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博新媒体在大学生教育的挑战及机遇

2013-04-29吴文静刘畅

教育界·上旬 2013年8期
关键词:微博机遇挑战

吴文静 刘畅

【摘 要】微博是近年来新起的新媒体平台,用户规模逐年增长。由于微博的从众原则、快社交化等原则,导致微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包括大学生价值迷惘、社交问题、道德弱化等挑战。如何解决问题,抓住机遇,利用微博新媒体的特点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变化。

【关键词】微博 大学生 挑战 机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与国家的希望和未来。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已超过2200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发展,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微博,即微型博客的简称,用户通过发送140字以内的文字更新信息进行信息分享、传播。在信息裂变式传播的现代社会,包括社交网站、博客、论坛等新媒体用户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微博以其信息公开化、碎片化、参与性和实时性强等特点,成为唯一实现用户规模逐年增长的新媒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2.74亿,较2011年底增长9.5%;网民使用率为50.9%,比2011年底增加2.2个百分点。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微博新媒体影响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建设。

一、微博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微博从众原则导致大学生价值迷惘与信仰危机

微博平台上,价值观多元,良莠不齐。由于微博的草根性,导致大学生微博用户除了抒发自身情感外,更倾向于关注微博大用户。作为一个公共平台,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媚外思想等无可避免地充斥于微博上。身为年龄在20岁左右的大学生,正处在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发展阶段,对社会现象缺乏独立、正确的判断能力,容易造成“大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名人说的,肯定是对的”等缺乏独立人格的结果。大学生青年由于个体的兴趣不同、专业不同、关注的微博对象也不同。驳杂的社会思潮不断分化,产生隔阂甚至对抗,当某些思想观念正好符合当下大学生的实际利益或愿望,并与其他思想观念产生较大冲击影响,便有可能在大学生群里中辐射开来,形成潮流,从而导致大学生价值迷惘。一个大学生的小群体内,一旦有一个人在微博上发现了符合当前利益的反面思想观念,便很容易影响小群体内的其他学生,导致该群体集体性的价值迷惘。

为争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话语权,占领青年学生思想舆论阵地的主导权,非主流价值观之间的争论、交锋已经越演越烈。人人皆可发微博,非主流价值观的争论已经在微博上形成了140字流弹满天飞的局面。微博媒介下的非主流思潮以及价值观,在不断地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一些微博利用社会少部分问题事件,或者夸大其词,或者无中生有,从而改变了部分大学生的基本政治观念。例如,当下在微博上兴起的网络反腐,原本是利大于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但是在微博上贴出的反腐帖子往往有很多非主流思想人士跟帖,容易给大学生形成无官不贪的有罪推定。在媚外思想等反面思想观念作祟下,微博成了虚拟空间的断头台,罗伯斯庇尔式的革命狂欢导致大学生被利用,伤害社会信任体系。此外,我们知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科学的世界观。但是,在微博媒介平台上,反动意义的西方思潮的影响下,少数学生出现了对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理想信念产生了动摇,甚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疑问。

(二)微博快社交原则导致大学生社交问题

微博碎片化记录个人思维和活动,有利于人们依据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发现同类。当代大学生处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的时代,且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较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大学生而言,微博社交的便捷性甚至优越于当面交往,因为面见时候,他们不一定交流自己最深层的心理偏好。微博是一种开放性的社交平台,虚拟化、匿名化的微博交流方式人缺乏真实的互动关系,微博粉丝之间未必相互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但同样能交流,还可以便捷迅速的了解双方的共同爱好及兴趣,相互关注,了解对方在微博上发布的即时分享,这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进行健康社会交往的情感需求。

人有希望引起他人注意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微博上很容易得到满足。当大学生创建微博,引起很多人“关注”之后,能得到极大的情感满足。在微博快社交影响下,会导致人与人面对面交流减少,长时间容易形成依赖,忽视了现实中的社交活动。更有因为逃避现实,将网络当成替代品,导致虚假和真实混淆,导致大学生现实与微博双重个性问题,甚至造成社交恐惧症。

(三)微博心理反抗原则导致大学生道德弱化问题

现实生活有法律法规约束,人必须对自己提供的信息负责,对自己的言论负责。而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微博更是一个真假虚实的自由空间,微博平台因其匿名化,可以隐藏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存在管理不严,能够随心所欲、肆意宣泄,甚至违法乱纪的现象。微博上的无知者,盲目崇拜明星偶像,失去自我,向发表不同意见的人发起疯狂的人身攻击。也有为凸显自己,有意使用语言暴力,恶语相向的发布微博或者参与他人的微博评论。这样一种网络现象,其实与现实社会中自卑和无知有关,这样的行为是一种心理反抗。用户在微博的“热门话题榜”上发表中规中矩的观点,可能无人响应,用户如果想获得更多人的回应,必须采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手段。但是长此以往,可能会导致用户,包括博主和博主的关注者渐渐异化。以2011年两会微博为例,张晓梅代表提出“女性是否应该回归社会的议案”遭到大部分网友的谩骂。很多网友指责他的议案,当中很多网友使用侮辱性的语言在微博上评论辱骂。另外,在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新浪官方微博发布了一张非常平常的照片,照片实际是一名记者采访会长,在工作餐上的留影。然而微博一经发布,就有一名粉丝为21万的认证用户举报,照片中“工作人员”佩戴非常昂贵的手表。虽然事后经过调查,该所谓工作人员其实是记者,佩戴的手表仅为400元人民币。但是该不实举报微博已经被转发了16万次,而辟谣微博转发仅仅1万次。

由于微博对暴力、色情、虚无感、幻灭感的表现在微博中大量存在,以及神秘主义倾向和封建迷信思潮等泛滥,从而导致大学生面对现实产生道德冷漠,失去理性思维,出现道德危机。同时,一些反规范的思想倾向在微博上冲击传统德育一再坚守的道德规范,使道义约束趋于松弛,影响了青年学生的道德取向。

二、微博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一)微博的参与性和即时性,为优秀学生的榜样教育打造朋辈效应

从信息传播学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就是用正确、丰富的信息,影响教育对象思想观念、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过程。其中信息收集是前提和基础,对信息的传递是关键。微博是一种影响力很大的媒介,高校媒介可以为学生提供朋辈的榜样的事迹,以此来影响大学生。青年人之间相互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其他方式所不能替代的,高校微博可以经常发布一些已毕业的或在校的优秀大学生作为励志教育的榜样,以营造健康、向上、积极的环境,影响大学生追求勤奋学习、积极上进的大学生活。同时,由于学生之间也相互关注,在微博上发布消息,势必为优秀学生的榜样教育打造朋辈效应。

(二)微博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为教师、学生搭建平等沟通交流的新平台

以往的师生沟通平台为面对面交流,由于教师身份的权威性,容易在沟通时给学生造成压力,导致学生不敢也不容易向教师倾诉内心的真实想法,可能会造成教育者、被教育者之间的思想隔阂,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但是微博的出现,提供了开放的平台,学生只要注册成为用户,便不受身份、地位、经历等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想发表的观点。只要教师关注了学生,就能以最简答直接的方式了解到学生的最近动向、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也可以直接在学生的微博下留言,就学生发布的微博进行评论,学生可以继续评论教师的回答。如此往复,微博可以成为教师、学生平等沟通交流的新平台,这无疑将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可喜的新变化。

(三)微博的公开性,有利于构建覆盖全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虽然微博上充斥着各种思想流派,但是学生用户仍然存在身份。网络中的博客身份与现实中的生活角色是紧密相连的。再天马行空的学生,也还是关注学校、学院、专业等信息。虽然学生可能在微博上关注了很多明星、微博名人,但是如果学生所在的学校、相关部处、学院甚至学生会等开设了微博,学生也会关注。那么这些官方微博可以完全发挥作用,在不断突出学校、学院特色的情况下,提高微博内容质量。比如在微博上开发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可以在微博上发布校园内重要的信息,加强学生的关注度。通过开设官方微博,让“爱党、爱国、爱学院、爱学习”的微博成为学生的主流微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专业教师也可以开设微博,并且努力美化自己的微博,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与教师交流共同的兴趣、爱好等,也可以以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知名学者专家可以通过开设微博传达各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同时为学生办理各种事务提供咨询服务。高校、学院的主要领导也可以开通微博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李佺芳.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有效运行的研究[D]. 西南大学, 2010.

[2]刘勇.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思考[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 2011.

[3]蔡艺颖. 浅析微博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J]. 时代教育, 2011.

猜你喜欢

微博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你的焦虑,也是你的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叽咕乐挑战
叽咕乐挑战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
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