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2013-04-29刘艳平
刘艳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档案工作正在向信息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方向发展,这一切都使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与利用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乡镇档案工作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工作重心亦开始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转移,但碍于种种原因,目前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还不容乐观。为实现乡镇档案信息利用、传输的高效快捷与安全,更好地服务于乡镇经济建设,必须大力加强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现代化管理水平。
一、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乡镇经济的迅猛发展,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乡镇档案工作因此也有了很大改观:资金投入有所增加;各乡镇基本上配备了电脑等硬件设施设备;有些乡镇还完成了案卷级微机录入及微机辅助查询等等。尽管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离社会发展的需求,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档案观念陈旧僵化
长期以来,“坐等守摊”的被动服务意识一直禁锢着人们的头脑,造成档案工作资金投入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落后,直接影响了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进取意识,最终导致档案工作被边缘化。这与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极不合拍。
2.档案管理方式落后
多数乡镇仍沿用着19世纪80年代建立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资料多为各级红头文件,缺少对“三农”建设具有直接指导作用的、科技含量高且时效性强的惠农资料。档案管理的层级化、网络化管理缺乏体系建设,使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缺少根基与前进的动力。
3.设施设备不足且陈旧
多数乡镇虽配备了计算机,但机型落后,时常“死机”,档案管理软件无法正常使用,扫描仪等信息化设备更是无从谈起。尽管有些乡镇对日常工作中的电子文件进行了收集与归档,但是离构建覆盖整个乡镇的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尚有很大差距。
4.专业人员严重匮乏
档案信息化建设对档案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档案人员对传统的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技能较为熟悉,但应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却显得力不从心,直接导致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
5.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率低
多年来,乡镇档案的主体是红头文件,由于过分强调保密常常被束之高阁,而基层百姓渴望查到的惠农文件却呈断档局面。基层百姓居住分散,一些乡村远离乡镇,档案人员身兼数职,档案室时常“铁将军”把门等等都造成了档案利用率低下。
二、加强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树立现代乡镇档案信息观念
档案人员应努力克服被动应付的服务意识,树立大局观念,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基层百姓的需求,主动提供优质服务。档案部门应不断更新服务观念,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乡镇档案工作应顺应时代要求,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并将其纳入社会信息网络化建设整体布局,发挥其作用,确立其地位。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档案信息化配套设施
在档案信息网络构建中,档案信息覆盖的各个部门都是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而档案部门只是关键节点之一,是信息的集散地。失去其他节点的支持,档案查询将面临瘫痪。所以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应着眼整个网络体系,全面统筹考虑。既要克服设备短缺,影响体系建设;又要避免设备重复购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
一方面充分利用政府考录机制引进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一方面加强对原有档案人员的岗位培训,通过学习使之尽快掌握档案信息化专业知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求,为乡镇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保证。
4.建立健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制度
信息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促使档案的收集、保管和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为确保档案资料的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档案部门必须顺势而为,下大力气修订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为规范乡镇档案信息化工作,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
5.改革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乡镇文件信息中心
应将乡镇文件信息中心构建成档案保管利用基地、政务公开窗口、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特色产业信息中心四位一体的“三农”信息聚集地。搭建覆盖“中心”主要功能的信息管理网络和信息公布平台,充分发挥网络传输的强大优势,克服地域、时空给查找资料带来的不便,实现资源共享及“点对点”的快速、准确查询,使基层档案真正实现惠及民生、服务大众的目标,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提升档案工作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作者单位:沧州市海兴县小山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