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我对非遗保护的几点思考

2013-04-29刘钰

群文天地 2013年8期
关键词:油坊技艺文化遗产

刘钰

摘要:为了推动一种文化遗产的前进甚至延长其生命力,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让更多的新鲜元素加入到古老的文化遗产中,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生产成本;非遗诗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人类滋润心灵世界值得倍加珍惜的精神家园,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承继不同民族、群体、地域的优秀人类文化传统,对于维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充分发挥各民族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前几日,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滦镇的沣峪口老油坊,是我国仅存的几处百年老油坊之一,属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今,这个百年“活化石”的院落已被拆为一堆瓦砾,即将被建成供游人参观的博物馆,而榨油技艺的传承人高让让也被告知不能再回到这里进行生产。应该看到,不仅是这个老油坊的命运值得关注,在其他非遗文化的保护上也有相似的误区,缺乏对历史与文化的尊重而盲目改造,保护工作经常适得其反。非遗,最重要的特点是“活”,是传承物与传承人的结合。如果保护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上却将传承人和传承物割裂,那这样的保护就没有意义。如此生硬的改造,只会将活的技艺变得死寂,而所谓重建也就失去了历史内涵。

一、重视传承人保护就是重视非遗保护

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当前非遗的传承普及仍主要是自发推广,即传承人通过自己努力在市场经济中传承宣扬非遗。纯市场机制的传承不适合非遗保护,非遗行业大多生产精神及文化产品,但其极高的“生产成本”却常被社会忽视,而文化精神类产品在我国当前居民消费中仅占据极小比例,这使得非遗从业者举步维艰,行业发展极其缓慢最终必然消失。重视传承人的传承环境应该成为非遗保护法中的基本制度。如果把传承人保护不好,对非遗保护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任何一项民间艺术都是靠着那些出类拔萃的民间艺人才得以传承的,传承人在民间艺术延续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他们从前人手里接过接力棒,渗进自己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又传递给后来人。所以,对于传承人我们应做如下保护工作:

(1)适当解决传承人生活艰难的问题,对那些技艺超群、贡献突出,而又生活的确存在困难的传承人要列入重点保护对象,并从经济上进行可能的扶持和照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2)为传承人创造一些必备条件,让其培养接班人,使其技能薪火相传。而不是为“申遗”而只利用其人其物,我们应该正视这种现實,给予传承人一些饱含尊重的待遇(例如,让传承人的事迹、技艺上报、上电视,扩大其知名度,提高其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3)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他们提供交流场所、活动平台,通过保护传承人来达到对非遗的更有效保护

(4)为每一位传承人建立尽可能完备的档案,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用之才。既要想方设法提高传承人素质,更要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开阔眼界见世面的机会,以达到技艺精益求精的境界,服务社会,受益社会。

(5)理性认识传承人资格取消机制,被认定的非遗传承人实质上所享受的“保护”主要是荣誉称号,非遗传承人通常有且必须有“主业”,其不可能在无切实保障的情况下全力“无私”支持非遗事业。相关支持措施未能到位,动辄以违反义务为由取消资格显然不合情理。

二、将新鲜元素加入到非遗,让其焕发活力

我们艺术实践者和传承人,为了推动一种文化遗产的前进甚至延长其生命力,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让更多的新鲜元素加入到古老的文化遗产中,让它焕发出新的活力。尽管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新生的难度比较大,但只要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进,让更多的文化,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濒于灭亡之际,重新为大众所认可,满足当代大多数百姓对民俗的需要,认识到当代百姓的审美需求而进行自觉的文化调整,在文化精神的延续中唤起百姓的热爱和认可大有可能。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提交提案,建议将“非遗诗歌”收入中小学课本,以弥补当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教育的不足。他认为,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有长远的考虑,尤其要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文化保护只是一种现象、一个契机,它的深层意义在于引起人们珍视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当前生存状态进行反思。这是非遗保护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深层影响,也只有认识到这一点,非遗保护才能从根本上着手,才能启发人们反思工业社会以及工业社会带给人们的负面效应。达到非遗保护就是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应用文化和传播文化这个目的。最终是非遗保护从单一的保护上升和扩展到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的全面保护;

参考文献:

[1]尹凌,余风.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J].江西社会科学,2008(12).

[2]徐富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认定及其意义[J].大众文艺,2010(1).

[3]王光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与造就模式试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作者简介:刘 钰(1981.11-),男,汉族,甘肃庆阳人,学士学位,甘肃省庆阳市文化馆群文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美术。)

猜你喜欢

油坊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与文化遗产相遇
驴磨油坊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远去的老油坊
老油坊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闯市场有妙招 小油坊变大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