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机电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3-04-29林海鹏,刘元林,李胜波
林海鹏,刘元林,李胜波
摘 要: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构建、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机制和保障等角度,阐述了煤矿机电定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煤矿机电;定向生;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8-0057-02
面对煤炭行业人才短缺的实际,黑龙江省出台了建设高教强省的规划,要求高等教育要围绕服务区域经济来落实人才培养。黑龙江科技学院根据煤炭企业人才短缺的现状,在服务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背景下,面向整个行业,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主动适应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的主战场,对机械专业的煤矿机电定向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还可以更好地与企业进行接轨,缩短企业自身对人才的培养时间,快速地适应企业,为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多做贡献。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对各大矿务局进行走访调研,了解黑龙江省对机械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借鉴以往的教学经验,从“产学研相结合,育人为本,分类培养,服务社会”的专业办学新思路出发,形成“以人为本,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办学理念,在煤炭行业紧缺人才背景下,对机电定向生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为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它注重煤矿机电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培养[1],强化矿业类机电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教学体系
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需求为导向,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过程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开放式、立体化的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模式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转变;教学方式由“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材为主导,丰富的课堂资源为中心”转变;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深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工程教育理念,按照“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整合校内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将企业引入学校,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学校和企业及其之间的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对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索。综合考虑知识的整体性,大力提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加开放性实验,实现实验的讲解与数据处理的创新思考;增加现场顶岗培训实习,实行“弹性记分制”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构建了集理论知识、实验与实践能力和素质教育“三元一体”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四)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2],它不仅是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
几年来,根据定向培养机电专业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 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选题过程。设计题目尽量是矿山机电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题目,注重与科研、生产相结合,突出矿业特色。(2)开题过程。为避免出现偏离、方案设计不合理,学生要进行开题答辩,由指导教师和开题答辩教师共同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学生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顺利进行。(3)指导过程。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4)答辩过程。答辩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答辩资格具有一票否决权。(5)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成绩评定标准和评估体系。(6)加强学生与指导教师的出勤考核,实现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
(五)加强教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
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教风状况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抓实抓好。而考试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3]。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大力加强教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加强教风建设方面:(1)尊师重教,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3)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
在考试改革方面:(1)加强创新能力、解决工程问题能力内容的考核;(2)针对课程特点,采用丰富的考试方式;(3)制定完善的平时成绩考核制度,将考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4)将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任课教师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建立试题库质量评价制度、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试卷成绩分析评价、整改措施及各种激励机制。
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机制
(一)深入调研,了解市场需求
做好对煤矿及企业的调研,了解企业每年对人才需求类型、具体要求、数量等信息,为制定培养决策提供依据。
(二)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深化工学交替的教学形式
由学校代表、企业及行业专家组成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等特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人才培养中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合理组织教学,学生在第四学年进入企业,进行相关岗位的顶岗实习,实现工学交替。
(三)考核评价,反馈调查
学生最终的考核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来完成,只有成绩合格,才能进入企业工作。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就业学生的信息反馈为依据,进行质量评估,以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建立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的机制
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回访,调查了解毕业生工作情况;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考察,组织召开座谈会,利用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等形式加强双方联系。
(五)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定期深入企业学习,加强高技能和新技术的培训,了解专业和行业发展新动向、新成果,更新知识,并将其引入教学之中。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选派中青年教师到企业“充电”,提高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聘请或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传授实践技能,使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双向流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
(一)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深度融合
通过加强政府宏观政策与指导力度,提高合作层次,特别是加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双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深度融合,逐步缩小学校运作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的差异,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二)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定向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三)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特殊奖学金制度
加大财政经费投入,逐步提高煤矿相关专业的生均经费拨款标准。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设立煤矿相关专业建设专项经费。鼓励煤炭企业在有关院校设立煤矿相关专业学生定向奖学金或助学金,煤炭企业应积极帮助到本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偿还助学金贷款,同时要积极为学生实习提供条件。
(四)吸引和稳定人才,提高毕业生待遇
煤炭企业要大力吸引和稳定人才,提高毕业生待遇。对条件艰苦和特别重要的岗位,应给予岗位津贴或特别补助,也可实行特殊的工资政策。要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和使用机制,为煤矿专业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已培养出了服务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400余名,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提供了依据。同时,该人才培养模式对黑龙江科技学院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的定向生人才培养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海鹏,周广林,王金波,闵振辉.关于机电本科生3M培 养方式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9).
[2]周广林,赵汗青,王宏.定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设计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3]周广林,刘凤臣,韩鹏,赵汗青.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 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 (2).