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言活动中的提问艺术

2013-04-29朱怡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年8期
关键词:大熊小老鼠幼儿

朱怡

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有趣高效的语言活动更离不开提问,它们会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孩子,拨逗着他们浓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巧设课堂提问 ,为孩子创造问题情境 ,是语言活动所追求的一种艺术、一种境界。

一、巧问促思

在进行中班语言活动《大熊山》时,二次不同的提问展现出不同的情景:

第一次:当画面上出现一个小圆时,教师问:这个是什么?幼儿一致的回应:一个圆。

第二次:同样的画面,教师问:它像什么?幼儿的回应是:鸡蛋、汽车的轮子、太阳、小朋友的头、饼干……

教师问题的调整,拓展了幼儿思维的深广度,能使幼儿沿不同的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思考,从而激发着他们的想象、充分地发散他们的思维。

活动进行到最后,教师第一次提的问题是:小老鼠看到大熊会怎么办? 一部分幼儿觉得应立刻逃跑,另外一部分则是采取其他的办法。而当教师再次问:小老鼠看到这只笑眯眯的大熊睡得香香的,它会怎么做?

幼儿立即回应:小老鼠为了不吵醒它,就静悄悄的走到旁边的草里面躲起来;小老鼠觉得大熊很孤单,没有朋友,就过去和大熊一起香香的睡着了;小老鼠可能会轻轻的从大熊的旁边绕过去走掉……

《大熊山》这个故事中,大熊和小老鼠在人们常规的意识中应该是一对不和谐的朋友,但是该活动的立意是让孩子们体会动物的友好情感。于是在提问的时候,教师适当地描绘了下大熊,这样孩子们就能够巧妙地领悟到:这两个动物是反常规的一对友好的朋友,然后孩子们就围绕着这样的思想去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追问拓深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追根究底地问。它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幼儿弄懂弄通,在已提出问题幼儿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再次的补充和深化、穷追不舍,直到幼儿有更深层次的收益。

又如:中班的社会活动《树真好》(教师出示了一棵树的图片),然后直接问幼儿

师:“这是什么呀”

幼:“树”。

师:“为什么在我们的周围要种树呀?种树有什么好呢?”

幼:“树可以给我们乘凉”、“树可以挡风。”……

当时,感觉幼儿回答的很好,与其预设的也正好吻合,于是就匆匆忙忙进入了第二个环节的问题。

可是后来发现这样的提问局限于活动本身,提问目的单一,即目的性太强,仅仅为了诱导幼儿说出我想要的答案,而忽略了这幅简单的图片可以实现的多元价值,如可以激发和调动幼儿的相关经验等。于是,在经过反思与各位老师的建议下,我将问题设置如下:

师:(出示了三棵错综的树)“这是什么呀?”

幼:“这是树”。

……

两次活动中的提问虽变动不大,但是就是在后一种的追问当中,不仅充分激发了幼儿自身的经验,而且在教师的引领下提升和拓展了幼儿的知识经验,推动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这样孩子们对“树真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追问”无疑对培养幼儿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能带领孩子们一步步往问题的纵深处探索,避免孩子思维流于表面的现象发生,同时把活动中生成的问题转化为孩子们发展的机会,提升他们的思维层次。

三、设问求全

每个孩子发展的层次各不相一,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的发展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孩子设置不同的问题,这种个别化的设问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能力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使得不同层次的孩子在活动中都能够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收获,追求的是全体孩子的发展。

例如在中班语言《大熊山》中,我根据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将故事中的问题分成高、中、低这样的三个层次来进行设问:

第一层次: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要求他们在描述景物时用上一定的形容词,如“什么样的草地?什么样的天空?那个有趣的东西看起来什么样?”,在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要求更多更丰富的情节和内容。

第二层次:要求幼儿运用完整句式来表述,有一定的情节内容,如“小老鼠在草地山看到了什么?谁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情?”“小老鼠看到大熊在睡觉,它会静悄悄的多起来。”

第三层次:要求讲清地点、有什么,能运用句式“有……、有……、还有……”如“在哪里?有什么?有什么?还有什么?”“在地上有树、有草、还有山坡。”

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孩子的个体差异能够进行有层次的提问,这是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实践中的运用,是较高境界的一种提问艺术。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才能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单位:昆山市城北中心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大熊小老鼠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追逐小老鼠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嘘,有熊出没
是谁把小老鼠压上去了
嘘,有熊出没
小老鼠去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