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对联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分析
2013-04-29李婕
李婕
摘要:曾国藩创作的对联颇多,不仅具有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祝吉祥、陶冶情操等较高的实用性,而且综合运用了用数、夸张、譬喻、用典、对反、嵌名等多种修辞方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显示出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关键词:对联 ;实用性 ;修辞; 艺术性
曾国藩(1811.11.26-1872.3.12),原名曾子城,乳名宽一,字伯涵,号涤生,湖南省湘乡县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镇)白杨坪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進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等职。清代洋务派和湘军创立者和首领,晚清重臣。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谥曰文正。毛泽东有曰:“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表达出对这位已故乡人的推崇之情。
曾国藩在文学上主张理、词章、考据三者并重,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奏疏,信札、诗文辑为《曾文正公全集》。单就其创作的对联而言,不仅数量颇多,具有较高的实用性,而且综合运用了用数、夸张、譬喻、用典、对反、嵌名等多种修辞方法,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技巧,显示出了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明朗的实用性
对联虽然样式短小,但其内容却极为广泛、丰富。或治学修身、或抒情言志、或记事明理、或咏胜诲人、或述史论今、挞伐戏谑……真可谓无所不包、无所不备、应有尽有。曾国藩的对联或自箴,或赠与,或题于圣地,或劝勉他人,实用价值一目了然。作品作用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装饰环境
装饰环境是楹联的自身特征。这在于对联本身包藏着一种对称之美,正应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点。不管是过去的桃符,还是现在的纸联,虽有不同内容,但它首先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贴对联的目的是给人看,所以它必须以美的形象出现于不同场合,就起到了装饰的作用。如:
莲香入座清,笔底当描成这般花样;
湖水连天静,眼前可悟到斯道源头。
——曾国藩题湖南省衡阳莲湖书院
百战山河,剩此楼头烟树;
九天珠玉,吹成水面文章。
——曾国藩题江西省奉新九天阁
曾国藩这两联不仅极好地描绘了两处的自然风光,而且对联本身也成为了一道人文景观。
(二)启迪世人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曾国藩就常以联警世,教诲和鞭策同仁、同辈和亲朋好友,给人以鼓舞和勉励,传为美谈。如: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自箴
遇事让三分,天空海阔;
心田留一点,子种心耕。
——曾国藩赠马瀛洲
前一联劝勉自己,后一联警醒他人,曾国藩修身之意可见一斑。
(三)传递感情
对联不但具有诸多社会作用,它还是人们传递感情,增进友谊的最好媒介。综观楹坛,许多高手、名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题赠佳品,或互相勉励,或寄托情思,或抒发心志,或言明事理,或表示对对方的景仰、思慕、寄托之情。如:
归去来兮,夜月楼台花萼影;
得不得也,楚天风雨鹧鸪声。
——曾国藩挽二弟曾国华
大笔高名海内外;君来我去天东南。
——曾国藩赠孙琴西观察
前一联表达了痛失胞弟的伤感之情,后一联传递出对友人的仰慕之意。
(四)祈祝吉祥
祈祝吉祥,是对联以及桃符这一文体的内核。《后汉书·礼仪志》就有过古人以桃符驱逐鬼邪的记载。如:
善果证前因,愿斯世无灾无害;
拈花参妙谛,惟神功能发能收。
——曾国藩题江苏省金陵痘神庙
无论是否是迷信,劝勉大家向善弃恶从来都没错。
(五)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古今文人修身之法门。历代文人,多借用诗歌散文等一些手段,或直抒胸襟,或隐寓文心,或借古喻今,或托物抒怀,以发天地人之感慨,真善美之心声。自从楹联出世,中国的文人们庆幸找到了一种简捷精练的文学形式。从此,写出了大量修身、养性、咏物、言志、治学的佳作诗对。曾联如:
世事多因忙里错;好人半自苦中来。
——曾国藩书斋联
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自勉联
尤其是后一联,被很多人认为就是曾国藩的人生写照。
二、修辞的艺术性
曾国藩毕生服膺程朱理学,又主张兼取各家之长,认为义理、考据、经济、辞章四者不可缺一。于古文、诗词也很有造诣,被奉为桐城派后期领袖。
对联是我国文学园地中,独有的“一朵别致的小花” (臧克家语)它形式简短、音韵和谐、言辞隽永,用它作为辞格的例句, 最便于学习诵记。至于曾国藩的对联,更是驾轻就熟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一)用数
即在对联中使用数字,将数字巧嵌于对联中。数字与文字对联交相辉映,将数学演算引入对联之中,能启迪人们的思维智慧,激发读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那些构思奇巧的数字对联,令人叹为观止。对联的用数,在通常情况下与普通文章的用数没有什么区别。但普通文章的用数比较自由,而对联的用数却要受到限制。如上联用一个数,下联一般也必须而且只能用一个数;上联在哪个位置上用数,下联也该在哪个位置上用数,否则就不能成对。曾联如:
八州作督,一笑还山,寸草心头春日永;
五岭出师,三冬别母,断藤峡外大星沉。
——曾国藩挽李星沅
此联中用一、三、五、八等数字,巧妙概括了李星沅一生的重大事件,且对仗极为工整。
(二)夸张
夸张是指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夸张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扩大事物本身的特征;二是用其他事物进行衬托。曾联如:
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
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
——曾国藩挽乳母
对联中对乳母的深情厚意感人肺腑。
(三)譬喻
譬喻,就是打比方,简而言之,就是“借彼喻此”,是运用想象力和联想力,以具体而熟悉之物象事例,比方说明或形容描写抽象的谈话主题。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譬甲事物。有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对联经常使用。曾联如:
陡惊失万里长城,那堪死后得书,尚题七月初七夜;
已拔作一朝名将,未解生前何意,仅容三十有三年。
——曾国藩挽王壮武
一个“万里长城”,生动鲜明的表现出王壮武的英雄气概。
(四)用典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詞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主要通过类比手法,借古喻今,做到古为今用。有学者说过,“用典既可化繁为简,精练文句,又可援古证今,以影射难言之事,甚切可掇拾文采,以增强作品之典雅。”典故有两种含义,一是引用历史故事叫“事典”,一是引用古代名句成语叫“语典”。
寸草三春,令子名同天北斗;
生刍一束,不才来似客南州。
——曾国藩挽某友夫人
对联借用孟郊《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五)对反
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趣味就叫对反。
有诗书,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
无官守,无言责,时事不闻不问,只将艰巨付儿曹。
——曾国藩自箴
“有”“无”之间,显现了曾国藩的人生追求。
(六)嵌名
嵌名联,顾名思义,就是嵌入名的对联,也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人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是对联常用的一种技巧,嵌入相关的地方,并保持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对联意中有意。嵌名可分为整嵌和分嵌。
大抵浮生若梦;姑从此地销魂。
——曾国藩赠女校书大姑
联以鹤顶格嵌入受赠人名。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国藩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萧一山.曾国藩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李 婕(1979-),女,甘肃天水人,本科,讲师,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基础部教师,研究方向:文学、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