操作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
动手操作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与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到学会知识、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自己发现规律和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运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先是让学生唤醒了“图形等积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确立了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然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尝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通过比较几种不同的剪拼方法,使学生知道“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它分成两个部分是实现图形有效转化的关键。”此时,学生心生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呢?教师立足学生需求,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尝试转化成长方形,在操作中感悟到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设计了小组活动,先是把三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用数方格的方法获取相应的数据,即长方形的长、宽、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操作,最终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五、以开放练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设计练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路的习题,使他们能自主探究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如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题目:把含盐12%的盐水30千克改制成含盐35%的盐水,请帮改制。这是一道灵活性较强的题目,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思考。通过这样的练习,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打破了“陈规旧矩”的束缚,学生思维沿着不同方向展开,得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理念。
(作者单位:云南开远市崇文小学)
(责任编校:蓉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