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符其实官二代 磨圆棱角笑清风 探访宰相“刘罗锅”故居
2013-04-29
小时候电视节目还没有现在这么丰富,經常听电视上说评书,其中就有《刘墉下江宁》,后来听刘宝瑞的相声《官场斗》,再后来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感觉刘罗锅这家伙是个人才。之后特意去恭王府参观了和珅家豪华的园子,当时就想那个把和珅治的死去活来的刘墉住哪里呢?大体位置不难找,就在礼士胡同。
礼士胡同,这名字听着就感觉舒服,礼贤下士啊,刘中堂也算是知书达礼之士了吧?住在这里符合身份。但现实却开个玩笑,地处朝阳门南小街路西的礼士胡同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明代时叫“驴市胡同”,亦称“骡市胡同”,简而言之,就是个牲口交易市场。后来驴骡交易市场被废除,人们觉得这名称不雅,民国初年改名为“礼士胡同”,音似而意不同,小小胡同名字也展现了中华博大深远的文化。
有人因为著名而被戏说,有人因为戏说而著名,刘墉绝对属于后者。一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引得不少人到这条幽静的小胡同里去寻访刘墉故居。
有争议的故居位置
据清末文人震钧《天咫偶闻》记载:“刘文清公故第在驴市胡同西头,南北皆是。”说的就是刘墉的故宅在胡同的西头。现在一般的说法就是129号和131号,因为据说“文革”以前门口正对的胡同南墙上曾有一块刻有“刘石庵先生故居”字样的横石,只是早已遍寻不见了。
尽管有文字记载,关于刘墉故居的具体位置却一直有争议。从震钧的记载可知当年刘墉的家占地面积相当大,有人推算应当从礼士胡同西口一直到胡同的中部。现在礼士胡同里保存相对完整的大宅门大概有三处。东口123号院,现在的灯市口小学;中间的129号院,建筑相当考究;以及131号院,也是雕梁画栋。尤其是129号院,现在仍可看到,临街的八字墙上有精致的砖雕,门口左右各有一石狮子,两边各三个石墩紧挨着石狮子排开,电视剧《大宅门》就是以其为外景地拍摄的。纵观整条胡同的房子,都不如这间宅子的建筑讲究,所以有人认为这里就是刘墉的故居。结合各种史料,如今专家们比较认可的故居位置是礼士胡同东头的43号院,以及61号院。那会儿,刘墉去世还不到百年,故居具体位置就说不清了,可见老北京大宅门衍变之快。
刘墉宅邸
占了小半个胡同
现在的礼士胡同仍然朴实、清癯,有闹中取静的娴雅。刘墉和父亲刘统勋都曾官居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可谓位极人臣。尤其刘墉的父亲,是纪晓岚的老师,并且曾出任过首席军机大臣,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由汉人担当此职。他们一家子没少出名臣,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家”。这样都做高官、全属长寿的父子俩的宅邸,占了小半条胡同,在胡同南北两侧成方连片,就不足为奇了。
胡同东头的43号院,大致可以确定为刘墉故居的正房。看这院子,漂亮的广亮大门,这就是传说中的刘中堂府邸的正门。只是现在人不管这个,左边是卖小吃的,右边是卖羊汤的,大门上还被挂了一个大大的“串”字,如果刘中堂地下有知,不知该作何感想。
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门两边各有一块存留至今的汉白玉上下马石。京城现今仍保留上下马石的四合院已经不多,而汉白玉材质的,更为少见。
据现在43号院的居民讲,当初这座大宅院相当完整、精致,到北京解放时,并非市井民居的大杂院,故由部队接管,成了海军使用的一处地方。之后海军司令部建在西郊,这所宅院辗转交换,变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家属宿舍。他们刚搬来时,大门对面的南墙,还有一面极大的影壁。院内分为几重院落,作为二门的垂花门还都在。之后随着住户人口越来越多,住房越来越挤,太过占地的垂花门被拆掉,院里也加盖了不少临时建筑,把第三重院落的抄手回廊等也基本拆除了。现在则彻底变成了一个大杂院,有30多户近百人住在其中。
这位住了多年的社科院老住户介绍,紧邻43号院东侧,原来也是一个极大的四合院,相传即是刘墉的父亲刘统勋的故宅,可惜已经全部拆除,建成了六层大楼,成了北京市财贸干部管理学院,旧踪遗迹是再也寻觅不到了。
刘墉的父亲刘统勋以性耿直、励清节著称,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以74岁高龄死在参加朝会的轿子里,乾隆皇帝赐谥号“文正”,这是文人做官死后能获得的最高的荣誉了,几千年中国封建历史上获此殊荣的不超过30人,和他共享的有范仲淹,曾国藩,以及宋代的包公“包文正”。而刘墉的谥号则是“文清”,有清正廉明的含义,但和他爹比就差了一个档次。
往西一点的61号院,是刘墉故宅的一部分,当年为“轿房”,是轿班和管事们所住。61号院的影壁墙上残损的“鸿禧”二字还在,但是门后俨然也是大杂院的景象了。
“刘罗锅”非罗锅儿
刘墉就是家喻户晓《宰相刘罗锅》里的刘罗锅,电视剧里塑造的刘墉形象,是个矮小、驼背的糟老头,但事实并非如此。后人在发掘刘墉墓时,发现其身高大约在1.90米以上。并且最重要的是,在封建社会,选官向来是以“身、言、书、判”作为首要条件的,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刘墉系科甲出身,必在这四方面合格,才能顺利过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刘墉不会是“罗锅儿”。
至于“刘罗锅”这个名字的由来当然也是有原因的,据史书上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80岁,难免会驼背弯腰,这就容易理解了。
耿直过不免圆滑
刘墉人生最大的辉煌,是在嘉庆朝查办和珅案。众所周知,和珅之死,在于嘉庆皇帝的不容,刘墉只不过是受命而行罢了。清宫戏中,刘墉与和珅之间的明争暗斗是最大的看点,但实际上,他们之间并非如此。因为,刘墉的官职和品位始终比和珅低一等,而且和珅一直在北京上班,刘墉则一直在外地工作。他们同为军机大臣相处的时间,也只有两年时间,他们俩见面机会就很少,何来“争斗”一说呢?相反,在和珅一案处理之中,刘墉甚至表现出宽容之心。
其实,刘墉任地方官、能够独当一面的时期,主要表现了清勤刚正的一面,“一时有阎罗包老之称”;入京以后,正好碰上和珅专宠于乾隆,擅弄威权,排斥异己,刘墉只好以静默自守,以滑稽模棱取容。野史有说刘墉圆滑,一次,乾隆皇帝曾问刘墉:“朕属马的,你呢?”也属马的刘墉垂手说:“臣属驴。”乾隆惊奇:“朕属马,爱卿怎么属驴?”刘墉说:“万岁属马,臣怎能同属?只好属驴了。”由此可见一斑。
嘉庆皇帝命刘墉处理和珅案时,众臣纷纷弹劾和珅,要求将其凌迟。但刘墉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毕竟是先朝大臣,请从次律,赐令自尽,保其全尸。同时,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击报复,避免案件扩大化,刘墉又及时向嘉庆建言,妥善做好善后事宜。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即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借以安抚人心。
刘墉86岁在驴市胡同的家中去世,当天,他还曾到南书房当值,晚上还开宴会招待客人。《啸亭杂录》记载,刘墉死时,说他“鼻注下垂一寸有余”,暗合佛语中的善于解脱之意。刘墉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在人生这一路上,他耿直过,却不免圆滑;认真过,也学会了“模棱两可”。电视剧里,他跟和珅斗智斗勇,与纪晓岚情投意合,勾心斗角之中,点透了官场的无奈,演绎着人生的跌宕。对于旁观者,无非是有心者自省,无心者玩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