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村落 无声的历史 游京西碣石村
2013-04-29
驾车沿着109国道向西行驶,便来到了群山环绕的碣石村。碣石村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西部,东有公路直通镇政府,南、西两侧与斋堂镇相接,北有公路可达珍珠湖。
进村发现,在这个看起来僻静的京郊小山村里,却不时有影视剧组人员从身边走过。原来村里有个影视剧组正在拍戏,估计要在目前只有60余名村民的村子里,找几位合适的群众演员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在上世纪70年代,村里最兴盛时,有150余户,人口达到400多人。
神秘消失的三岔村
这个古老山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碣石村原名“三岔村”,不知从哪朝哪代,这里发生了历史变动,三岔村神秘消亡了。后来,根据村周边的无数巨石,人们才以“立石为碑,卧石为碣”之说,重新把这里定名为碣石村。
传说,在元末明初,有三位朝廷命官看中了这里的风水,他们带着众多的家眷和佣人,成群的骡马和牛羊,在三岔村扎营安家,开始挖井取水定居了下来。
昌平区十三陵有一碑文记载,碣石有“高”、“何”、“于”三姓,分别做过高知府、何知县,于家则出了三名翰林。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现在村中却没有姓这三姓的村民。这三家的祖坟也都很气派,其中高家坟出土的金代定窑花碗碟、十二生肖的铜镜、铜灯已由区博物馆收藏。尽管如此,这三家的祖坟却看不到一人前来扫墓。他们的后代到哪里去了,为何一去不复返?无人知晓,至今仍是个迷。
碣石村传说
古时,碣石村和现在相距约三公里的珠窝村原为一村,叫“珠窝碣石堙”,村子以炼银出名,流传有“碣石的土,珠窝的沙,一两炼出一钱八”的口头禅。珠窝的沙石虽然洁白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含银量很高,但必须和碣石村的土结合才能炼出银子。在当地,家家户户都炼银,村民都很富有,女人们的手上、头上、身上、脚上都穿戴着银饰,甚至连骡马的脖子上都挂着银铃。
兴盛的炼银业带动了经济、文化、商业等行业的发展,碣石村被誉为能出官又发财的风水宝地。据定陵的一碑文上记载,明弘治年间至万历年间(1488年—1620年),碣石盛行炼银,村民富了,财大气粗,距离碣石村百里的涿州在每年举办庙会时要等碣石村的人上头炷香。有一年,碣石村的人去晚了,头炷香让张家庄和杜家庄的人抢了先,为此,碣石村的村民与张、杜两村的村民发生了争斗。
张家庄和杜家庄也有人在朝廷做官,就奏了一本,说碣石村私造兵器图谋造反。皇上立刻派人查访,走到后山梁,听见开矿放炮和打钢钎的声音,以为真得在造兵器。于是,他们回奏:“碣石村内存兵器,图谋反朝纲。”皇上马上派人血洗了珠窝碣石,将全村人全部杀光了。
现在的村民,据说是后来从灵岳寺、爨底下、龙门口等地迁来的,在碣石村已经繁衍生息了300余年。
古村的血脉72眼井
传说,碣石村原有72眼水井。明朝时,村里就已有井几十眼。到清末,井的数量不断增加,最多时达到70多眼。如今仍有56眼,井深大多在3米左右,至今许多井还保持完好,地头、街道、房前、院中、山脚下到处都是,村民做饭时直接用瓢到井里舀水。
在村子里转上一圈,到处都能看到大大小小的水井。有的已经干涸,有的水量充沛。它们基本上分为三类:生活用水、田间用水和庙宇用水。
30多个生活用水的水井分布在村子周围,水质纯正,清凉可口,因为矿物质含量全,能起到延年益寿的功效。至今仍还有20多眼井分布在村外田地间,建于明代和清代,都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有的井现在还被村民用来灌溉土地。剩下的井就是寺庙井了,如菩萨洞的“圣水泉”,白龙庙井、圣泉寺井等。它们因年代久远失修,有的已经干涸了,但保存至今的也不少。
72眼古井交错分布在村中各处,造型富于变化,风格各异,很多古井都蕴含着一段动人的传说,被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确定为“京西井养第一村”。
碣石村大玉沟里的大水井,原来是一口小井,建于明代以前。据说,它与村里的千年古槐树岁数相当。这口井原为何家所建,建在了去寺院的路上,当年因为去寺院的香客太多,井水供不应求,于是何家族人商量以后,决定改建这口井,在井周围扩建,保留小井,成为如今的井中之井,香客们起名为“母子井”,何家因此也备受当地人们的尊重。“母子井”的直径有4米左右,小井在水下面几米深处,水多时几乎看不到。
千年古槐浴火新生
在村中主要街道旁,有三株粗壮的古槐树,树龄都在千年以上,最粗的树,一个成年人张开两臂,也只能抱到树干的三分之一。树干用钢条箍着,透过裂开的缝隙,可看到有焚烧过的痕迹。据说1987年,有人发现这棵树的树洞里着火了,全村人都出来灭火,消防车也来了。经过一天一夜的扑救,火灭了,古槐树不但没烧死,之后反而生长得更茂盛了,令人啧啧称奇。
村中有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折古槐的树枝,不准孩子们上树掏鸟,要想保护神树一样保护古槐。在全村人的呵护下,古槐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成为了村中一景。
精美院落传承历史
全村占地9.9平方公里,一户户四合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中街东西走向,长200多米,连着七条长短不一宽窄各异的胡同,石板铺路,曲径通幽。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错落分布其中,院中各种陈设雕饰都保持着古朴风格。
碣石村现有四合院18座、三合院27座、二合院14座,它们都是村民就地取材兴建的。在民居建筑的砖上,雕刻着精美的荷花、牡丹花等花饰,门楼上有“门神堂”,是专门供奉“门神”用的。
村中有一座典型的山区四合院院落,据说原来是地主家的,大门设在东南角,与南房连为一体。房檐上有砖雕牡丹花,门楣上有传统工笔重彩花鸟画,以石青衬底,色泽浓艳,与淡粉色的荷花、牡丹、菊花形成了强烈对比,小鸟顾盼,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影壁墙头写满岁月沧桑
碣石村反映在民居上的文化气息很浓。大街两侧的墙面或院落里的影壁上、门照上、后墙上等处随处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字画:有字体硕大的“秀水奇峰”、“和风瑞气”、“鸿禧”等,有洋洋洒洒的粉壁题诗什锦赋,斑驳的老墙上还有1958年“大跃进”时期画的《跃上千里马》和鼓励夺高产的画,也有“文革”时期《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壁画。
抗日战争时期,全村有11间民房被日本鬼子烧毁,其余的460间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据说,1942年,日本鬼子将全村人关在一户院落中,让汉奸躲在墙后指认村干部和进步人士,当时就抓了10多个人。当鬼子正要点火烧房对村民下毒手时,八路军拿下了附近一座鬼子炮楼,敌人回撤了,村民和房屋这才免遭涂炭。
听村里的人说,这里的人们很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时,忙了一年的人们要在这个节日里,痛痛快快地热闹一番,家家户户贴春联、贴门神、祭祖、守岁、做黄面糕等。正月十五“闹元宵”举行灯会,大家用秫秸扎了把子,放进灯碗,晚上所有的灯碗一起点亮。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村中善男信女们便成群结队,吹打着各种乐器,举着旗子,到老爷庙、龙王庙、圣泉寺等地上香祈福。
碣石村由于古建筑、传说、历史、老井等文化遗存独特,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民俗旅游村”。但现如今全村如此多的老民宅,竟三分之二都是空房。随着计划生育和村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增加,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昔日旺盛的人气和繁华的景象也一去不复返。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碣石村将空着的部分院落收买过来,按照原有的样式加以修复,用来接待游客发展民俗旅游。相信不久的将来,碣石村也将像爨底下村一样,成为京西深山中的又一颗明珠。
乘车路线
公交:地铁苹果园站乘坐公交829路至青白口下车,徒步或换乘出租车进村。
自驾车:阜石路至三家店沿109国道西行至68公里处的青白口村,转上西北方向的乡级公路可达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